一輪明月,與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生活發生了多么密切的聯系,一代代的詩人們寫下了多少吟詠它的華章!在這一詩詞的百花園中,有一種別具一格的體式,那就是古人的問月詩詞。它的數目很小,因而不大為人看重。值此中秋佳節,從古籍中拈出幾例,聊為大家增添一點節日的興味。
古人的問月詩詞是以“問難”的形式來表現對于月亮奧秘的探索。它的發展,大體上經過了以屈原、李白、辛棄疾為代表的三個階段。
屈原的《天問》可以說是問月詩詞的濫觴。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強烈的科學求知欲和深沉的思考,對自然和社會提出了170多個問題,表現了他對一些傳統觀念的批判態度,流露出了明顯的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其中關于月亮的問難共有三項:
“日月安屬?……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楚辭集注.天問》)
第一項的意思是,太陽、月亮是怎樣附著在天空的呢?第二項中的“夜光”即月亮。古人認為月亮能周期性地生死循環,并以此解釋它的運行變化。這一項的意思是,月亮有什么特殊功能,能逐漸死去繼而又逐漸生成?第三項中的“菟”同兔。這一項的意思是,月亮有什么貪圖,而把玉兔養在自己的腹中?
屈原雖然有此三項關于月亮的問難,但是并沒有專門問月的詩章。李白繼承了屈原的《天問》詩體,寫了一首題為《把酒問月》的七言詩: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城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李太白全集》卷三)。
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白關于月亮的問難較之屈原進了一步,又提出月亮生成的時間以及何以東出西沒等問題。不過,李白是一位浪漫氣質的詩人。他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氣力去思考月亮的奧秘,因而在詩的下半部分,便轉入了純粹的抒情,即表達他宇宙自然的一貫親情,以及對人生有限的無可奈何的感傷和眷戀。由此,我們說李白對問月詩的主要貢獻在于,他把問月從屈原的《天問》中抽取了出來,形成了獨立成體的問月詩。
辛棄疾繼承了屈原、李白的詩體,填寫了一首《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憂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固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稼軒長短句》卷四)
這首詞一連氣提出了7項有關月亮的問難。上片的意思是:今天的夜晚,那皎潔可愛的月亮悠然自在地運行著,它到底要去哪里呢?難道是還有人間嗎?這里月落的時候,那邊正好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可是向廣遠的天外望去.一片空曠,只有浩蕩的長風在吹送著中秋之夜,哪里另有什么人間呢?月亮沒有根系,它在圓形的軌道上運行,是由誰來掌握的呢?嫦娥既然不肯嫁人,又有誰人會挽留她呢?在下片的首句,詩人假設有人否定了自已的問難,回答說:“月亮是經過海底而由西向東的,你提的那些問題都是無根由的。”以下四句,都是詩人對這種回答進一步提出的問題,意思是:這種回答更使人因不可理解而犯愁了。那在海底縱橫萬里的長鯨,豈不會把月亮上的瓊樓玉宇撞破?蟾蜍當然是會鳧水的,可那玉免也懂得水性嗎?如果說都很齊齊整整,沒有什么傷害,那月亮又為何漸漸殘缺得像鉤子一樣呢?
讀過這首詞,我們可以鮮明地感到:它無論是在思考的深度上還是體式的完備上,都明顯地超過了李白的問月詩。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詩人提出了大地處于宇宙三度空間及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猜想。這首詞雄辯地證明:早在公元12世紀,我們的祖先對于地球及月亮的探索就已經接近了科學。
然而,我更看重的不是問月而是對月發問的詩詞。例如,以“月子彎彎”為題的吳中民歌創作,從南宋到明代,可謂汗牛充棟,很難精確統計到底有多少首。這些民歌都是以“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上聯,下聯則由作者根據自己的感覺去自由地提問,如“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幾家朱門酒肉臭?幾家乞討在街頭?”“幾家畫樓紅綃帳?幾家凍死拋荒丘?”很明顯,問月的人是以對月發問的人為基礎為前提的。沒有對月發問的那些人的勞作和苦難,那些問月的人就沒有問月的那份從容。偉人早就說過:人類只有在有吃、有穿、有住處的時候,才能從事科學、藝術之類。我的愿望是在將來的某一天,那些對月發問的人也能優雅地去問一問月,或者像我這樣扯淡一些關于月亮的閑話。要說“團圓”,那才是普天下全人類的大團圓。
1983年9月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