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絕句》劍鋒直指何處
好詩文必有針對性地大批判
詩文要揖別風花雪夜,詩文要跳出無病呻吟,詩文要避免成花邊文學,根本在于詩文創作要有針對性。凡是能流傳千古的大作品,幾乎都有大針對地大批判。就如李清照寫的那首《夏日絕句》,就是圭臬!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是標準的“官二代”,其父做過宰相,趙家是名門望族。李清照也巾幗不讓,父親是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母親也是狀元之后。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哥哥是同學,兩人結為夫妻,成當時一段文壇佳話。
趙明誠赴江寧上任知府,隨后李清照作為官眷跟去江寧。當時宋朝剛發生“靖康之恥” (1126-1127年), 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嬪妃與貴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被搶劫一空,多少書法字畫等被付之一炬。
“靖康之恥”后,朝廷內外多有戰亂,某日,趙明誠管轄的江寧府發生叛亂,本該合兵戡亂的趙明誠,卻倉皇棄守江寧,帶著家眷跑路了,這讓李清照非常看不起趙明誠。
當一行人狼狽的逃亡到烏江時,李清照吟出了那首經典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外人看來,這首絕句是李清照在追思西楚霸王,實際到底針對什么而寫,趙明誠心里格外有感覺,在他看來,這分明是在埋怨自己的“無能”,埋怨自己棄守江寧,可如此的嘲諷”又言之有理,趙明誠陷入深深自責,終日郁郁寡歡,不久后便病逝。
其實,把李清照寫這首詩,僅僅歸于針對趙明誠,那就大大低估了這首詩的思想性,它是針對整個宋朝彌漫的享樂主義、逃跑主義、投降主義而作。而且,在澶淵之役(1004年)12月)之前,宋朝就已形成享樂主義、逃跑主義、投降主義的氛圍,面對遼軍入侵,北宋朝廷被極度的悲觀主義所左右,不能正確分析戰場形勢,不積極調集軍隊和各種資源進行抗戰,而是忙于討論“南幸”及“南幸”路線。除極個別官員外,整個執政集團無戰略定力、戰略視野和戰略決心,只想逃跑避戰,妥協茍安。盡管有寇準和楊延昭等堅持積極抗戰路線,但對于茍安主義盡快妥協投降的簽下《澶淵之盟》的政治決定,也無力回天。
《澶淵之盟》后,整個宋朝文恬武嬉,尚武盡失,享樂盛行。而1125年,金國滅遼國后,兵鋒直指宋朝。金太宗率大軍一路攻城拔寨,飲馬黃河,直逼宋都汴京,宋朝各地守將幾乎望風而逃。
宋徽宗聞風喪膽,慌忙傳位太子趙桓,即宋欽宗。宋欽宗根本不做戰爭準備,只寄希望于投降乞和。金兵圍城時,城內尚有七萬精兵,可宋欽宗不組織汴京軍民奮勇應戰,號召各地“勤王”,只一心求和。結果1127年春天汴京城破之后,金兵將徽宗、欽宗、太后、皇后、公主、妃子等三千多人一并裝上囚車,運往北方當奴隸去了。
北宋以如此一種極端屈辱的方式滅亡了,這怎能不令李清照對棄城逃跑的趙明誠之流,心懷莫名的悲憤,一改婉約詞派的柔美,“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激情難遏地奮筆疾書: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文中配圖,忠新自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