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富有”必須是第一原則?
作者:桑博
雷鋒的價值在道德優越而不在經濟比拼
中國網3月9日報道:在當天上午舉行的“重慶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表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如果僅僅少數人富有,就會落到資本主義,我們就失敗了。’”(報道原文見于: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2npc/GB/17343894.html)
如果話題限定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范圍內,便沒有什么好討論的——正如薄熙來書記所闡述:“共同富裕”,符合共產主義經典學說的原理,也是執政黨一以貫之的目標和口號。即便對于不歡迎社會主義的人們,倘是尚能堅持政治文明的倫理底線,也便沒有道理對“共同富裕”這一經濟理想發生質疑。因此,作為一種經濟理想和社會調濟原則、特別是作為解決當前兩極分化的折中方案,對于“共同富裕”,我并無異議。
我的疑問在于:每當提及“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理想時——為什么經濟的富有永遠要被作為第一標準?為什么物質的“共同富裕”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最大優越性?為什么“發展經濟”始終被當作社會管理的首要任務?我們所追求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文明社會——如果不否認這一點,那是否就意味著:物質財富,就是文明社會的第一原則?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所謂“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的邏輯基礎,將要受到相當的質疑了。惟利是圖、瘋狂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是資本家的本質。“在資產階級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金錢而存在的,連他們本身也不例外,因為他們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除了快快發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除了金錢的損失,也不知道還有別的損失。”(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所以說,視物質追求為至上的目標,把經濟的發達作為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的第一原則,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和特征。而社會主義之所以比資本主義進步,并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積累、經濟建設方面的進步和優越,更重要的是要在道德觀念上文明于它,在精神追求上優越于它,從倫理價值上打敗它,從道義邏輯上否定它,不是僅僅在物質追求上搞競賽、打擂臺。
“雷鋒日”剛剛過去,不同立場的言論人士們圍繞著這個話題展開激烈交鋒,硝煙尚未散去——如果這么快便拋棄了“雷鋒價值”的根本、轉而只強調物質的“共同富裕”,那么不得不說:這場論戰,更像是一場黑暗中自家兄弟之間誤打誤殺的遭遇戰。邏輯很簡單:唯物質富有是求、唯經濟發展是求,是資本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和普世宗教;而毛澤東主席不僅說過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共同富裕這樣的話,也題了“向雷鋒同志學習”這樣的字——雷鋒所象征的價值,在道德而不在經濟。
所以,如果只強調物質富有的社會主義理想,等于口水仗打了半天,掉過頭仍一腳踏在了資本主義的邏輯上。
人的尊嚴不是物質包裝出來的大金牙
2012年之初,中國知識界的論戰,從言論的激烈程度、陣營的分化對立,到知識分子參與的規模和數量、議政熱情,都是十數年來前所未有的。撇開種種話題表面的浮渣,所有論戰的核心,只有一個:中國,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國家?
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論什么陣營、何種立場的人,在對未來中國、理想社會的表述中,“文明”總是共同的訴求。區別只在于對“文明”的不同理解。——這話說了相當于沒說,就是一句活該挨罵的P話。但事實就是如此:每個人都高擎著“文明”的大旗沖鋒陷陣,而大家都沒時間仔細想想:文明究竟是什么?我同樣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卻在網絡上見過九零后網友對“現代文明婚姻”的一段精彩描述:
結婚之前,你頭腦中首先閃現的是諸如“房子、戒指、婚宴、旅游”等物,而不是他看你時的神情、他舒心的笑容、他緊鎖的眉頭。那完美地說明了:……你的婚姻只不過是以愛之名的一場交易。
有些人還要喊來成千上萬的人觀看,有時候還要跑到一個到處是羊糞的地方去昭示天下:我和XXX成交啦!觀眾們歡呼慶賀奔走相告,恭喜他們做了一樁大買賣。然后去淘X上搜他們的婚紗,趕緊找旅行社把他們的蜜月也安排在那個缺氧的地方,不斷地把自己在現場距離舞臺4800米以外用200萬像素手機拍到的新人照片發到新X微博上去,用打了雞血的語言發表:“我見證了XXA和XXB的婚禮……”
這樣的描寫,再真實不過地揭示了一個物質至上主義社會的荒唐真相。——這便是我們所追求的文明社會嗎?
社會理想的話題太大,我們回到個人生活的視角:如果說,在一個社會里,人的生命的全部意義在于租房變蝸居、蝸居換別墅,公交換qq、qq變大奔……那么,一個人與都市里的一只流浪狗、叢林里覓食的一條狼之間的區別在哪里?求飽逐暖、避害趨利是一切動物共有的本能——在這一點上,人并不能比一只狗或者一條狼高明多少,區別只是動物并不追求超出本能需求的占有,而人卻出于對世界和自身的恐懼,可能放縱欲望、追求無限地占有。——在此處,社會管理和調濟的功能出現了。以仁慈、友愛為基礎的分配原則,以公道、正義為核心的道德理想,才能彰顯人性的高貴,也才是值得追求的文明。
別這么看著我,我不是“越窮越光榮”的主張者,我不否認經濟發展是現實的需求,我也一樣需要穿衣吃飯,我也渴望過上好日子。我只是想說:我們是人。人類靈魂的高貴之處,在于我們擁有道德意識,而不體現在我們先天地具備物質需求的本能。所謂人類所特有的人格,是一種來自精神維度的能力,而不是物質堆砌出來的發達。人格如此,國格呢?個體生命的價值首先在于道德意識,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又怎能首先揆之以物質富有?
所以,仍借用前面那位小網友的話說就是:“你之所以不能解放自己并不是因為經濟沒有獨立,而是你首先沒有讓自己的人格獨立。”
大國的魅力不在雙子塔更不在大殺器
最有趣的邏輯是這樣的:以物質發達、甚至僅僅以大殺器的擁有,來衡量一個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文明與否;反過來,又把運用這種觀點得出的結論歸結為:“文明決定論”。于是,曾經我們喝湯咽糠,是論語的罪過;今天穆斯林被打得滿地找牙,是古蘭經惹的禍;拉美經濟落后,是因為印第安人喜歡玩集體自殺的游戲;黑非洲餓殍遍地,怪只怪黑人骨子里好吃懶做、小富即安……于是,“民族劣根性”、“文明救贖論”一度被奉為神圣學術,《河殤》、《丑陋的中國人》贏得一代人的膜拜。——簡言之,“文明決定論”成功地掩蓋了五百年來世界最大的秘密:曾經血淋淋的殖民掠奪,今天建立于不平等規則之上的“自由貿易(Free Trade)”。
而這一切的價值基礎不是別的,正是惟利是圖、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它所遵奉的哲學信條,就是物質至上論。
再說一遍:我沒有否認物質文明的重要。打再多補丁也罷,雷鋒還是需要穿襪子;無私如格瓦拉者,一樣離不開吃喝拉撒。之所以需要再三澄清,是因為:今天在我們的社會里,只要有人強調“精神文明”的重要,便要被推向反物質文明的極端、被釘在“越窮越光榮”的恥辱柱上;誰敢提“道德”二字,立即會被打上“虛偽”的標簽;“人和動物沒有任何區別”,成了新一代文明人的主流觀念……這恰恰說明了什么?
我們的社會,確實行駛在通往文明彼岸的航線上而沒有發生偏離?矯正國家航線是肉食者們的事情,我只是覺得:文明不是大金牙,文明不是雙子塔,文明更不是F22、X37B、航空母艦……文明首先是道德,是偉大的中國傳統中最具有魅力、也最溫暖人心的部分:仁義,親愛,廉潔,知恥等等。梁漱溟先生曾有云:“在一個封閉的中國,再發展五千年也出不了資本主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如此斷言的理論根據是:中國社會自秦漢以來就以倫理道德代替了宗教、禮俗在法律之上調和著社會關系;古典時代,中國社會的傳統價值體系、中國人的精神意欲“并不指向資本主義”,更不會把人從家庭、朋友、道德和陶冶人性的種種“生活的藝術”中異化出去,變成大機器的奴隸——而這一點,正是資本主義所必需的。
立意糾偏而不在爭論者,不會選擇以偏糾偏。就像真誠熱愛中國文化傳統者,一定深知中國文化核心所具備的包容性而不會惟我獨尊;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并不需要全面排斥西方文明中的進步方面——同樣,物質文明從來都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體現手段,但也不要忘記了:一個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社會成員活得有尊嚴——而尊嚴,并不單單依靠物質財富就能夠包裝出來;大國的魅力,在于文化的力量而不在于大殺器。小學老師教育我們“講文明懂禮貌”,并不是教我們跟其他同學攀比穿著,更不是教我們用校園暴力去征服弱小同學。
究竟什么才是文明?讓一位第三世界的思想家來教導我們:
什么是文明呢?在工業和藝術之上,在博學和科學之上,道德像一個明亮的光點,在一座宏偉的金字塔的尖頂上熠熠生輝。這種道德不是建立在彼世判決基礎上的神學上的道德,而是人類的道德……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這種道德觀的核心在于把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改變成生活中的和睦相處。哪里沒有正義和仁慈,哪里就沒有文明;哪里宣布生存競爭是社會法則,哪里就充斥著野蠻。如果保留著一副老虎的心腸,獲得亞里士多德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呢?如果長著一顆豬的靈魂,像米凱朗琪羅一樣有藝術天賦又有什么意義呢?將藝術或科學之光撒滿大地,不如讓仁慈的蜜汁滲入大地腹心。如果在一個國度里,行善已從義務變成習慣,仁慈的行為已成為一種本能的反應,這樣的社會才能被稱之為高度文明的社會。(秘魯思想家曼努埃爾·岡薩萊斯·普拉達《我們的印第安人》,摘自索颯《豐饒的苦難》)
中國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國家,輪不著草民操心。但有一句要說:物質富有實在不必成為我們追求文明社會的第一原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