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孔“仁”九面觀(一至五)

沙黑 · 2011-02-24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孔“仁”九面觀  

翻看《論語》,覺得其對于“仁”的闡述,超過《老子》多多,而這些論述的大部,是記錄孔子的原話。盡管,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是傳舊,而非創作,但他對“仁”闡述那么多,卻也應當說帶有“作”的性質,總的估計是有繼承更有發揮,因為,在他之前,沒有人談“仁”更多。比他年長些的老子,是談到“仁”的,可見那時“仁”字發明或早就發明了出來,并且人們談得較多,但老子主要卻是持不以為然的態度,認為“大道廢,有仁義”,不同于孔子力主一個“仁”字,把“仁”看成不易達到的極高精神境界和國家社會境界。而比《論語》更古的典籍中出現“仁”字,也可能是孔子在整理這些“國故”時加進去的,因為后世儒家說,這些典籍(比如《尚書》、《易經》之類),都經過了孔子的整理。《論語》中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但《論語》中孔子談“仁”比比皆是,有數十處之多,似不能說是“罕言”。可見,《論語》中這兩條,一條說孔子“述而不作”,一條說孔子“罕言仁”,都不合事實?! ?/p>

《論語》中孔子論“仁”很多,提供了我們認識他的“仁”的依據。為簡括起見,可以在九個“有”字下面來談:孔子的“仁”,有其一定品格,有其一定形象,有其一定內容,有其一定對象,有其一定目的,有其一定情感,有其一定價值,有其一定影響,有其一定命運?! ?/p>

一,孔子的“仁”,有其一定品格,唯“君子”具備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p>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p>

仁者必有勇?! ?/p>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以上幾條,都是《論語》中孔子的話,所描寫所表現的,是“仁”者的品格。不論是孔子“述”出來的前人的好品格的結晶,還是孔子“作”出來的他的發揮,我們都不能說這樣的“仁”者品格不好,而且要認為是很好的。我們可以繼承嗎?應當是可以繼承的。只不過這樣的“仁”者品格,在孔子的時代,是如何的體現,我們這時是忽略不計的,我們是從字面上直取其意,覺得很不錯,并且得感謝孔子將它“述”了出來,感謝《論語》將它記了下來。這樣的繼承方法,是“抽象繼承”?! ?/p>

前人的東西,在前人的時代,自有其具體歷史社會內容,后人只有實行“抽象”,而不能照搬,才可能從中吸取于我們有用的東西;這“抽象”出來的,或是經驗教訓,或是哲理詩意,或是品格人性,等等,總之是要抽象?! ?/p>

離開抽象,我們不能繼承歷史,借助抽象,我們就能面對無論多長、多雜、多豐富的歷史,去進行認識,并吸取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抽象”是什么?面對一個西瓜,在未有西瓜之名前,請你表達,你就畫了一個圓,圓面加幾條花紋,頂上豎一個短線,于是表達出西瓜之意,這就是“抽象”。遠古人類在陶器上、巖石上作畫,開始了對生活的藝術抽象。此外當還有對宇宙等各類事物的抽象,最高的抽象是玄之又玄的,無以名之,名之曰“道”,這在孔子老子是一致的?! ?/p>

毫無疑問,我們從孔子上列這些論“仁”的話里(仁本身就是抽象),能感知到那種了不起的高貴品格。而這品格,處在不同社會地位上的人們,應當都可以具備它。不過,孔子卻不這么認為,他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問題就復雜了。不過,我們且丟開這個不談,總之,孔子所說“仁”者的這些品格,是崇高的,是我們可以在抽象意義上承認、在抽象意義上繼承的。持有這相同品格的不同社會地位或社會集團的人,如果面對面地在疆場上彼此彎弓月,他們就各自發揮這種崇高品格,是雄獅與雄獅的格斗,于是就有壯烈之感,而不像狼吃羊、蛙食蟲那樣并無壯烈可言。問題就這樣復雜起來。但既然孔子不認為“小人”也能具有“仁”,則“小人”是不擁有這些崇高品格,也不能在這種壯烈之中的?! ?/p>

日本人說,他們那武士道的重要精神來源中,有著孔子的,這當然就屬于抽象繼承和借鑒了,可見,抽象繼承以至借鑒,確實是可能,并且可行的。  

關于“小人”,查一下《論語》,直接出于孔子之口的如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p>

子謂子夏曰,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p>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p>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p>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p>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p>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p>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p>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p>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愛,而可小知也?! ?/p>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p>

以上有十六條之多,可參考的還有兩條: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樣,我們可以判斷,孔子語中的“小人”,是指“民”,即老農老圃之類;但是,“小人”性情習氣也會浸染給“儒”即讀書之人,所以有“小人儒”的說法,這時“小人”做定語,來形容那種“儒”,而“小人”的特定含義,則仍是指“民”。  

孔子與樊遲的那段對話是說,君子根本不必學農學圃,就會有得吃有得享用的,只要很好地運用“禮,義,信”這些東西,四方之民自會信仰投奔而來,他們就會養活侍奉好君子。  

而“小人”是永遠沒有希望的,“小人下達”嘛,他們就是不能“上達”,唯有“君子”才能或才有資格行進在“上達”的隊伍中?! ?/p>

同樣是逞勇,或者直接說,就是造反,對“君子”與“小人”的說法也有區別,前者性質是作“亂”,后者則只能稱“盜”。不言而喻,對待君子之作“亂”,與對待小人之為“盜”,當然有不同的處置?! ?/p>

所以,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話里的“小人”,是有特定含義的,就是指老農老圃這些“民”,而“民”就像草,“君子之德”的“風”吹來,草民一定就要順著倒下去,當然不能直起來,如果硬要直起來,也就“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了。從“仁學”角度說,“義”是從“仁”里出來的,“小人”順從“仁”,就是有“義”(義與仁的關系,老子也是這么認為的)?!靶∪恕北旧硎菬o“仁”的,如果“小人”無“義”了,加上還有了“勇”,當然就只能是為“盜”了,這邏輯是對的。  

這樣分析,全從孔子自己這些話中而來,絲毫不敢強加于“圣人”。  

由此可見,“小人”是不可能具備“仁”字的那些高貴品格的,我們而今對于“仁”字所表述的高貴品格如果繼承,也就只能是“抽象繼承”,否則,簡單而直接繼承的話,豈不是我們要像孔子那樣,以“君子”即“精英”自居,而將“民”看作是“小人、草”么?  

日本人說,他們的武士道重要來源是孔子,從看待“小人”這方面說來,也是確然的,屠殺起中國人民來,不是如同揮刀斬“草”一樣么?不足惜的。而中國的老百姓呢,幾千年來在“圣人”以及“君子”們如此的教育馴化之下,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了,除了伸著脖子挨宰,就是充當麻木的看客。  

   

二,孔子的“仁”,有其一定形象,能令人望而畏之  

“仁”雖然是抽象的,但孔子在表述時,從正反兩面,給予形象??鬃拥倪@些表述與此有關:  

巧言令色,鮮矣仁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p>

仁,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p>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這樣幾條,基本上給出了一個“仁”者的標準形象,他是一本正經、不茍言笑的,而不是“巧言令色”的,他是行止遵“禮”的,他又是最能欣賞“民”所聽不到、聽不懂的大雅之“樂”的,他是像山一樣很安靜的,有別于智者像水一樣似乎總是很活躍,而仁者因其安靜也都是長壽的,仁者一出來,就是一種態度嚴肅、謹慎,有如接見大賓的樣子,他在“小人”們面前,則是極其嚴肅而重大的樣子,他從內到外有一種修養,體現著恭敬、寬厚、值得信賴、深涵智慧、給人恩惠這些優秀的品行?! ?/p>

“仁”者之所以要練出這么一種總體形象,內在是有奧妙的: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p>

原來,奧妙就在于這一切是做給“民”看、為了使“民”敬畏的,某種意義上也就是裝出來的。所謂: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其實,人生來哪里總是這樣一本正經莊重嚴肅得不得了的樣子呢?但為了對付“民”,君子就不得不如此,久而久之,也就修煉出來了,好像天生一副“仁者樂山、仁者壽”的樣子。  

君子們,即“仁”者們,歸根到底為何要這般模樣呢?孔子為何要這樣教育他的弟子們呢?說到底,也是出于生存考慮: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p>

君子不同于“民”的地方,就是他不耕不稼,卻能過得比“民”好,因為他能取得“祿”,在當時來說,也就是能為天子、諸侯、大夫這些人做臣子(魯迅譏刺為“幫閑”)、得俸祿,所以君子是“憂道不憂貧”的,心思要花在為天子以至大夫這些大君子、大“仁”者出謀劃策(道)上,而不必去為生活發愁,就是說,君子不為生活發愁,生活反而不愁,而且要過得比“民”不知好多少。這個意思,在夫子與樊遲的對話中:是表達得更為明白的,在此再引用一次: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仁”者們,即君子們這樣的修養功夫,幾千年來,對于中國國民的影響極大,“勞心者治人”嘛,就被他們以這樣表率的作用,“治”成了一定的樣子,所以中國人走出來,好像天生就是呆板、木怵、不活潑,一種“非禮勿視、勿動、勿言、勿聽”的謹慎小心樣子,中國電影演員面部表情也不能很生動豐富,這些事實,國民們也早就注意到了,在新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里正在有所改變?!?/p>

三,孔子的“仁”,有其一定內容,“禮”為核心  

上面我們考察了“仁”的品格、形象,現在來考察其內容。正如認識人,是從外表而及于內在的。在談孔“仁”的品格、形象時,其實多少也涉及了內容?!熬佣蝗收哂幸雍酰从行∪硕收咭病保搜允钦f,有時有的“君子”也達不到“仁”境。就連顏回這樣的“亞圣”,依最愛顏回的孔子說,也不能做到日日時時在“仁”境中,“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所以,何況是“小人”呢?“小人”是從根本上就不可能具備“仁”的。這些話本身也就透出了“仁”的內容的高深。從“仁”的形象方面說,君子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的,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的,這里面當然就有“仁”的內容?! ?/p>

現在我們來考察“仁”的內容的本身。這有孔子的這樣一些話為依據:  

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與?  

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p>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p>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p>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p>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仁有根本,就是孝弟。孝弟是上孝父母,下愛兄弟。把孝弟作為仁的根本,認為血緣親情是仁的生長點,仁就是從血緣親情里生長出來的,這就給理解仁字提供了最好的途徑,真是摸著心口使知,所以認為“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民眾看到君子對親人之仁愛,也就有了榜樣,都朝著仁愛的方向去努力。血緣親情,是生長仁的根本,但仁并不停留于此,還要向廣泛的方向發展,那就要求“泛愛眾”,所以,“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p>

到此為止,可以說,孔學無錯,因為人的親情是永恒的東西,也是不應被否定的東西,由親情而興仁心,由仁心而生泛愛之心,是說得通的?! ?/p>

但再往下說,孔“仁”的特定社會政治內容就出來了,就有問題了??鬃拥膶W生有子,對于將仁運用到社會政治上,就體會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p>

原來,是要由天然血緣孝弟之心,向著不犯上、不作亂引導,“君子務本”,為的是做出這個表率,君子之學,為的是修煉出這種“道”來。這就是“本立而道生”。君主們聽到這樣的學說,當然要點頭稱贊,于是這樣的“君子”也就“祿在其中矣”?! ?/p>

有子的體會帶著些學生腔,而老師孔子就直接說得深刻而明白: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p>

“仁”不僅僅是血緣親情,不僅僅是從血緣親情生出愛心以及泛愛之心,不是停留在這里,而是要由此出發,對國家社會有用,那就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什么是“克己復禮”,什么是“天下歸仁”呢?那就要弄清“禮”是什么?! ?/p>

儒家一部《禮記》全面說明著“禮”,就是森然的等級,從天子到庶民,從生到死,等級都不同,有嚴格規定,而不能亂來。比如,“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任何其他人,不管你有無相關物質能力,都不可以這樣,否則就是“非禮”了。比如,天子死了,只能說是“崩”,諸侯死了,只能說是“薨”,依次而來的不同等級的“死”是:“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統地說,“君子曰終,小人曰死”。比如送葬的車輛,也是有規定的,“君之嫡長,殤車三乘,公之庶長,殤車一乘,大夫之嫡長,殤車一乘”。一乘,一般是二十五輛車。此外,“禮”包括“刑”,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規定。所以“禮”就是君主這些治人者的總法度、大寶貝,“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夫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天下國家可得而正”,當然,這樣,“禮”也就可能作為一種依據,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 “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禮者,君之大柄也,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辈⒉皇菬o原則傻乎乎的“泛愛眾”、“愛人”。  

孔子的“仁”歸結到“克己復禮”上去,在他的眼見得“禮崩樂壞”時代,就是要把天下理順到這樣的“禮”的秩序上來?!翱思骸笔鞘裁茨兀渴恰熬印钡男摒B功夫,是理學、心學。朱子說:“日日克之,則私欲凈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程子說:“非禮處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須是克盡私意,皆歸于禮,方始是仁”。謝氏說:“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難怪“君子”之類的人走出來便與眾不同,他的內心世界簡直就是一個戰場,在那里“克”著。其實,朱子他們的解釋,先師孔子早就做了綱領性的解決,顏回請教“克己復禮”到底具體該怎么去做?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真是很徹底很干脆的了?! ?/p>

所以,孔子的名言,“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其實也就是“復禮”。不過,說“克己”就能“復禮”,好像通過內心的“克”,就能做成“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這樣具體的天下大事,好像是不行的,“克己”只能是“復禮”之前和之中的心學功夫。  

孔子力排眾議,對管仲以“仁”的評價相許,有兩個理由,一是說,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二是說,若不是管仲,咱們大家就都“披發左衽”了。其第一說,不是準確的,因為管仲之所以能九合諸侯,憑的仍是齊國的實力,有著足夠的實力,就不一定要以兵車說話,但兵車是擺那兒的,你們是知道的,若不聽我的話,兵車還是要出來的。其第二說,是指如不是管仲讓齊國強大,北方戎狄就要南下,或成為我們的統治者,我們就要像戎狄之人那樣“披發左衽”了,這話說得對,清朝來了之后,我們不都留起了長辮子么?孔子這個地域政治眼光和民族主義立場是有道理的,他能將“仁”字給予管仲,說明他厲害,說明“仁”字在政治實踐中是豐富的,決不是腐儒一味只在“心學”上下功夫?! ?/p>

   

四,孔子的“仁”,有其一定對象,天子與能立起天子的那一切  

雖然說,仁是“泛愛眾”的,但最重要的,是“克己復禮為仁”??思菏菫榱藦投Y,復禮必須克己,向著克己復禮努力,就是向著仁的努力,“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這說得很明白。仁不但是出發點,也是歸宿點,“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也說得很明白。那么,“仁”的體現,反正就是“克己復禮”了,其根本的對象,就在“禮”之中,不在“禮”之外?! ?/p>

這是推論,事實如何呢?事實是果然如此的。《論語》說,“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 ?/p>

朱子注解得很明白,“微子,紂庶兄,箕子、比干,紂諸父。微子見紂無道,去之以存宗祀?;?、比干皆諫,紂殺比干,囚箕子以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薄 ?/p>

微子,受封于微國,子爵,是商紂王的庶兄,同父異母的兄長;箕子,受封于箕國,子爵,商紂王的父輩;比干,也是商紂王的父輩,沒說他受什么封,史稱王子比干,大約也較年輕些,就只是在朝輔政之類的。他們與商紂王都有血緣親情,都是最能產生“仁”心,也果然最有“仁”心的。他們的“仁”心,不是停留在親親之情上,作為商紂王政治集團里的重要成員,他們最關心的是國家政治,包括關心商紂王的品行作為是否對王朝有益,如果不但無益,而且有害,這就不僅是商紂王一人的事情,而是關系著商王朝的生死存亡,當然,這其中也有他們自己的一份?! ?/p>

因為“紂無道”,這三個人就“諫”起來了。他們是如何勸說紂王的,且不論,總之是犯顏直諫,不怕得罪了紂王,所以這才惹得紂王惱怒。三個人的犯顏直諫,應當算是在“禮”的要求之內,“禮”有這種調節統治集團內部關系到有益方面的功能。紂王的不納諫,以至于對三個人很不客氣,當屬很無“禮”,因而也就出了“仁”的范圍,是不仁不義的。微子見勢不妙,見機而作,跑掉了,后人如朱子解釋說是微子有遠見,為了殷商垮臺之后,殷家不絕,保種留根。王子比干可能血氣方剛,諫得最嚴重吧,被紂王殺了,據說是“剖心”,很荒唐很殘酷的?;訛榕鹂瘢瑸榱吮苊獗粴⒌拿\,只有裝瘋??鬃臃Q贊“殷有三仁”,那么這三位大仁人,他們的“仁”的對象是什么呢?是殷商王朝。他們看到紂王這般“無道”下去,王朝的命運很可憂,就不惜冒死直諫,“仁”心發揮到了極致。  

所以,殷之三仁,就是“克己復禮”的典范。他們的克己,達到了敢拿性命去拼的程度?!叭省钡膶ο?,就在“禮”之中,越是最高等級上的,就越是“仁”的對象。紂王雖然等級不低,是天子的等級,但王朝的命運比他還要高一個等級,因此三位仁人才這樣勇于拼命,仁者必有勇嘛?! ?/p>

這是從上面來說的,從下面來說,“仁”的對象就有所不同,拿《論語》中有子的話來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說,“仁”的對象是“務本”,以達“生道”,務什么本、生什么道呢?就是修煉“不犯上”的思想品性,從而能做到“不作亂”。有子的話很重要,再引用一次: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與?”  

難怪到了宋朝,理學、心學就更興旺起來,因為對于處在草野的“君子”們來說,一時也夠不到“三仁”的地位,還沒有資格到朝廷上去直諫,就只有做準備的工作,這工作就是修煉自己,而修煉,就是從自己的心中作努力,克己,克己,再克己,以顏回為榜樣,所以成為心學之濫觴。顏回就是這樣的人,他很年輕就死了,沒做出具體成績,還被稱為“亞圣”,位在孟子之上,就因為他能這樣日日在心中克,克,克,雖然孔子認為就連顏回頂多也只能做到“三月不違仁”,但這已經很了不起,別人是做不到的。《論語》中有多處說到,孔子決不輕易稱說某人某品性已經達到“仁”境了,是不輕易這樣許人的??鬃痈袊@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可見,“克己”是這樣不容易做到,能去從事“復禮”大業的人才就更不多了?! ?/p>

宋代大理學家程子對有子的話是有注解的:  

“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義、禮、智而已。仁主于愛,愛莫大于愛親,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薄 ?/p>

程子干脆把“仁”說成是人的天性中的,而且內容就已經是“仁、義、禮、智”。儒學“發展”到了這樣荒謬的地步?! ?/p>

但孔子的“泛愛眾”、“仁者愛人”,難道就跟老百姓、跟一般草民一點兒也掛不上邊么?可以說,也是掛到一點兒邊的,這也有證明,他老人家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這就可見,一般說來,孔子反對暴政、反對殺人,認為“苛政猛于虎”,那也就是主張行“仁政”嘛。但是,當到了存在著對比的情況,孔子的“仁”當然就要歸到“禮”的等級上去,《禮記》說,“禮不下庶人”嘛?!吨杏埂飞险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這個殺字就是講等級,一個等級一個等級之間是斷斷分明的),尊賢之等,禮之所生也”,仁到這種時候,就要有區別有等級的了,不是“一視同仁”的?!抖Y記》上也說得很明白,“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禮”的功能,這當然也就是“仁”的對象和內容?!岸Y者,君之大柄也,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仁義有時是要這樣來“別”一下的,不是一概平等的,要不然就“不仁”,就不能“治政安君”,就亂套了?! ?/p>

即此,孔“仁”的對象就弄清楚了,其主要的主體的方面,是面對著當時的統治者,即從天子以至大夫以至“君子”,首先是要按等級地“泛愛”這些人,而天子盡管居于最高等級,卻有比天子還大的東西,就是王朝,就是能立起天子來的那一切?! ?/p>

在此前提下,在看待一般的政治上,孔子認為以“仁政”的精神去辦,總要比行“苛政”要好些。  

不過,到具體執政的時候,孔子的“仁”的對象就不得不分明,對有些人是決不能講“仁”的。他當著齊侯魯公的面,下令斬了齊國演員侏儒,斬得手足異處,他擔任魯司寇執政七日而誅少正卯,做得挺決絕。這在《孔子家語》的第一篇與第二篇記載很明白,如今說之者有,辯之者無,但早在西漢初年,《孔子家語》就有了,可見至少早期儒家是不回避這兩件事的,是當作很正面的事跡宣傳的,而孔子闡述的“仁”的對象,確實也是不能包含所認為的“不仁者”的?! ?/p>

五,孔子的“仁”,有其一定目的,治國平天下  

在論孔子之“仁”的內容與對象時,“仁”之目的已經顯然,但仍可單獨說一說。還是從有子那句話說起: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與?! ?/p>

“仁”之目的或目的之重要一條,就是讓人不要犯上,不要作亂。不犯上,在家中是對父母不犯上,在外面是對尊長不犯上,在朝中是對君王以至位高者不犯上,這是很自然的。講孝,是為了講忠,從小培養孝敬,是為了長大了忠君。是從心性上從小抓起的。孝弟為仁之本,本就本在這里。本有根本之意,是從這里開始生長的;也有終極目的之意,目的是最終做到這個“仁”字。從小“仁”開始生長,最終達到大“仁”。做到“仁”了,當然也就不會犯上、作亂,豈但如此,還能夠為“仁”做出別的貢獻?! ?/p>

我們已經說了,有子的話有點學生腔,孔子的話較為老辣,就是“克己復禮為仁”。而克己復禮的目的,又是“天下歸仁”,難道是為“仁”而“仁”么?從“仁”出發,又歸于“仁”,這一圈兒轉的是何目的?我們在這一圈兒里尋找,結果找到的最重要的實體性的東西,是一個“禮”字,原來,從“仁”出發,轉一大圈兒,回到“仁”,就是為了“禮”,進入了“禮”,確立了“禮”?! ?/p>

而“禮”又是什么呢?上面已經介紹得不少,“禮者,君之大柄也,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落實到了“君”這里,孝弟轉了一大圈,就到了“政”與“君”這里,也就是儒家常說的“治國平天下”。  

這樣,一條“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的歷程線路,就顯現出來了?! ?/p>

《中庸》也說得明白,“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治人……治天下”。  

好學了,就學到了講孝弟,這就有知了,按照這個知去力行,就向著仁靠攏了,而后對于榮恥對于怯勇,也就能正確選擇,當然是選擇了孔子說的“仁者必有勇”,這就是從自身出發,而走向了能夠勇于去治人、治天下。  

《大學》上說,“君子必誠其意”,“修身在正其心”,“齊其家在修其身”,“治國在齊其家”,“平天下在治其國”,明確了這一條“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線路?! ?/p>

《中庸》說,這條從修身而到能治天下的修煉歷程,對于君主們,也同樣適用:“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 ?/p>

這條線路里,抽象來說,有其一定的邏輯性,所以《老子》里也有相似的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  

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薄 ?/p>

作為治人者,其德性與水平如何,是與他自身的所學所知與所能相關的,這當然不錯。然而,修身的具體內容,所學所知所能的具體內容,卻就具體影響以至決定了其將來的“治國平天下”。老子所說的“修德”,是修何德?他沒說,他只是說,“德”隨著其“修”的范圍的擴大,其表現與影響的范圍是不同的,而這一切,都成為“觀”的對象,“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彼f的是自己的認知事物的方法論,至少此段話語中沒有說到“德”的具體內容和性質。  

而孔子的“誠,正,修,齊,治,平”的“德”的具體內容和性質,是十分明確的,就是“仁”,就是從孝弟到忠君,嚴格遵循著《禮記》所示的“禮”的范圍,而不能越出,否則就是犯上作亂了。有子的體會雖然學生腔,仍是正確無誤的。  

因此,孔子之“仁”的目的,也就無須再說,它是很明確地圍繞著“禮”旋轉的,緊扣這一目的,決不離開半分半毫,實行著“禮”,就是治國平天下?! ?/p>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這是一股妖風
  3.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4.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5.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6.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極左”,就必須得弄清楚這幾個基本問題
  9. 熬鷹
  10. 經濟工作會議全解讀(一)當前的困難有哪些?國家的判斷釋放了什么信號?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這是一股妖風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