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四日尊孔的網友【yilukaige1234】對我提出了批評,有不甚中肯之處,感覺有繼續商榷的必要,同時對《評批》一文感覺還應補充一點評論,遂寫成此文,與諸位左派兼尊孔派的網友商榷。
《評批》一文寫道:“試看當今社會之人性,我們還有一點中國人的樣子嗎?忠誠哪去了?誠信哪去了,仁義哪去了?尊嚴哪去了?公德哪去了?氣節哪去了?廉恥心哪去了?愛心哪去了?責任心哪去了?整個社會道德淪喪,人心不蠱,見利忘義,利益薰心,虛情假意,陽奉陰違,溜須拍馬,混淆是非,奸巧油滑,驕奢淫逸,貪污腐化,投機取巧....這是為什么?一個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和學術,是這個民族屹立與延續的根本,是一個民族得以傳承的唯一血脈。如果將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也都否定了,那么這個民族就會徹底消解。”
有必要對這段文字,從事實與邏輯的角度提出三個質疑:
第一,忠誠、誠信、仁義、尊嚴、公德、氣節、廉恥心、愛心、責任心的喪失,與反孔是正相關么?如果【xulin123123】想不起《荀子》對變法的秦國良好民風的記載,對于辛亥革命以后的歷史總該不會陌生吧?在中國歷史上,哪一個時代反孔最徹底?哪一個時代在最短的時間里,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發生了全新的革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風氣有了最顯著的進步?辛亥革命以后,北洋軍閥、蔣介石、日本侵略軍對于孔子是什么態度,在其統治下,“道德淪喪,人心不蠱(原文如此),見利忘義,利益(原文如此)薰心,虛情假意,陽奉陰違,溜須拍馬,混淆是非,奸巧油滑,驕奢淫逸,貪污腐化,投機取巧”是統統斂跡了,還是愈演愈烈?
要如實回答這個問題,左派和尊孔派的雙重情愫,恐怕暫時要分裂一下吧?
第二,反孔就是“將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都否定了”么?
第三,從《狠批韓德強的《缺席審判“孔子”,何時方休?》》來看,【學與思】只是對韓德強“中國革命能夠成功,卻靠的是與孔子異曲同工的思想”,“毛澤東是怎樣領導的呢?客觀上是圣君賢相,愛兵如子”之類的認識進行了批判,證明韓德強在這些問題上“思想的淺薄,邏輯之混亂”而已。雖然不難看出,【學與思】對孔孟之道評價不高,但他并無 “將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都否定”的表示,甚至也沒有對儒家學說要全盤否定的表示。【xulin123123】為何不就事論事,多分析對方的原話,卻泛泛而論,給人造成【學與思】“將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也都否定了”的錯覺呢?
《評批》又寫道:“儒家學說本質上是一種司儀文化,目的是構建人類和諧社會,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后來被統治階級加以改造和片面的運用,逐漸變成了統治階級統治愚弄人民的工具。‘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孔子說的嗎?難道這就是君君臣臣的含義?我所掌握的儒家學說恰恰宣傳的是‘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思想,統治者不能施行苛政、暴政,要實行仁政、德政。有云(原文如此)‘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對此我評論道:“孔孟如果能活兩千多歲,《論語》、《孟子》中那小兒科式的學說也照舊要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生一些變化(本文按: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就已經與孔子的主張相乖離)。孔孟之道原來根本就不成一個完整的學說體系。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哲學基本要素或者沒有,或者過于簡單,是后世的儒家使之完善起來的。董仲舒、韓愈、周敦頤、二程、朱熹、王陽明等人對儒學的改造和系統化保持了孔孟學說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精神——如等級制、愚忠愚孝等。你說:‘毛主席批判孔子,不是批判真實的孔子;而是批判被統治階級改進利用后的儒家思想。’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比后世的道學高多少啊?文革時批過沒有啊?《論語》那時批了沒有?
‘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有道則庶人不議’。那我們這些庶民討論東海問題、南海問題,小農經濟和資本主義優越論的問題、社會制度問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腐敗問題,真是大逆不道啊。這可都是國主及其大臣們才能討論的啊。只有共產黨政權是否合法的問題尚可討論,興滅國、繼絕世嘛!國粉也別太高興,國民黨也要深刻反省一下,當年的辛亥革命是否合法。”
18 樓【yilukaige1234】評論說:
“‘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講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國有道則庶人不議’的意思是反過來——‘國無道則庶人議’也就是說,當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平民都有權利議論朝政。
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證實了我的一個猜測——一些人不是因為了解孔子而反對孔子,而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論語》的成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對《論語》中某些原文的解讀,不僅一般讀者各持己見,就連注家也莫衷一是。漢代經學有今文、古文兩派;宋明理學有程朱、陸王兩派;近代則有尊孔、反孔兩派。在兩千多年前的文字面前,如果一個人的信仰和感情先于理性,往往會發生理解的錯誤,甚至會為尊者諱,故意歪曲古文的原義。例如《論語·鄉黨》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點讀成“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既通順,也無損孔子的“圣人”形象,可是頂禮膜拜者覺得這樣標點不足以表現孔子的偉大,就把“曰”字后面改讀為“‘傷人乎?’‘不。’問馬”。張中行認為前一種點法才是正確的,因為:“一、儒家講尊卑,別親疏,都是集中于“人”道,不問馬正是體現這種思想;二、如果是第二種意思,照古漢語習慣,也不應該說得這樣沒頭沒腦,生硬別扭。”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人把“厭”解釋為“極”,還有人把“不厭”解釋為“不飽食也”。于是,孔子的奢侈、講究、迂闊就變成節儉、睿智了。然而“割不正不食”不照樣反映了孔圣人的奢侈、講究、迂闊么?
崔述對孔子把女子與小人相提并論加以否認而說此章屬于篡亂者,不能據為典要。還有人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里面的“女”解釋為“汝”,于是,歧視婦女的孔圣人簡直變成男女平等主義者了。
一個人應該有信仰,有感情,但他的信仰和感情應該建立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上。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理性應領先于信仰和感情。否則,他就會從信仰和感情出發去否定事實和真理。
再看【yilukaige1234】對我的批評——“‘國有道則庶人不議’的意思是反過來——‘國無道則庶人議’也就是說,當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平民都有權利議論朝政。”
這里應該聲明,寫評論時對自己記憶的準確性過于自信,以至于把“天下”誤寫成“國”,引得【yilukaige1234】在本門學問上也疏忽了,實在抱歉。以下按《論語》的原文進行討論。
【yilukaige1234】的這個解釋雖有利于維護孔子的神圣形象,卻會引出幾個矛盾:
第一,不合乎邏輯。在正常的社會中,人們議論政治,是不分什么有道無道的。無道時要議論,有道時也要議論。無道時多數人發怨聲,有道時多數人發贊聲。如果“當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平民都有權利議論朝政。”是成立的,那么政治清明的時候,為何庶人反倒無權利議論朝政了呢?
尊孔派大致要反駁道:“議”就是專指怨聲的。那就請看以下兩條:
第二,不合乎上下文的說理方式。《論語·季氏》第二節全文是:“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照【yilukaige1234】的邏輯,前面的“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也就是說,當政治不清明的時候”,諸侯都有權利出禮樂征伐了。“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也就是說,當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大夫都有權利把持國政了。試問,這些“犯上作亂”的行為,孔圣人能容忍么?“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反映孔學精神實質的一個名句。一個尊孔派,要是忘了這句話的出處,就等于刨了祖師爺的墳墓。
這一節的幾個排比句所表達的,并不單純是因果關系,而是在陳述有道天下的基本特征,樹立孔圣人理想中“禮”的價值標準,表示他所推崇的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政不在大夫”,和“庶人不議”,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大夫把持國政,“庶人議論朝政”,則為大逆不道,起碼要遭到圣人的深惡痛絕的。
第三,不合乎孔子的理想和價值觀。
儒家鼓吹的理想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宗族內的身份和社會中的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中庸”是思想方法,“仁”和“禮”是價值觀和政治理想,其中“禮”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文化史專家蔡尚思先生指出:“從政治思想看,孔子主張以禮治國,其目的是為挽救禮壞樂崩,恢復西周禮制,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等級統治;從經濟思想看,孔子要人們嚴格遵守禮的規定,按照自己的等級名分實行財產分配,勸人安貧樂道,保護奴隸占有制生產方式;從哲學思想看,孔子強調畏天命與克己復禮;從文藝思想看,孔子將文藝和音樂都納入禮的軌道;從史學思想看,孔子修《春秋》,以奴隸主貴族之是非為是非,用“三諱”維護三綱,用舊名號維護舊王統,用宿命論維護舊禮法;從教育思想看,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點。”論者深以為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無非是主張:人各有分,不得僭越,表達了孔子強烈的等級觀念和他關于禮制的理想。甚至在論音樂時,他也把等級專制思想貫徹到五音之中:“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禮記·樂記》)。
當然,由于古代漢語字義和語義表達上的多義性,以及孔孟思維和說理的混亂性(不像墨子那樣深通邏輯,概念明確,說理清晰),只要尊孔派的信仰足夠堅定,感情足夠熾烈,所有這些等級專制思想,都可挖空心思地作出意義相反的、生硬別扭的注解,從而把孔子幻化為中國民主思想的先驅。尊孔派另一招法是以孔子的個別言論來否認他的等級專制思想。
如【yilukaige1234】在《評批》后面對其他網友批評道:
4樓跟14樓,你們一再批判孔子想要回到奴隸社會,孔子是奴隸主階級思想,證據何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奴隸主思想?“天下為公”是奴隸主思想?“苛政猛于虎”是奴隸主思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奴隸主思想?“鄰有喪,舂不相”是奴隸主思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是奴隸主思想?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主張恢復周禮,“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就是孔子奴隸主思想的明證。仁與禮,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啦,“苛政猛于虎”啦,“鄰有喪,舂不相”啦,“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啦,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并不占主流。
照【yilukaige1234】的邏輯,從規定了“輕避重”,“少避老”,“去避來”(包括下坡人讓路于上坡人,行人讓路于與其同向馳行的車馬,前面的行人讓路于身后急行的人)的宋代《儀制令》,就可以推出宋代交通管理是人道的、平等的結論。但是,第一條規定“賤避貴”說明,在宋代的交通行為規范中,首要的不是什么人道和平等,而是等級森嚴。無論是下級官吏、負重者、耄耋老人、還是家有急病、去請郎中者,都要給高官的儀仗讓路,回避不及,便要吃亂棍。
宋代《儀制令》的等級制規定,是儒學在中國兩千多年思想統治和深遠影響的一個縮影。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到底哪一種思想占據主流和最高地位,不也可以從這個例子中得到啟示么?
據《韓非子》記載,季康子派人修長溝,子路作為邑宰(縣令),熬了點粥給奴隸吃。孔丘為此大發雷霆,認為這是觸犯了周禮,急忙派人砸了飯鍋飯碗,把粥潑在地上。孔子說:“夫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曰侵,今魯君有民而子擅愛之,是子侵也”。天子諸侯士大夫都應該遵守周禮規定的愛,超出周禮規定的愛就是愈禮,是蔑視上級的侵權行為。
魯定公十年春,魯、齊兩國國君會談,當時孔子任賓相。娛樂中,齊國演出萊部落的土風舞,孔子根據儒典,指責齊國不該用野蠻人表演,應上演傳統的宮廷舞。齊國立刻照辦,獻上宮廷中的拿手好戲,“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引經據典,認為“匹夫而熒惑諸侯者罪當誅”。結果那些無辜的演員,慘遭荼毒(史記孔子世家)。與奴隸制的秩序相比,庶民或奴隸的生命在圣人的眼中,如同草芥。甚至魯國的開明學者和教育家少正卯,也橫遭孔圣人的殺害。什么“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道德原則,此時不都已讓路與一個“禮”字嗎?
我們能說,在禮制面前,孔圣人的“仁”只能退居其次嗎?如果把“仁”理解成善良、博愛或慈悲,當然可以這么說,但孔子肯定不會同意。“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說明,他的“仁”與“禮”是一體兩面。套用一段佛家的名言,在孔圣人的思想體系中,“仁”不異“禮”,“禮”不異“仁”, 仁”即是“禮”,“禮” 即是“仁”。中庸之道,亦復如是。殺掉違禮之人,正是他的“仁”的體現!一些學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另有學者認為“仁”和“禮”共同構成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還有學者認為,“中庸”才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明白了“仁”、“禮”和“中庸”的實質,這些說法又有多大差別呢。
那么,孔圣人會贊成“當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平民都有權利議論朝政”么?
從論語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可推出個大概。然而,這些個小草棍,怎能把孔圣人門徒的信仰捅破?估計下面這個例子也不行。
公元前513年冬,晉卿趙鞅和荀寅率領晉國軍隊在河南汝水之濱修建城防工事,同時鑄造鐵鼎,并在鼎上鑄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書”,公之于眾。孔子得知此事,就抨擊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菟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他的意思是:晉國將因鑄刑鼎而亡了。原因是,晉國在晉文公之前一直恪守始祖唐叔所接受的法度,用于治理國民,卿大夫也遵守自己的等級次序,所以民眾能尊敬貴者,貴者能保住祖宗的基業,貴賤差別不發生錯亂,這就是所謂的法度。晉文公為此設立執掌官職位次的官員,在被廬制定法令,并因此作了盟主。現在廢掉這個法度,而鑄造刑鼎,讓老百姓從鼎上就能看到法律條文了,他們還能再尊敬那些貴人?貴人又怎能保守祖宗基業呢?貴賤等級沒有了,還怎么治理國家呢?何況范宣子的刑書是在夷地檢閱軍隊時制定的,是晉國的亂法,怎么能把它作為法令呢?
如果不公布成文法,“民”就只知按習慣服從上級,不會有非分之妄想和妄動,君主就可任意擺布臣民。現晉國公布成文法,那“民”就會根據法而不聽從統治者的任意擺布了;且統治者的行事也要受到法的制約,而不會像以前那樣只按習慣法去處理,勢必會造成“貴賤無序”;而且民既已知道法律規定,還談什么“不可使知之”的規矩呢?法律和禮教都是用以“整民”的,是統治階級用以維護自己階級利益的秘密武器,也是統治階級獨占的特權的象征,怎可輕易示人?所以他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痛恨公布法律的做法。
在“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的時代,對于向庶民公布成文法都忿忿不平的孔圣人,怎么會允許庶民議政?
所以“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的意思應當是,在理想的奴隸制政權下,庶人不該有議政的自由。在一個不理想的政權下,庶人便有議政的權利或自由么?孔子不是庶民,他對武王伐紂耿耿于懷,尚不明說出來(可以說做了一個“不議”的表率)。一個這樣的人怎么會贊成“當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平民都有權利議論朝政”?
我之所以把“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和“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放在一起說,是因為這兩句話的焦點皆在于強調天子對道德文化、社會制度、軍事征伐和思想、輿論的控制和壟斷。由此引出下文(那我們這些庶民討論東海問題、南海問題,小農經濟和資本主義優越論的問題、社會制度問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腐敗問題,真是大逆不道啊。這可都是國主及其大臣們才能討論的啊。只有共產黨政權是否合法的問題尚可討論,興滅國、繼絕世嘛!國粉也別太高興,國民黨也要深刻反省一下,當年的辛亥革命是否合法。)不是順理成章嗎?
【yilukaige1234】批評道: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講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的意思是反過來——‘天下無道則庶人議’也就是說,當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平民都有權利議論朝政。
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證實了我的一個猜測——一些人不是因為了解孔子而反對孔子,而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yilukaige1234】,你是否以為,在下不僅不明白“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的含義(錯誤地理解這句話很容易,正確地理解確實不易),不明白“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與“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是否有聯系,簡直連“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意思都需要你來賜教了?可惜這種自信與你的學識不太相稱。你不僅讀書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反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到底是別人“不是因為了解孔子而反對孔子,而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還是自己不是因為了解孔子而崇拜孔子,而只是為了崇拜而崇拜呢?
【xulin123123】在《評批》中說:“儒家學說本質上是一種司儀文化,目的是構建人類和諧社會,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這句話說明,【xulin123123】對“禮”的理解,僅限于禮儀的范圍,這是沒弄懂“禮”字的含義在儒家經典與現代語境中的差別。一個“本質上”是“司儀”的文化,對于“構建人類和諧社會,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能起到多大作用?
在遠古,禮本為祭儀,后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到周代則推廣為貴族階級穩固而持久延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讓孔子魂牽夢縈的“禮”是他所推崇的三代以來特別是周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全部思想道德行為規范,或者說,“禮”是孔子理想中奴隸制社會的全部上層建筑。
把孔子的淺陋學說作了更加淺陋的理解,猶能崇拜得五體投地?!
在《評批》)一文之下,另一個尊孔派【由自如風】有這么一段高論:“筆者混烏有之鄉這么長時間,發現個定律,就是不管是右派還是自封的左派,不管是不是自封要批判吸收傳統文化的‘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只要反孔,那么立刻智力下降,不是邏輯能力低下,就是歪曲造謠,完全沒有“實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大發誅心之論。”
尊孔派能否對照此言,以三省之功夫,認真地照一照鏡子呢?
看了諸位的高論,我想,儒家學說如果僅限于“一種司儀文化”,古人將何幸,婦女將何幸,中華將何幸,少正卯、柳宗元、李贄們將何幸,腐儒們將何幸,諸位將何幸!
附文:
狠批《缺席審判“孔子”,何時方休?》
作者:學與思
從烏有之鄉的學者名錄中看到韓德強的名字,自然以為他是個馬克思主義者,至少是個左派學者。可是剛才讀到韓德強的《缺席審判“孔子”,何時方休?》時,只讀了一半就放棄了。他不僅根本不理解毛澤東,也不理解孔子。
由于其思想輕薄,沒有全面批駁其《缺席審判“孔子”,何時方休?》的價值,故而僅僅把他將孔子與毛澤東相提并論的一段,拿出來說一說。
他在文中說:“我很快意識到,發動中國革命靠的是“五·四”精神,而中國革命能夠成功,卻靠的是與孔子異曲同工的思想。最近中央臺熱播電視劇《紅色搖籃》,恰好與《孔子》遙相呼應。如果沒有受傳統教育更深的毛澤東,靠一批更具自由平等的“五·四”精神的留蘇派,中國革命早就失敗了。陳毅在紅四軍七大上主張大民主,結果是人心渙散,屢戰屢敗。后來民主決策攻打贛州,同樣慘敗。最終,30萬人犧牲27萬,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人們才認識到,毛澤東比大家考慮得更長遠、更周到、也更具靈活性,接受了毛澤東的領導。毛澤東是怎樣領導的呢?客觀上是圣君賢相,愛兵如子,懂得人心向背,鍛造了一支仁義之師!中國文化向來相信,“周以七十里地而有天下”。毛澤東實現了以小小的井崗山而有天下。這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是孔夫子生前不遺余力倡導的啊。”
首先請注意“而中國革命能夠成功,卻靠的是與孔子異曲同工的思想。”這半句話。
沒有人否認中國革命成功靠的是毛澤東思想,韓德強在上面那段話自然就是說毛澤東思想與孔子的思想“異曲同工”。
深入分析毛澤東思想與孔子的思想的本質區別必然涉及廣闊的領域,韓德強及其崇拜者理解起來很困難;故而且先來看看韓德強上面這段話中涉及的事實與邏輯,指出其錯誤,證明“思想的淺薄,邏輯之混亂”不是對他的污蔑。
韓德強在上面那段話中說:“陳毅在紅四軍七大上主張大民主,結果是人心渙散,屢戰屢敗。”
先來看看這句話本身的矛盾——自相矛盾。
既然陳毅主張大民主,最終的決策必然是符合多數人的意見的,又怎么會人心渙散呢?這還不是自相矛盾嗎?“人心渙散”完全是“屢戰屢敗”的結果,而不是“大民主”的結果!
實際上,當時是由于“真理有時在少數人手里”,由于黨和軍隊的干部多數理論水平不高,思想幼稚,盲目崇拜“蘇聯老大哥”,才錯誤地排斥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導致了“屢戰屢敗”,進而“人心渙散”。
韓德強在上面那段話中又說:“毛澤東是怎樣領導的呢?客觀上是圣君賢相,愛兵如子,懂得人心向背,鍛造了一支仁義之師!”
毛主席與他領導下的干部們的關系是君臣關系嗎?特別是井岡山時期,毛主席在黨內只不過是個候補中央委員,黨內比他“大”的人物大有人在。就從當時習慣稱“朱毛”來看,還是“朱”在前,“毛”在后,毛澤東又怎能“君臨天下”呢?
作為學者——姑且稱之為“學者”——居然這樣理解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的領導作用,難怪會以為毛澤東與孔子“異曲同工”了!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成功是靠“愛兵如子,懂得人心向背,鍛造了一支仁義之師!”嗎?
朱德、陳毅不“愛兵如子”,不懂得“人心向”嗎?是因為朱德、陳毅領導的紅軍不是“支仁義之師”而失敗的嗎?
這樣的問題還需要探討嗎?在學者中探討此類問題是對學者的侮辱!
朱德、陳毅領導紅軍招致失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當時的黨中央盲目學習蘇聯經驗,企圖以大城市為中心實現武裝割據;一個是從舊軍隊中過來的軍官們(包括朱德)還沒有掌握人民戰爭的訣竅——這個話題一言難盡。
說什么“中國文化的核心特征”?不要說毛主席的工農革命,不要說毛主席的社會主義事業,就算是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核心”也是“內用黃老,外尊儒術”。在真正成功的帝王那里,孔子不過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而已!
再說了,毛主席一直就是堅定的批孔派。現在韓德強說毛主席與孔丘“異曲同工”,這是在說毛主席虛偽呢,還是在說毛主席弱智呢?
為什么批孔?怎樣批孔?
作者:學與思
為什么批孔?怎樣批孔?
我寫了篇批韓德強的短文,但是沒有直接批孔。看到一些反擊我批韓德強的文字,我感覺需要寫一篇直接批孔的文章,說明我為什么批孔。
要說清我為什么批孔,那要從我的政治信仰說起。
我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毛澤東思想,因此我的政治主張是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制度。
有人對英國前首相說他不知道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因而要“摸著石頭過河”。又因為這個人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所以不許問“姓資姓社”,打開了通向西方的大門。
毛主席要全體中國人——包括剛剛被打倒的剝削階級成員——共同走上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同甘共苦的社會主義大道,向著美好的共產主義過渡;所以毛主席堅信社會主義必須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必須用農業集體化道路改造農民,并通過農業集體化道路消滅工農差別,消滅城鄉差別;所以毛主席領導了“工商業改造”,領導了農業集體化運動,舉起了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旗幟。
有人說“還是我們自己的子弟可靠”,于是一方面在現代社會搞起來世襲制——即按照老子的官位,給子女分配官職;一方面取消“四大自由”,不許老百姓“爭論”!
毛主席堅信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因此他對官僚主義深惡痛絕,為此不惜用大民主來痛打官僚主義,不惜冒著“天下大亂”的風險來錘煉人民的政治覺悟。
可惜,當年真正理解毛主席的思想與理論的人極少(我當時只是個二三十歲的青年,當然更是無知得很),兩千多年封建制度使得官僚治世、“精蠅”治世的思想“深入人心”。那些幾十年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制度而出生入死的干部們絕大多數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打天下者坐天下”的境界。他們以為革命功臣——新時代的“精英”——坐天下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更糟糕的是,十幾年的“坐天下”逐漸腐蝕了他們的思想,“當官做老爺”已經逐漸成為他們心中的理所當然。五七年反右,五八年浮夸,六二年反右傾,一步步把官僚主義推向了修正主義——走向官僚資本主義、買辦資本主義的過渡形態。
為了阻止黨變質,阻止國變色,毛主席毅然發動了文革。
可是畢竟一人之力擋不住“社會習慣”——官僚治世、“精蠅”治世——的“洪流”,變色、變質已然是當今的現實。
我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毛澤東思想,當然要宣傳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批判官僚治世、“精蠅”治世的封建思想。而官僚治世、“精蠅”治世的最重要理論基礎是孔孟思想——精英主義,所以盡管孔孟思想中并非全無可取之處,也必須堅決批判之。
批判孔孟思想還有第二個理由。孔孟思想本質上是“厚古薄今”的,是留戀舊制度反對社會革命的。毛主席說:歷史上那些推動歷史進步的大政治家多數是法家,而阻礙歷史進步的大多數是儒家。孔子自己也說:述而不作,吾從周。在一個奴隸制社會正在崩潰,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社會正在誕生的時代,孔子“從周”不是反對社會革命是什么?
最近二百年來,“腐儒”二字時時出現在革命者的筆下,不是沒有原因的。儒家思想確實已經腐朽了,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擺脫貧窮落后的最大障礙。這就是我批孔的第二個理由。
下面來說說怎樣批孔的問題。
尊孔派人士質問我:你讀過孔子的*****嗎?你憑什么批孔?
我想用一個比喻來回答。如果有人問我:你吃過臭雞蛋嗎?你憑什么說吃臭雞蛋可能中毒?
我沒有吃過臭雞蛋,但是有許多人因為吃臭雞蛋中毒了,所以我相信吃臭雞蛋可能中毒。
我沒有讀過孔子的*****,但是我與許多讀過孔子的*****的學者深入討論過(我在儒學聯合論壇學習了大約兩年)。特別是針對被尊為當今大儒的蔣慶,我還寫過一篇“蔣慶許諾的平等”——批判最極端的“精蠅治世”觀點。
也就是說,我沒有讀過孔子的*****,我“讀過”當今的“儒者”——多數是大學教授、副教授(我與其中一位還是好朋友)。不僅如此,我還比較深入地理解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所以,我自信批判孔孟勝任有余。
怎樣批判呢?我的策略是“避開糾纏,直搗黃龍”。
儒學思想的核心是基于“仁”的“禮”與“義”。只要揭露了這三個概念的階級性,揭露了其反人民民主性,其反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暴露無遺了。
這里不打算詳細地論述,只給出一個批判的綱要。
關于“仁”,儒者會給出一大套說法。如果你能夠剝離那些“枝葉”,那么這個“仁”的核心就是儒家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上等人”一種要求:要愛護百姓。
儒者馬上就會反問,這難道不對嗎?
對于不知人民民主為何物的人來說,愛護百姓已經是很可貴的品質了。可是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對毛主席的學生來說,這恰恰是對人民當家作主的反對!
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有了毛澤東思想,人民自己會創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誰還需要你的“愛護”?
再說了,你們——“儒家弟子”已經“愛護”我們——勞苦百姓兩千多年了,我們已經受夠了!我們要自己愛護自己了!
“禮”是什么?就是要遵守制度。
儒者馬上就會反問,這難道也不對嗎?
回答是:那就要看是誰制定的制度了。儒家制定的“精蠅治世”的制度,那不是人民大眾的需要。人民需要的是比毛主席的文革中創造的“革命的三結合”更完善的、更合理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制度。這種制度與“精蠅治世”制度是絕不相容的。所以,我們必須徹底批判孔孟思想。
最后說說“義”。義就是要遵守道德規范。
儒者會問,這難道還不對嗎?
是的,還不對。
因為你們的道德觀念的基礎是“仁”,是站在“精蠅”立場上的愛,不是站在勞動大眾平等地位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友愛。因此,你們的道德觀念中包含了對“精蠅”的尊崇,對勞動大眾的蔑視。
我們社會主義者的道德觀是主張全體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要平等,我們主張全體人民之間應當平等地友愛。我們反對“精蠅主義”,反對者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的命運。所以,我們必須批判孔孟的道德觀,也就是要拒絕他的“義”。
盡管尊孔派不斷重復孔子不等于這儒、那儒,我也不會放過尊孔的本質——用“精蠅主義”、“精蠅治世”來反對人民民主專政。我就是這樣批孔的。
盡管我對孔子的四書五經一竅不通,可是我對孔孟思想的批判卻是直刺要害的。我今后也不打算研究儒學,但是只要有需要,我仍然會站出來批判孔子的思想體系。我是堅定的批孔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