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毛澤東對觀察的認識
人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在實踐中通過對社會的各種觀察而得。觀察的越全面,才會知道的越深刻。對這個問題,毛澤東和《周易》是怎樣對待的?舉例如下:
(一)應該像敬神那樣來注重觀察。
《周易》在觀卦的卦辭中說:“盥而不薦,有孚颙若。”
盥,祭前洗手。薦,奉酒食以祭。孚,誠心,誠實。颙若,尊敬貌。
這是說,對待觀察,就應該像對待祭神那樣,在未供奉酒食之前,就要先洗手,以示對觀察的誠實和尊敬。
為什么要這樣呢?說明觀察對人類太重要了,千萬馬虎不得。
關于這個問題,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認為,完整的知識分兩個階段形成,即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但不論在那一個階段上都離不開觀察。
在初級階段,也稱認識的第一個階段,即感性認識階段,在這個階段里,“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系。”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復了多次,于是在人們的腦子里生起了一
個認識過程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這使人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進入認識的第二階段,即高級階段。
然而,“理論的東西這是否符合于客觀的真理這個問題,”弄清這個問題,也“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于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也就說,只有通過這種再實踐,再觀察,才能得出這理論是否正確的結論。
由此可知,毛澤東在這里是把在實踐過程中對各種事物的觀察看成了是產生認識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重要手段。
古代人把神當成了對人的最大的主宰者,在《周易》中則把觀察行為也像祭神那樣來進行,說明古人把觀察也當成了像神能主宰人的行動一樣的重要。而毛澤東則把觀察當成是人在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以及檢驗這認識是否正確的行為,也由此說明,產生主宰人們行為的各種思想的行為不是別的,正是在社會實踐中的用心觀察。由此看來,兩者都把觀察當成了是人類追求智慧和知識不可缺少的具有頭等重要性的活動。
但所不同的,《周易》中并沒有論證出觀察到底重要在什么地方,正因為缺乏這一點,對觀察采取的形式越隆重,反使人對觀察產生神秘感。而毛澤東則指出,在實踐中,正是通過觀察,使人產生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而后再在實踐中又通過觀察,檢驗這理性認識是否正確,這不僅指出了觀察的重要,而且也說明觀察的重要正是從這里產生。
(二)只有用心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周易》在觀卦六二爻辭中說:“窺觀,利女貞。”這是說,觀察不能走馬觀花,而應該像天真的女子搞對象那樣,即使采取偷看的手段,也要把心上人觀察個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對方,才能得出能否和他永遠相愛下去的判斷。所以說這是利于女子堅持正道的表現。
這例子說明,只有通過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說的更明確,更具體,內容也更豐富。比如他用指揮作戰的例子說:“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關系,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這是軍事家在作出每一個戰略、戰術,或戰斗的計劃之前的一個整個的認識情況的過程。” (注1)
這也就是在說,只有觀察透情況,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
(三)根據需要進行觀察。
《周易》在觀卦六三爻辭中說:“觀我生,進退。”這大意是說,人一生只有在實踐中經過觀察,并及時總結一生的觀察,根據需要,做出進退的選擇。
在這點上,從毛澤東的成長過程中便可看出,在小時候他跟著母親去觀察求神拜佛,跟著父親去觀察務農經商,后來上了學,凡能見到的書報雜志,都要進行觀察。為了觀察當時的農村社會,他還利用了假期時間,徒步游歷了五個縣區。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由最初對康有為、梁啟超的崇拜,到后來轉為對胡適陳獨秀文章的欽佩,直到一九二O年開始組織工人斗爭,又開始了重點對馬列主義理論和俄國革命情況的觀察,從此建立起他對馬列的信仰,走上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路,并創出了一種嶄新的思想——毛澤東思想。而這一切,也正是毛澤東總結他一生的觀察,根據解決中國現狀的需要,才做出了這個進退的選擇。
觀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多了。毛澤東對此很有體會。他針對明代楊繼盛的兩句有關觀察的名詩:“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 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這兩句,并照此去做,這幾十年的體會是,頭一句‘遇事虛懷觀一是’,難就難在‘遇事’這兩個字上,即有時虛懷,有時并不怎么虛懷。”(注2)
毛澤東雖是這樣說的,但相比之下,還是毛澤東做得最好。這如一副對聯所說:“讀書好,耕田好,說好就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正因為毛澤東知道了觀察的難處,所以才做到了不難。
(四)要想辦好國家大事,必須注意觀察民情。
《周易》在觀卦六四爻辭中說:“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根據《實用六十四卦》的注釋,這大意是說:從觀察國家民情民俗做起,國家才能發出應有的光輝,對自己來說,也才便利了領袖(國王)發現自己,并把自己當作座上賓,即得到領導的重用。以此說明,要想辦好國家大事,就得對民情進行觀察。
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說:“我們的同志不要以為自己了解的東西,廣大群眾也和自己一樣都了解了。群眾是否已經了解并且是否已經愿意行動起來,要到群眾中去考察才會知道。”“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注3) ,
這就更明確地說出了,只有到群眾中去了解去觀察,才能把群眾中閃光的東西變成黨的方針、政策,做好國家大事。
(五)回頭觀察的必要性。
《周易》在觀卦九五爻辭中說:“觀我生,君子無咎。”
根據《實用六十四卦》注釋,這是說,回頭多觀察自己一生中的所做所為,分辨那些是對的,那些不對,以便揚長避短,這是正派人(即君子)的正當行為,因此是無錯的,故“無咎”。
實際這是在教人們及時回過頭來總結一下人生經驗,以便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關于這問題,毛澤東說:“應當著重地指出,最廣大的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同志,他們一切有益的經驗,是極可貴的財富。科學地把這些經驗總結起來,作為今后行動中的指導,……”(注4) 而且還說:“必須隨時掌握工作進程,交流經驗,糾正錯誤,不要等數月,半年以至一年后,才開總結會,算總賬,總的糾正。這樣損失太大,而隨時糾正,損失較少。”(注5) ’
總之,這也都是在教人們要及時回頭觀察,及時總結人生各種經驗,以便達到及時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之目的。
(六)要學會觀察他人,學習他人已經總結出的成功經驗。
《周易》在觀卦的上九爻辭中說:“觀其生,君子無咎。”這是說,要善于觀察其他人一生中的長處,總結他人一生中的好經驗,這是正派人(即君子)的正派行為,因此是正確的,無錯的,故“無咎”。
實際就是在教人要善于觀察他人,以便學習他人的長處和成功的經驗。
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說:“在一切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同志中,如果有一些人滿足于甚至僅僅滿足于他們的局部經驗,……從而輕視從世界革命總結出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他們就成為經驗主義者了。”(注6)
這就是說,凡不善于觀察和學習他人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行為。從而說明,只有善于總結和學習他人經驗的人,才是正確的行為。
以上所談,說明在對觀察的認識問題上,《周易》和毛澤東也都有著不少的相似之處。
在這里還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這就是,《周易》在對觀察問題的論述上集中在觀卦中,毛澤東則集中在《實踐論》中,兩者相比,《周易》還處在童年的幼稚狀態,而《實踐論》則長成了像成熟的大人。孩子和成人在很多行為上似乎無法相比,但成人的行為畢竟正是由孩子發展而來,而孩子的不少莫名其妙的行為,則又往往是模仿成人才產生,這種關系,實際也就構成了《周易》和毛澤東言行之間的關系。所以當我們讀不懂《周易》時,就讀毛澤東的著作,當真正讀進去之后,并有收獲時,再讀《周易》,往往茅塞頓開,反過來再讀毛澤東著作,就感到毛澤東確實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甚至感到,這個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而是前無古人的成就。
注: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l 7 3頁,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2年7月北京第二版。
(2)郭思敏,《我眼中的毛澤東》,第136—1 37頁,河北人民出版杜出版。
(3)《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 0 9 6頁,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4)《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98 9頁,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5)《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284頁,人民出版社出版, l 9 6 0年9月北京第一版。
(6)《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9 8 9頁,人民出版社出版, l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