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老子與“矛盾論”及“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的意義
探索者
內容簡介:
一、“道”的矛盾規律
二、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1.一事物常與它事物相聯系,沒有完全孤立的事物。
2.矛盾的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
3.事物的本質和表象既統一又矛盾。
4.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決定其性質。
5.事物的矛盾雙方存在于事物的始終,它們的斗爭發展導致事物的發展和性質的變化。
6.事物既可“損之而益”,也會“益之而損”。
7.對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8.事物數量積累,可導致其性質的飛躍。
9.尊“道”貴“德”,是消災去難、避禍趨福的法寶。
三、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一、“道”的矛盾規律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蔽而新成”。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等等。
宇宙萬物是“有”、“無”相生的,是一分為二的,是對立統一的,都有向其反(后)面轉化的趨勢的,是“有”為之以利,“無”為之以用的,是除舊圖新的,是動極致靜,靜極致動的,是“歸根”、“復命”,“動”、“靜”,周而復始,變化、運動、發展不止的。
“無為”、“不爭”、“柔弱”、“卑下”等等,皆是“道”的一種外在“虛”、“無”、“靜”的表象,其實質潛在著卻是“無不為”、“莫能與之爭”,“馳騁天下之至堅”、“入無間”的無限能力。
而“反者,道之動”使萬物內部所包含的“陰”、“陽”雙方,不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會相互轉化,從而形成事物的各種形態的運動、發展、變化、轉換,舊事物的衰亡和新事物的誕生。
二、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老子在《老子》中,不僅提出了“道”的矛盾規律,而且還分析了事物中各種矛盾的性質,大致可歸類如下:
1. 一事物常與它事物相聯系,沒有完全孤立的事物。
老子說:“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與整個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宇宙間的天地、萬物,人類都統一于“道”,它們都不是孤立的,宇宙間沒有完全孤立而與其它事物絕對無關的事物。它們在各自的發展進化中,不僅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也形成了它與其它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制約、影響、作用等關系。只有它們各自遵守這些關系,才能獲得正常的發展。這其中當然已包含有今人稱之為生物圈和生態平衡的內涵。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的自我調節的和諧發展的系統。
2. 矛盾的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是一切互相矛盾事物間的普遍的、恒常的規律。
3.事物的本質和表象既統一又矛盾。
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圣人被褐懷玉。”
有時事物的表象和其實質是不同的,相矛盾的,再加上人類自身認識能力上的某些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限制,也容易產生某種錯覺。這是需要人們在認識事物中予以充分地注意。
4、 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決定其性質。
老子說:“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物壯則老。”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等等。
說以上諸事物的兩個矛盾方面分別是“弗居”和“居”,“不壯”和“壯”,“有身”和“無身”,“無事”和“有事”,“慎”和“不慎”,“得一”和“失一”,“有道”和“無道”,“不以智治國”和“以智治國”,“慈”和“舍慈”,“儉”和“舍儉”,“后”和“先”,“勇于不敢”和“勇于敢”,“柔弱”和“堅強”,“其政悶悶”和“其政察察”等。倘若以兩者中的前者分別為居于上述諸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則事物的性質分別將是“不去”、“不老”、“無患”、“取天下”、“無敗事”、“清”、“寧”、“靈”、“盈”、“生”、“天下正”、“走馬以糞”、“國之福”、“活”、“不殺”、“生之徒”、“其民淳淳”等;而倘若以后者分別為居于上述諸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的話,那么上述諸事物的性質也必將相應地轉化成其反面,即它們分別是“去”、“老”、“有患”、“不足以取天下”、“敗事”、“裂”、“發”、“歇”、“竭”、“滅”、“蹶”、“戎馬生于郊”、“國之賊”、“死”、“殺”、“死之徒”、“其民缺缺”等。
并且他諄諄地告誡人們只有牢牢地使上述諸事物處于以前者為主要矛盾方面時,才符合于道的原則,才對萬物和人類有益有利。
5.事物的矛盾雙方存在于事物的始終,它們的斗爭發展導致事物的發展和性質的變化。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自然界和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的“正”和“奇”,“善”和“妖”,“福”和“禍”的反來復去的相互轉化是無窮無盡的,只要有自然界、人類,事物的這種“正”和“奇”,“善”和“妖”,“福”和“禍”間的相互轉化就不會完結。但是,其實質卻是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得一”和“失一”,這一對矛盾的雙方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自然界和人類“得一”,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就得“正”、“善”、“福”;倘若自然界和人類由“得一”變成“失一”,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也將相應地由“正”、“善”、“福”轉化成“奇”、“妖”、“禍”。而得“正”、“善”、“福”,“奇”、“妖”、“禍”的大小、多少以“得一”和“失一”的大小、多少為據而定。
每次“得一”和“失一”都將引起事物的變化、發展,導致舊事物的衰亡和新事物的誕生,舊過程完結了,新過程又開始了,新事物中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了它自身的矛盾斗爭新過程的發展史。
6.事物既可“損之而益”,也會“益之而損”。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靜勝躁,寒勝熱。”
“柔弱勝剛強。”
“柔弱處上,堅強處下。”
這是一類屬于“柔弱者生之徒”的以“損之而益”的事物。
老子又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物壯則老。”
“木強則折。”
這是一類屬于“堅強者死之徒”的以“益之而損”的事物。
這說明事物的變化都是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規律的,在某種條件下,可以通過人們的主觀努力,因勢利導,使事物某種程度地朝著人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變化。
7.對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即治國,要以“正”;用兵,要以“奇”;取天下,要以“無事”。對不同性質的矛盾,應采用不同性質的方法解決。
8.事物數量積累,可導致其性質的飛躍。
老子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即積多“易”而成“難”;累多“細”而成“大”。通過事物量的積累而使事物達到由“易”、“細”而成“難”、“大”的飛躍,使事物由“易”、“細”的性質變成“難”、“大”的性質。同時,這也給人們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方法:通過對事物、問題的分析,把事物和問題分解開來,分成一個個的小事物,小問題,易事物,易問題,把解決一個“大而難”的事物或問題轉化成解決一些“小而易”的事物或問題。并且先解決其中那些較易、較小的事物或問題,較易、較小的解決了,剩下的原來那些較難、較大的也就變得較易、較小而容易解決了。
9.尊“道”貴“德”,是消災去難、避禍趨福的法寶。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反為“奇”,“善”反為“妖”,“禍”、“福”互相倚伏、轉化,世人長期以來看不透這其中的道理,而迷惑不解,認為它們是無章可循,是“命運”的安排。其實,哪里是那樣的呢?向其相反性質轉化是事物的一種基本特性。“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你只要能尊“道”而貴“德”,那么你就會“以求得,有罪以免”,去害而就利,避禍而趨福。
三、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老子在《老子》中,不僅指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其基本規律,而且還分析了若干具體事物的矛盾。由于事物千差萬別,其內部矛盾的性質也千差萬別,這就是事物各自矛盾的特殊性。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分析的事物的具體矛盾現象大致有:
大小、多少、上下、高低、遠近、左右、前后、厚薄、輕重、靜躁、黑(辱)白、寒熱、皦昧、樸器、歙張、生死、有無、母子、雌雄、華實、異同、正反、美惡、正奇、強弱、利害、益損、禍福、榮辱、智愚、吉兇、興廢、予(與)奪、進退、主客、是非、巧拙、辯訥、公私、難易、真偽、德怨、貴賤、貧富、治亂、直枉、剛柔、陰陽、得失、天地、存亡、成敗、古今、動靜、蔽新、虛盈、得惑、救棄、行隨、噓吹、強羸、載隳、謙驕、因果、明昧、夷、建偷、真渝、親疏、善妖、知行、廣缺、善不善、仁不仁,爭不爭、敢不敢、悶悶察察、淳淳缺缺、有道無道、有為無為、無為無不為等等。
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諸事物的認識,也正是來源于對諸事物各自矛盾屬性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的研究和把握。
老子善“道”、善人、善物,是"唯道辯證法"大師。他在對事物矛盾的轉化上,強調一個“善”字。善其自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