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崆峒山
哪座山可稱得上是中華人文第一山?是“三山五岳”?是昆侖山?是喜馬拉雅山?哈哈,都不是!這要問,中華先祖是誰?他就是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的黃帝。在黃帝時期,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都先行發明,并得到發展,他的功勞為后世所稱贊,被譽為華夏的“人文初祖”。那么,黃帝又在哪里修道、悟道、得道?可以這么說,那就是 —— 崆峒山。
崆峒山 —— 屬甘肅平涼地區,是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屬地,也是六盤山山脈的明珠。
有人知道,六盤山,卻不知道崆峒山。知道六盤山,不少人是由于毛澤東氣壯山河的詩篇《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站在崆峒山上,不僅望斷南飛雁,還可以眺望800里秦川呢。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就是在崆峒山寫成的。歷經萬里征程的艱辛,迎來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詩人心境是豁然開朗,勝似柳暗花明又一村,這首詩是從詩人的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
六盤山脈,以崆峒山最秀美,如同一顆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用“山川雄秀甲于關塞”來形容不為之過。難怪人文始祖黃帝修道與此;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這些在《莊子》、《史記》、《漢書》中都有記載。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崆峒山還有許多不同時期的別稱,在黃帝那會叫“望駕山”,是因黃帝駕臨崆峒而得名,因為它可以眺望800里秦川;秦始皇那會兒叫“雞頭山”,也稱“笄頭山”。
為何稱其為“崆峒山”呢?是由廣成子在此修煉得道,因取名“道空空同同”,清靜自然也。廣成子是黃帝時期的名人和長者,黃帝上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廣成子不答,黃帝退下,在崆峒山中居住三月,廣成子為何不答?黃帝你,先學會 —— 清靜。黃帝獨自一人反省了三個月,黃帝跪著膝行到廣成子跟前問道。廣成子對黃帝說,“貞靜自守,慎內閉外。”又說“當你只有達到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的修為境界,你才可以守住元神。你按照我的方法努力修道,追求自身修為的至境,功德圓滿之后,你的能力足可以上天為帝而下世為王。”黃帝聽完,茅塞頓開。離開之際,廣成子又授給黃帝《道成經》,《自然之經》、《陰陽經》等。
現在有人說老子是道家的鼻祖,那是不對的。道教有三清,“玉清、上清和太清”,老子不是排第三嗎?在漢代之前,國家都行黃、老學說,舊時稱“道家”為“黃老道”。黃帝早于老莊兩千多年,除了那時的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以外,黃帝推動了道家的學說,而且放在建立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這與學者推動不是一個概念。因此,黃帝在道教中也有相當的地位。崆峒山是黃帝修道、悟道、得道的地方。所以,崆峒山為“道家第一名山”是合適的,尊為“中華人文第一山”也不為過。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其實,黃帝還不止一次求學于廣成子。《系辭》中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圖洛書》起源于伏羲(太昊)時代,《易經》也起源于伏羲時代,這個廣成子是黃帝的老師,這一點假不了。他傳授著先人們的文化和知識……
毛澤東在完成《清平樂·六盤山》的幾個月后,到了延安后又譜寫了一首更為氣壯山河的詩篇《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試想,要是毛澤東沒有轉戰六盤山,沒有登上這崆峒山,怎會有“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詩句?又怎么知道“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呢?崆峒山不僅是黃帝來此修道,秦皇漢武來此膜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來此屯兵避暑、木蘭圍獵。還是毛澤東說得好,“江山如此多妖,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崆峒山記載著中華文化的淵源歷史……
崆峒山集雄偉與俊美為一身,山連著山,寺廟連著寺廟。靜樂宮、太和殿、三教洞、磨針觀……寺廟亭臺樓閣,都在崆峒山頂上,建筑各有特色,望去猶如瓊樓玉宇,恰似仙境一般。難怪山門上寫著“峻極于天”,登峰造極,動人魂魄。從“朝天門”起,到“黃帝問道處”的石碑前,再往上,抓著扶手鐵鏈,上掛著一副副連心鎖,游人把愛情的忠貞,懸掛在“仙境”之中,也許這是一種永恒的象征?!石碑書寫的“上天梯”,更有超凡入圣的造境。佇立“天梯”前,仰望上天的路,石崖夾道,高入云天。正如對聯所寫的:“云山拾級通天道,客海設槎諧道門”。游人倚著天門喘氣,抬頭望見高山險峻,在懸崖峭壁上蓋的廟宇,猶如天上瑤臺。
詩仙李白就有“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贊嘆;詩圣杜甫有“主將收才子,崆峒足凱歌”、“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的吟唱。而毛澤東登上崆峒山,又怎么只想起林則徐的悲壯詩句“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呢?
民族英雄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伊黎,途經西北,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出嘉峪關感賦》,
東西尉俟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
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淡風。
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誠然,林則徐的心境與詩仙、詩圣的心境是決然不同的。而此時此刻的毛公與林公心境是相通的。當你站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近代的中國就是從“虎門銷煙”這一幕開始的……這一天至現在已是168年了,牢記1840年6月28日這個日子吧!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之后的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督師數敗英軍。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于侵略的決心,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然而腐敗的大清王朝,將林公發配萬里之外的新疆伊利。從此,英軍以尖兵利炮打開了這個五千年的古國大門。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割讓了祖國的領土香港……
然而,一心救國的毛澤東,卻讓蔣介石政府一路追殺,無奈進行這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此時此刻,毛公與林公的心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林公壯志未酬;而毛公卻有著“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壯志,去迎接抗日烈火的洗禮。今天又是七七事變71周年紀念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中國積貧積弱,唯有持久戰,唯有人民戰爭。
在塞北,笳最能表現凄愴、哀怨的情感;敕勒也是塞北鄂爾多斯蒙古民族的一部分,描寫著這六盤山脈的大后方,是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鄂爾多斯草原。這不,林公將其描寫為“塞下傳笳歌敕勒”再合適不過的。毛公對此堅信無疑,8年后,胡宗南率30萬大軍向延安壓進,而毛公卻將家園打掃干干凈凈,不慌不忙走進這敕勒之地……然而一位真正俠義之士,又怎能沒有倚天寶劍呢?“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嗎!有了這倚天劍,才能趕走東洋鬼子,才能打敗蔣家王朝。林公的后半句真的是太好了,“樓頭倚劍接崆峒”。是啊,從秦皇漢武,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效法黃帝悟道崆峒。靜樂宮、磨針觀,又將告訴他們什么呢?林公詩悲涼曠遠,傳神崆峒之峻險。所以,毛澤東將林公的詩句抄錄下來,“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贈給了中華人文第一山,有其深刻的意義。
近代的中國,不僅僅需要像林公那樣悲壯志士,更需要像毛公那樣的解放之神。美國人可以信那個自由女神(美國獨立之日,有多少人可以享有自由,還不足4%;百年后,當法國人將此神送給美國人時,也只有少數人才知道,自由是什么?又過八十年后,美國的黑人才爭得參選權);咱們中國人為何要將自家的勝利之神請下神位呢?沒有“解放”哪來的“自由”呢?誰是咱們這個國度真正的主人公呢?每當我讀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樣的詩句時,總是心潮激蕩……
筆者在寫這篇帖文中,重點描繪了兩個人,一個是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 —— 黃帝;另一個是新中國開國領袖 —— 毛澤東。在他倆之間的歷史長河里,可以看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驕,都沒有能像他們兩位,都覺著少點什么?是略輸文采?是稍遜風騷?筆者覺著,用現代說法,那就是立國意義上“學說”與“思想”!古有“黃老學說”(直到“獨尊儒術”),現有“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與黃帝一樣,不僅能打破舊世界,而且能建立一個擺脫舊體系的新世界。在五千年中華歷史中,他們兩個無疑是最優秀的。誠然,崆峒山將他們兩個,連在了一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