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選》第三卷《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二日):
【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
奴隸社會,奴隸們非常勤勞,他們通過辛勤的勞動,是否致富了呢?最后致富的人是誰呢?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答案。
封建社會,佃農以及其他的貧苦農民,不可謂不勤勞,他們通過辛勤的勞動,致富了嗎?最后致富的人是誰呢?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答案。
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們在流水線上辛勤的勞動,他們致富了嗎?最后致富的人是誰呢?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答案。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論去論述,也不需要咬文嚼字,這是實踐的結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幾千年來世界人民通過辛勤的勞動,到底致富了嗎?致富的人是誰?這都是明擺著的,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答案。
關于勞動致富,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做出過批判。
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還在世的時候,隨著工人運動的高漲,德國工人運動分化出了兩大派別:機會主義派,革命派。
以拉薩爾為首的拉薩爾派是德國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派別,宣揚勞資合作,宣揚民族主義;以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為首的愛森納赫派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關懷、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德國工人運動中的革命派。
1875年,拉薩爾派路線面臨破產,不得不主動要求與革命派合并。馬克思恩格斯對兩個派別的聯合是支持的,但他們指出,聯合不是無條件的,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革命原則,不能拿原則做交易。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那就不要急于制訂一個原則性綱領,只可以達成某些協定。
但李卜克內西等少數愛森納赫派領導人沒有聽從馬克思、恩格斯的建議。他們放棄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原則,向拉薩爾派做了妥協,接受了拉薩爾派的許多反動觀點,雙方就綱領達成了一致,這就是《德國工人黨綱領》。因為綱領是在哥達通過的,所以又稱為《哥達綱領》。
馬克思看到綱領草案后,異常憤怒,隨即對該綱領做出了批判,這就是馬克思的光輝著作《哥達綱領批判》。
《哥達綱領》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為有益的勞動只有在社會里和通過社會才是可能的,所以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
“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勞動致富,勤勞致富。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是這么批判《哥達綱領》這句話的:
【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上面那句話在一切兒童識字課本里都可以找到,但是這句話只是在它包含著勞動具備了相應的對象和資料這層意思的時候才是正確的。然而,一個社會主義的綱領不應當容許這種資產階級的說法,對那些唯一使這種說法具有意義的條件避而不談。只有一個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分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做隸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資產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給勞動加上一種超自然的創造力,因為正是從勞動所受的自然制約性中才產生出如下的情況: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
馬克思在這里強調了幾點,筆者先拿出來兩點:
1、“只有一個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分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做隸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那?翻譯過來就是,勞動者只有掌握了生產資料,“他的勞動才.....成為財富的源泉”。也就是說,如果勞動者沒有掌握生產資料,他的勞動成果只是一件嫁衣——為別人而做的嫁衣。他所獲得的,也就是《共產黨宣言》所說的“只限于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
勞動者在不掌握生產資料的情況下,是不會有什么“勞動致富”、“勤勞致富”的。即使有,也是極個別的;即使極個別,也是有天花板的,是“小富”。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用實踐完全地徹底地證明了一切——“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
2、“一個社會主義的綱領不應當容許這種資產階級的說法,對那些唯一使這種說法具有意義的條件避而不談”。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結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要有前提條件。如果不提前提條件,是唯心主義,是形而上學,是對無產階級的欺騙。
《鄧選》第三卷《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二日):
【離開了這些具體情況和具體任務而談人,這就不是談現實的人而是談抽象的人,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就會把青年引入歧途。】
鄧小平在所說的“離開了這些具體情況和具體任務而談人,這就不是談現實的人而是談抽象的人,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就會把青年引入歧途”,意思就是凡事不能脫離前提條件。確實,如果脫離了前提,而去空談一個結論,這絕對“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會把青年引入歧途”。
勞動能否致富,要看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這是前提條件,是衡量標準。沒有這個前提條件“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就會把青年引入歧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