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喜歡說:“反對戰爭。”
較真地講,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毛主席有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
所以較真地講,應反對的是非正義戰爭。
反抗日本侵略者存不存在戰爭?
革命需不需要戰爭?
解放戰爭是不是戰爭?
我們應該學習毛主席在《論持久戰》所講述的:反對侵略性、退步性的非正義性戰爭。反過來講,就是要支持反抗侵略戰爭,支持進步性和正義性的革命戰爭。
既然有支持和反對,那就看各自的立場。
文化革命是一種革命,是否具有正義性?
如果看作是為了自己的權力私欲斗爭,那肯定不具正義性,但事實并非輿論那般。
對于反對特權有人輕飄飄忽視了。
對于人民監督聲,有人耳背了。
對于為人民服務,有人說得比唱得好聽。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
這樣下去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
毛主席本來是為了解決人民內部的矛盾,倡導的是要文不要武,存在著兩條線:
一條線是對想走歪路的人和已冒頭的特權階層進行教育改造,避免“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情況;另一條線是讓各個階級在運動中充分暴露出優缺點,然后總結加以改進,以便對抗封建慣性和資本法權。
而且還加了個“大”字,叫文化大革命。
其實當時也會經常說“大團結”。
就是范圍廣,動員群眾的力量,給予弱勢者批判上位者存在各種為非作歹的權力。
但是呢,高干等人讓文變武,有些信息進不來,也出不去,有的行左實右。
因為毛主席年齡大了,身體不算好,他提的戰略和操作方法根本沒能被好好實行。
對那場實驗,我一直在發聲,不要徹底否定,不要把動機歪曲,而是要直視,要一分為二看問題,要實事求是去總結經驗。
第一點,如果當時毛主席在中年這個年齡,我覺得定調革命是能完成得很好。但他年齡大不能到一線去指揮,既然定調革命,這就存在著很大的利益沖突,也就存在著斗爭。當然偉人思考的時空緯度比較大,只有他有能力做這件事,錯過了就錯過了,他不忘曾經對人民的承諾,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總是要試試。
第二點,策略制定,關鍵就是干部。干這件事大家都沒經驗,出錯是難免的,五次“反圍剿”,沒按照毛主席的打法不也出現很多錯誤嗎?土地革命不也出現過錯誤嗎?但那時候有時間總結,慢慢有經驗。可以查查當時干部是誰負責,做了哪些操作,從斗爭成長起來的人在后面如何了?
第三點,各個階級確實暴露出了缺點,特權階層忘了“進京趕考”的告誡,小布爾喬亞具有投機性,農民的小農意識依然存在,左派幼稚病也會犯。當年失去利益的趁機報復,當年誰贏幫誰混進隊伍的,這時候出現了分化,具有軟弱性和投機性。
所以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
孫中山那句話依然適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我們后人需要做的,應該勇于總結經驗。
當時有哪些方法錯了,有哪些可以改進,操作的步驟如何優化,階級劃分的人群為什么會出現擴大化,對于中間人的投機性和軟弱性如何提防,如何處理好運動與生產的矛盾,如何提高群眾的覺悟性……
但徹底否定,劇終了!
導致——“五千年太近,五十年太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