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滬東造船廠原廠長李慶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93歲。
李慶科同志是新中國培養的紅色工程師,1955年至1958年任“6601”護衛艦的輪機建造師,1962年至1965年負責我國第一臺船用萬匹機(8820)的試制,讓我國第一艘自制萬噸輪東風號用上了“國產心臟”。
1968年1月8日,新華社發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我國第一艘自行研究、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建成,經國家船舶檢驗局技術鑒定驗收合格。
東風號萬噸輪總長 161.4 米,船寬 20.2 米,船深 12.4 米,載重量高達 1.3488 萬噸,排水量則達到 1.7182 萬噸,這是毛主席親自領導指揮工人階級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的杰作!
然而,無論是我國第一艘國產萬噸輪,還是我國第一臺船用萬匹柴油機,它們的誕生都伴隨著巨大的坎坷,屢次險些被洋奴哲學扼殺。
50年代中后期,毛主席視察江南造船廠、蕪湖造船廠,發出了我們要造大船的號召,極大地激勵了各個造船廠的工人、技術人員和干部,他們下定決心要搞出新中國自己的萬噸巨輪。1958年年11月27日,萬噸級遠洋貨輪“躍進號”。這雖然是新中國建造的第一艘萬噸貨輪,但它是由蘇聯轉讓技術和設備仿制的結果,并不能標志著新中國具備獨立自主建造萬噸輪的能力。
毛主席要求有關部門立足自力更生,把轉讓制造與改進提高和國產化相結合,走自我研制的發展之路。隨后,自行設計、制造萬噸遠洋船被列為《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一機部將設計任務交給了第九局第二產品設計室。設計人員僅用3個半月時間就完成了整個施工設計圖紙;交通部遠洋運輸局根據設計圖紙的要求,委托一機部所屬的江南造船廠承造。
江南造船廠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曾被譽為“中國第一工廠”,但其在舊社會只是從國外買零件拿回來組裝;舊中國的歷屆政府官員只是為了在買洋船中吃回扣,并不重視造船技術,最終讓偌大的造船廠淪落到修船、補船為生。
接到建造新中國自行設計的萬噸輪任務之后,江南造船廠的工人們激動萬分,在試制的過程中,反復研究和學習蘇聯造船裝配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發明了很多“土方法”來解決新問題,先后進行了30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改進工藝和設計180余件,工廠機械化程度從原來的37.9%提高到97.8%。
1960年春,船殼組建成功;4月15日,江南造船廠為國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船舉行下水盛典,該船被正式命名為“東風”號。
然而,正當造船廠的工人們接下來準備建造內部船體的時候,阻力開始到來。
先是有人到造船廠說:“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造船工業最好自覺讓路,否則就要被迫讓路。”隨后,因為三年困難需要進行調整,有些人就從原來的“盲目下指標”的一個極端跳到“一退退到底”的另一個極端,大型工程全部停工,江南造船廠又轉入“以修為主”、“只修不造”的階段,搞小修小補,“東風”號船體的試制與安裝工作也一度陷入停滯。
東風”號是社會主義大協作的產物,原定目標是全部國產化。船用高強度低碳合金鋼材是冶金部鋼鐵研究所與鞍山鋼鐵公司共同研究成功,由鞍鋼生產的;船用主機是上海滬東造船廠試制的中國第一臺8820匹馬力的低速柴油機;船用電羅經是上海航海儀器廠試制的中國第一套電羅經;其它船用輔機、儀表儀器等配套設備的協作單位涉及全中國18個部、16個省市所屬的291工廠和院校,這些協作單位為“東風”號提供了2600多項器材和設備,其中包括40余項新試制的船用產品。
1962年8月,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交通部、三機部等有關單位參加的聯席會議,就“東風”號試制的設計、設備配套等問題作了研討。會議決定適當降低原設計的技術經濟指標,配套設備以國產為主,適當采用少量的國外產品。
1963年2月,技術設計的修改工作完成;1964年7月,施工設計已基本完成,配套設備已大部分落實,安裝施工繼續進行。
遭遇洋奴哲學阻擊的不僅僅是萬噸輪的主體,其船用柴油機也遭遇了類似情況。我國正式宣布建造國產萬噸輪后,柴油機的制造交由滬東造船廠與船舶設計院、上海交通大學共同組成的產、學、研“三結合”設計組完成。技術人員同樣只歷時48天,就完成了圖紙設計。
設計完成后,柴油機分別由滬東造船廠、上海船舶修造廠和新中動力廠三家單位同時投入生產,并最終選定由滬東造船廠進行試制。
滬東造船廠在試制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要造出馬力、功率大的重型柴油機,首先必須要具備鑄、鍛、加工、熱處理、起重機等建造設備。其次,要有質量上乘的原材料、熟練的技術工人和經驗豐富的專家。于是又有領導主張向國外買專利。然而與國外接觸之后,兩家外國萬匹柴油機專利商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條件:中國造出的柴油機要貼外國商標,每年造多少臺要向他們匯報,產品不能支援“第三世界國家”,若雙方在技術上發生爭執,要受第三國法律仲裁……
滬東造船廠的工人們認為,外國專利商的這些條件,會把我國造船工業縛在“外國資本家”的腰帶上,要堅決頂住;然而迷信買專利的人不死心,壓著不準生產,硬要從另一個外國資本家那里買專利,最終在工人們的堅決斗爭下,買專利的事情才被擱置下來。工人們與技術人員一起開始了技術攻關,自己試制柴油機。
1965年6月,8820匹柴油機及所屬輔機和設備,經專家評估,已基本滿足設計要求,可以正式安裝到“東風”號上。
1965年12月31日,“東風”號竣工交船。
1968年1月8日,經毛主席批準,新華社正式對外宣布“東風”號勝利建成的消息。
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曾這樣評價“東風”號:“這艘中國自己造的船,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物質成就,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看到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和能力。”
1973年,100%國產化的萬噸輪風慶輪建造完工。
石油能源危機影響到世界各國,使運輸業蕭條,遠洋運輸也不景氣,一條二手的萬噸級的輪船花原價的20%就能買來;加之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緩和,帝國主義放松了對新中國的封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運輸部門提出要買一批二手外輪。
單純買一批便宜的二手外輪也不是什么大問題,然而,某些官僚開始借機對國產萬噸輪橫挑鼻子豎挑眼。交通部所屬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上海分公司買下風慶輪后認為:該輪的主機性能不適于遠洋航行,規定其只能在近海航行,這等于從事實上扼殺了國產萬噸輪。
船廠工人得知消息后貼出大字報,要求允許風慶輪遠航,令遠洋運輸公司詫異的是,自己公司的海員竟然也要貼自家的大字報……
當然,這是另一場斗爭了,筆者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講述過,這里不再贅述。
正是因為工人階級的這些斗爭,讓中國的造船業才一路堅持了下來、茁壯成長。
風慶輪之后,中國造船業迎來了大繁榮:
1976年,我國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的“西湖號”5萬噸遠洋貨輪下水;
1976年馬來西亞愛國華僑向上海中華造船廠訂購一艘3700噸貨輪,成為新中國首個出口船訂單;
……
2006年中國獲得造船訂單總量達到1470萬噸,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躋身世界造船業“第一方陣”;2010年以后,中國造船業已經穩居世界第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