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臺看到一條標題”老毛頭不待見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是哪些人提出來的?”的短視頻,不禁火冒三丈。
直接點進評論區留言:如此稱呼人民領袖毛主席,簡直狗膽包天!
在該主播看來,“三自一包”和四大自由”好像是什么偉大創舉似的,更像是什么芝麻開門似的。
實際上,少奇同志1959年提出的“自由市場、自留地、自負盈虧、包產到戶“和”雇工、貿易、借貸、租地自由“農業經濟政策,不過就是走老路子罷了。
毛主席為什么反對?
因為這樣的政策雖然在短期內能取得一些經濟效益,但無法解決農村的根本問題。尤其是,它與人民公社制度相沖突,嚴重影響國家工業化建設。
可以說,要是毛主席當年不反對,就沒有后來的中國工業化,更沒有現在的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現代化。
事實上,三年自然災害后,在人民公社的發展出現困難時,一些人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調整政策的方案。幾乎任何方案毛主席都可以接受和容忍,但唯獨對于“包產到戶”或者“分田到戶”的“單干”方案,他寸步不讓。
毛主席為什么堅決反對“包產到戶”或“分田到戶”的單干方案?
首先,他認為,農村一旦實行“包產到戶”或者“分田到戶”的“單干”方案,用不了多久,甚至一年半載,農村就會出現兩極分化,“有的人很窮,沒法生活。有賣地的,有買地的。有放高利貸的,有雇工的,有討小老婆的”。這樣一來,社會就會陷于動蕩,中國現代化的實現也就不可能得到穩定的環境。
其次,中國農村總的情況是人多地少,僅靠一家一戶耕種自家那一畝三分地,既無法滿足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需要,也不能解決農民自身富裕發展的需求。
再次,關于中國農村的未來,毛主席多次說到,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未來既不可能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種糧食。大量人口從農業轉移出去,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他說:“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人口,都擁到城市里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一計劃,大辦工業,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做到了這一些,農村的人口就不會再向城市盲目流動。”
顯然,毛主席是在構建一條獨特的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在他的構想中,人民公社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還必須大力發展工業、商業,教育等,實現“工農商學兵”的全面發展。通過這種發展,實現農民就地轉移成為工人和其他身份。顯然,這條路,不是農民進城之路,而是共產黨帶領農民因地制宜地實現多業化發展,從而就地造城,實現“在地工業化”和“在地城鎮化”的發展道路。
在毛主席看來,只有人民公社制度才能走這樣的路。因為只有人民公社才能通過集體化的體制,去組織農民建設新農村,而不是"包產到戶“或“分田到戶”單干后聽任農村隨著兩極分化的發酵而凋零、破落,農民自發流入城市,流落為城市的弱勢群體。
實踐證明,人民公社制度不但加快了國家工業化進程,而且開啟了農村工業化時代。然而,隨著分田單干的開始和人民公社的解散,農村工業化前功盡棄,社會上很快就出現兩極分化,而且雇工的、放高利貸的、討小老婆的(如果不是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制,那些包二奶、三奶、四奶的,就是實質上的二姨太、三姨太、四姨太)都出現了。尤其是,農村逐漸衰落、農業逐漸凋敝、農民在城鄉的邊緣黯然游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