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大約1995年開始搜集毛主席照片,到現在大約已經有2500多張了,而且絕大部分都查證、列出了詳細的信息,類似這樣的——
搜集的過程其實就是追隨、理解、學習的毛主席的過程,一張張相片背后的歷史事件增進知識、前因后果疏通脈絡、珍聞軼事令人感慨,領袖形象因此更加清晰、高風亮節因此更加動人、自己內心因此更加沉靜。
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如今照相術讓鏡子更加形象直觀、方便了學習。
毛主席一生可分為三個二十八年,其中第一個二十八年(1893~1921)受條件限制、照片不多;第三個二十八年(1949~1976)照片則很多、說明也很清楚;所以搜集照片最有價值、同時也最難的階段是第二個二十八年(1921~1949)。
在第二個二十八年中,尤以前半段最為困難(1921~1935),這個階段的大事有建黨、建軍、武裝割據、反圍剿、長征等,創業艱難、飄忽不定、屢有挫折,以至于很多年份的照片是缺失的,比如1922、1923、1926、1928、1929、1932,有這些年份照片的網友請同我聯系,謝謝先!
這兩天有一個空白被消滅了:1929!
我得到了一張珍貴的照片,搞清了來龍去脈——其實這張照片很早就得到了,但一直不清楚細節,所以只能暫時擱置、竟然放了多年。
這就是這張令人感慨的照片——
猜猜哪個是毛主席?
我猜你第一眼一定無法認出毛主席,不過再看就認出來了——身高、氣場的毛主席明顯有別于常人,如同黑夜中的北斗星、黎明前的啟明星。
沒錯,右二就是毛主席,衣著平常、面部消瘦、讓人心疼!
這張照片攝于1929年6月19日,地點是福建龍巖縣城的一個小照相館。相片中另外三人是紅四軍政治部主任陳毅(右一)、紅四軍軍部秘書譚政(左二)、紅四軍軍部秘書朱良才(左一)。當時毛主席的職務是紅四軍黨代表。
紅四軍是最早的紅軍隊伍,緣由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有鐵軍的大名,這個軍共產黨員甚多,在北伐戰爭中是主力。北伐途中國民黨實行分共,第四軍一分為二,由中國共產黨掌握的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而由國民黨掌握的部分后來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抗日非常積極,后來還發動了福建事變、意圖與紅軍合作,可惜當時王明當道、我方消極冷淡,浪費了這個機會。
1928年井岡山會師后,為繼承和發揚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鐵軍的光榮傳統、同時爭取更多的輿論支持,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紅四軍主力1929年1月撤離井岡山根據地進入贛南地區,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行軍和戰斗,終于逐步扭轉了局面,并利用國民黨軍閥蔣桂戰爭的機會,初步開辟了贛南根據地。
5月,粵桂軍閥戰爭爆發,紅四軍前委排除了“中央二月來信”的干擾,決定利用此機會南下閩西,擴大和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期間出現了三打龍巖,時間分別是5月23日、6月3日、6月19日。
第三次打下龍巖后,朱良才向譚政提議:咱們紅四軍在井岡山成立之初的軍長朱德和黨代表毛主席、兩個部門首長司令部參謀長王爾琢和政治部主任陳毅、兩個秘書譚政和朱良才有六個人,如今參謀長王爾琢已經犧牲了。現在部隊越走越遠、仗越打越大,以后部隊還不知走到哪里、發展成多大呢,將來咱們還能不能經常見到軍首長也說不準,還不趁這龍巖縣城的條件好,抓住這個機會,咱們軍部創建初期的五個人一起合個影留個紀念吧。
于是,兩人找到正在軍部的毛主席和陳毅。毛主席和陳毅一聽表示同意,可惜當時朱德還在龍巖城外部署部隊,一時半會回不來、大家手頭的工作也多,只好先不等了。
所以這張合影只有四人。
這張珍貴的合影記錄了當年領袖與紅軍干部的真實形象:毛主席留著他特有的長發,穿著明顯短了一截的褲子,腳上是露著腳趾的布涼鞋,背手而立、目光深邃;留過洋的陳毅梳著背頭,也是短得挨不到腳褲子,系帶膠鞋,西服領帶、派頭十足但側身轉向毛主席,兩位革命詩人坦蕩交心;譚政和朱良才留著戰斗部隊指戰員的小平頭,一個布鞋、一個膠鞋,一看就是跑腿干活、兢兢業業。
當時毛主席36歲、陳毅28歲(1955年授銜元帥)、譚政22歲(1955年授銜大將)、朱良才29歲(1955年授銜上將,語文課文《朱德的扁擔》的作者),四個年輕人堅定、勇敢、沉著。
這張照片是第四軍自1928年5月4日在江西寧岡礱市成立以后,軍部初期人員唯一的合影,同時也是毛主席在福建閩西地區的唯一的照片。
拿到照片后,朱良才在照片下面寫上了“一九二九,六,十九攝于龍巖城”,然后通過郵局將這張照片寄回家,是否寄到則不得而知——天南地北行軍打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好歹要努力寄一下的、萬一家里收到呢。
此后五次反圍剿、萬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朱良才開始尋找這張合影,但一直沒能找到。
時間來到了2007年,朱良才在農村的老家人翻修老屋時,這張照片終于在頂棚被發現!
此時照片中的四人均已作古:毛主席(1976年)、陳毅(1972年)、譚政(1988年)、朱良才(1989年)。
前輩雖已逝去,但他們在探索與實現中華民族翻身解放和偉大復興道路上的熾熱情懷,卻像高山流水,點點滴滴,浸入我們民族的血脈。存于心、留于世!
偉人不朽!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方中云訊”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