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中國電影,不是完全沒人看,而是觀看的人數(shù)急劇下降,出現(xiàn)嚴重危機。
以指標性的國慶檔票房為例——
2019年,國慶檔票房43.83億;
2020年,受疫情影響,觀影人數(shù)有所下滑,國慶檔也賣了39.52億;
2021年,國慶檔重返巔峰,達到43.87億;
但從2022年以后,國慶檔電影就急轉(zhuǎn)直下,當年國慶檔只賣了14.96億,2023年,攀升至27.34億。2024年則基本回到兩年前的狀態(tài),勉強突破15億。
今年電影票房的慘淡,還不僅僅是國慶檔,而是從春節(jié)檔以后,就一直很慘了。
端午檔只有4億,五一檔15億,中秋檔跌至3.89億。最慘的是整個暑期檔,只有116億,相比2023年的206億,暴跌43.5%,等同腰斬。
面對這樣的狀況,人們都充滿了好奇心。
社交媒體平臺上,頻繁出現(xiàn)這樣的話題:是中國人不愛看電影了嗎?為什么中國電影沒人看了?
02
—
要解釋為什么觀影的人越來越少,原因可以找出很多。
一個,是票價太貴。
現(xiàn)在一般電影票價,都在40元以上,位置好一點的電影院,會達到60元,甚至上百元。一對戀人看場電影,再加上吃飯、交通等費用,花上400元,還覺得緊張。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形勢,大家都知道的,很多人由此就選擇了放棄;
票價高,和明星片酬太高也有很大關(guān)系。中國的明星,片酬動輒數(shù)千萬,甚至上億,大大推高了電影制作成本。最終,羊毛出在羊身上,發(fā)行商還是要把成本轉(zhuǎn)嫁給觀眾;
再一個,短視頻、短劇的沖擊;
這包括兩個因素,一是一些人嫌看電影耗時過多,選擇在網(wǎng)上看“三分鐘解讀”。這種情況令一些電影人深惡痛絕,張藝謀就用“相當無語”來表達自己的反感【點擊閱讀】;
二是有些人選擇在網(wǎng)上刷短劇,這也消耗了相當一部分潛在的觀影沖動。
03
—
不過,在我看來,上述種種,當然對電影票房會有影響,但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是電影已經(jīng)異化了,電影不再是供觀眾欣賞的文藝作品,而變成了資本的附屬物。
簡言之,電影不再是電影,而變成了某種金融衍生品。
從一些電影資本的運行路徑來看,大體上是這樣玩的:資本立項,炒作IP,炒作導(dǎo)演、明星、吸引投資加入,然后買水軍、買文案、買熱搜、買票房……最后,大鱷們?nèi)叻仲~,各自賺得盆滿缽溢。
也就是說,電影業(yè)實現(xiàn)封閉獨立的自我循環(huán),觀眾根本就不在循環(huán)的路徑上。很多電影還沒有開拍,單憑炒作就已經(jīng)收回成本了,這里無疑存在著洗錢、“資本運作”等種種因素。
在這一過程中,電影本身就是一個“交易對象”。
搞交易的人都知道“鯡魚罐頭”的段子:一盒鯡魚罐頭,被倒手幾十次,凡參與游戲的人都賺了錢。最后,一名投資人打開了罐頭,發(fā)現(xiàn)是臭的,他要求賣家負責(zé),結(jié)果賣家說了一句金句:這是用來交易的,不是用來食用的。
中國電影,許多就是這樣的“鯡魚罐頭”,是用來交易的,不是用來觀看的,所以,必然是臭的,是低俗的、黑暗的、甚至是反動的,是不能吃、不能看的。
電影既然變成了資本的附屬物,那么一切自然要服從資本運作的規(guī)律。
比如今年的票房冠軍《熱辣滾燙》,如果我們不用“垃圾”這樣尖刻的語言來形容的話,那也只能說是乏善可陳可陳【點擊閱讀】,但是,憑著一個“賈玲減肥”的噱頭,加上沒完沒了的熱搜與炒作,居然囊括了34.6億票房。
試問,還會有比這樣做更傷害中國電影的事情嗎?
如果炒作噱頭就能成為票房冠軍,誰還會去認真拍電影呢?
如果觀眾是被鋪天蓋地的熱搜忽悠進影院的,回過頭來有上當?shù)母杏X,他們還會再次上當嗎?
電影既然成了金融衍生品,必然會像房地產(chǎn)那樣,先是泡沫,然后崩盤,此后,多少年都緩不過勁來。
從資本魔爪中拯救電影,讓電影回歸電影,這是解決“電影沒人看”的第一步。
這個問題解決了,才能談得上其他。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