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聯”培養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丁玲。
現代文學史上,有許多女作家引人注目。讀者可能各有各的喜歡,有的喜歡冰心,有的喜歡廬隱,可能今天喜歡最多的是張愛玲。人們有自己喜歡的自由,但是,我覺得,從綜合價值來看,從藝術高度來看,從人性高度來看,可能最有價值的,最值得尊敬和喜愛的,還是丁玲。
丁玲,本來不姓丁,姓蔣,叫蔣偉,字冰之,后來有過很復雜的改名經歷,改成丁玲了。一個湖南女子,一生充滿了爭議,一生充滿了魅力。
她中學的時候跟楊開慧是同學。1923年,經瞿秋白等介紹,到了中共創辦的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次年到北京,曾在北京大學旁聽。我很希望聽我課的旁聽生中,將來能出丁玲、沈從文這樣的人。
丁玲1925年跟胡也頻結婚,胡也頻是左聯五烈士之一。1927年冬天,她在北大遇見馮雪峰,就愛上馮雪峰了。丁玲回憶馮雪峰說,“他生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頻還窮”——完全跟“高帥富”相反,不富,還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談了很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其實她一輩子最愛的就是馮雪峰。她為了愛馮雪峰,提出了這么一個要求,她提出要和兩個男人共同生活。馮雪峰竟然答應了她,胡也頻也答應了。他們就在西湖邊上,也不知道怎么過的,反正就是過了一段日子。但是最后肯定有矛盾,胡也頻堅持不下去了,就跑到上海,向沈從文訴苦。沈從文說,你傻呀,誰讓你來的?沈從文讓他回去參與競爭。然后胡也頻又回去了,最后結果是馮雪峰離開了。馮雪峰在黨內地位比較高,比較有風度。之后其實還有一段,她跟沈從文、胡也頻三個人住在一塊兒,這一段經歷網上有很多亂七八糟的傳聞,但是沒有可靠的材料證明。這期間他們合辦過刊物《紅黑》。1931年左聯成立后,丁玲任左聯的機關刊物《北斗》的主編和左聯的黨團書記。丁玲早年在左翼文化界地位比較高。
胡也頻犧牲后,對她打擊很大。那樣一個壯懷激烈的革命者丈夫犧牲了,她現在需要一個溫柔的丈夫。1931年,跟一個溫柔的革命者——馮達結婚,過了三年生活。但是1933年,兩個人同時被捕了。這次被捕也很值得研究,馮達有沒有叛變,我覺得今天還仍然不是一個鐵案。馮達曾經說他叛變了,后來又說沒有叛變,挺可疑。馮達出去辦事,說我12點不回來你就趕緊走,結果過了12點,她還沒走,馮達后邊就有國民黨特務,把他倆一塊兒抓走了。抓走之后軟禁在南京,受到的待遇還是比較好的,因此馮達更可疑。他們兩個可以一起住在里邊生活,還生兒育女,生了個女兒。最后,找到一個機會,她跑掉了,永遠離開了馮達,1936年跑到了陜北。
陜北這個時候正缺知識分子,正缺大作家,有了這么一個名滿天下的丁玲來到,陜北都轟動了。毛澤東一輩子專門給一個人寫一首詞,只有這一次,他專門寫了一首《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毛澤東寫完,馬上用電報發給前線的聶榮臻司令員,讓他馬上轉給丁玲,這是罕見的。這首詞是1980年才發表在《新觀察》上,以前我們不知道。毛澤東是何其重視丁玲,他用了孫中山的典故,認為丁玲一個人頂得上三千人的部隊,頂得上一個師。當時紅軍正在東進。
丁玲到了延安——延安是個什么地方啊?狼多肉少。延安的男女比例,大家知道多少嗎?80:1。當時只要一個女知識分子,初中畢業以上的,到了延安,都最少嫁一個中央委員。很多人肯定都是追求丁玲的,但是丁玲有她自己的想法。她領導西北戰地服務團,在前線慰問部隊,愛上了一個比她小13歲的小伙子。這個小伙子叫陳明,她對陳明特別好,又是陳明的領導。被這樣的一個女領導愛上,陳明很害怕,所以陳明就迅速地找了另外一個女演員結婚了,而且還生了孩子。但是陳明“從丁玲的眼睛中,看到了丁玲的痛苦”,他看到了丁玲對他真摯的感情,而且連他妻子都看出來了,“咱們兩個也不是真的愛情,你就是為了躲避丁玲才跟我結婚的”,說“算了,咱倆分手吧”,他們兩個就真分手了。他又回到丁玲身邊,丁玲從1937年追陳明追了五年,從20歲追到25歲,丁玲自己都38了。1942年,38歲的丁玲與25歲的陳明結婚,這是她最后一個丈夫。事實證明她選擇陳明是對的,她后半生的坎坷都是陳明在照顧她。
建國后她任作協黨組書記、《人民文學》主編。1955年的時候,突然被定了一個反黨集團,下放到黑龍江勞動。1975年又到山西農村,晚年“平反”之后創作了百萬字,主編創辦《中國》雜志。丁玲不得了。
丁玲的作品我們來談一談。丁玲的作品是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的,因為她的作品一直圍繞兩個主題,一個是女性,一個是革命。
丁玲的處女作叫《夢珂》,有人把它說成是《莎菲女士的日記》的雛形。《夢珂》寫的是一個小資少女的情懷,寫她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些苦悶。丁玲的成名是因為《莎菲女士的日記》。《莎菲女士的日記》被稱為女性的《沉淪》,也是一時毀譽滿天下的作品。主人公是一個叫做莎菲的女士,有一個表弟追求她,但是她不喜歡這個表弟。表弟是一個很溫柔的、愛哭的男生,她不喜歡他。她喜歡的是一個具有男性征服魅力的叫凌吉士的男人,是一個新加坡華人。但是后來她發現凌吉士是虛偽的,空有一個漂亮的外表,實際上凌吉士也只喜歡她的容貌而已。他們兩個人之間只不過是一種外貌的、肉體上的吸引。可是莎菲發現了這一點之后,仍然擺脫不了對凌吉士強烈的欲念,于是她就陷入一種自我掙扎和反抗。這種由女性寫出來的心靈的痛苦,那種震撼的強度不亞于當年郁達夫寫《沉淪》。
小說也提出來一個尖銳的問題:社會要婦女解放,當你完成了解放之后,你能獲得幸福嗎?解放是不是就是幸福?你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嗎?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情欲?所以這都屬于魯迅所說的“夢醒了無路可走”。讓大家夢都醒了,但是夢醒了之后怎么辦呢?所以《莎菲女士的日記》讓現實中的很多小資女性都從中看到了自己,也有人說莎菲就是丁玲自己的影子。
丁玲的很多作品都有爭議。比如說還有一個《阿毛姑娘》,寫一個鄉下女子到了城里之后,看到城市里的青年男女談戀愛摟摟抱抱,看到人家很開放,喚醒了她自己的春情萌動。他們是小兩口一塊兒到上海來打工,她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想跟她的丈夫親熱一下,結果她丈夫勞累了一天很累,就把她揍了一頓,而且說她“不要臉”“小淫婦”。她丈夫對她的這個不理解,令她很苦惱。
有人說這篇作品是“批判一個農村女孩子到了城市以后,被資產階級腐蝕污染,產生了虛榮心”。我覺得這個批判是有問題的,這個作品是比較復雜的,不能那么簡單地解讀。
還有一篇小說叫《暑假中》,是寫一群女生集體同性戀。因為過去沒有這么多新聞,看這些小說才知道,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么多的事兒。其實也折射了一代青年的苦悶。
加入左聯之后,她努力寫一些大眾化的、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標志她風格轉變的有一篇《水》,寫大水災中農民的反抗。這里沒有塑造個體的主人公,塑造的是農民的群像,所以得到了一些贊揚。但是也有批評,說她“寫得很粗”。她以為給勞動人民嘴里加上一些粗話,就代表勞動人民了——這是小資作家一個普遍的問題,他們都以為勞動人民必然是說粗話的。其實生活中可能不是這樣,正相反,越是勞動人民,越想講幾句文縐縐的話。大家可能發現,現在正是在知識群體中,天天在說粗話,因為他想擺脫某種東西。
她還有長篇《韋護》。
后期她還有兩篇有爭議的作品《我在霞村的時候》和《在醫院中時》,是揭露延安陜北根據地的問題的,當時受過批判。
四十年代末,她有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寫土改的,受到過周揚的壓制——她跟周揚一直有矛盾,很復雜的矛盾——但是得到江青、任弼時的支持,后來獲得了斯大林文藝獎金,在蘇聯獲了一個國際獎。
丁玲被打成“右派”,晚年人家又說她是“左派”,所以丁玲晚年有一句話,“人家早有一定之規吧,需要丁玲當右派的時候,就把丁玲打成大右派,現在他們是解放派,需要我丁玲左派,我就成了他們所指責的保守啊、僵化啊,隨他們去吧,我丁玲就是丁玲。”
丁玲真是代表了“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倡導的這種真正的人格獨立、女性獨立。當然還有一個蕭紅,可惜蕭紅死得太早,蕭紅如果能夠健康地也活到一個老太太的歲數,可能跟丁玲并列。張愛玲是才華橫溢,但是空間太狹小。丁玲的一生,正是跟中國百年革命風云激蕩完全同構的一生,看看丁玲一生接觸到的這些男性們,就可以知道,哪一段都少不了她,每一場運動都少不了她,她都有自己的表態。
當她去世的時候,我到八寶山去,在她的遺體面前三鞠躬,我心里就想:老太太,您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向她表示我的尊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