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獨闖新路,開創了完整的、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把他首次創造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變為現實,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毛主席領導建立的植根中華大地、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人民愿望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優越性。”
毛主席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優越的,也是迄今為止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都更優越的,是迄今為止最正確最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
毛主席開創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具有一般的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有利于無產階級和一切勞動人民自己掌握自己命運這樣普遍的優越性,而且有實現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打破蘇聯模式那樣先鋒隊完全的包辦代替嚴重弊端、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和創造力、更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特殊的優越性。
(1)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主義制度普遍的優越性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集中我國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有效率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利于保障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調動勞動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適應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需要,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所以,遵照毛主席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革命指示,1975年總理的工作報告強調:“社會主義革命是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我們必須堅持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方針,在革命統帥下,努力增加生產,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更加鞏固。”
(2)無產階級和一切勞動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社會主義制度普遍的優越性
正是因為我黨全心全意的依靠工人階級、貧下中農,帶領廣大人民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社會主義制度,帶領群眾成為了社會真正的主人,群眾才能團結起來,才有了巨大的生產積極性。
正如1975年總理報告所說:“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我們要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貧下中農,團結其他勞動群眾和廣大知識分子,進一步發展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愛國民主黨派、愛國人士、愛國僑胞和港澳同胞的革命統一戰線。我們要團結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而共同奮斗。”
沒有社會主義制度,沒有無產階級專政,沒有人民當家作主,是不可能做到基本上盡可能的團結大多數的。
(3)人民公社——毛主席開創的社會主義制度特殊的優越性
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實現從集體所有制經濟向全民所有制經濟過渡的基層載體構建方面,毛主席開創了集體公社制度——集體公社實行工農商學兵合一、政經合一、全民皆兵,大力發展政治經濟和民兵力量,作為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向社會主義發達階段過渡的載體。
公社是實現農村自主工業化、發展鄉村的社會生產力、實現鄉村有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經濟過渡的載體。這是毛主席重要的制度創新。他找到了前人沒有找到的從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的道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創造了人民公社制度。
毛主席說:“現在存在的以人民公社形式出現的社會主義大集體所有制,也就系小全民所有制,要逐步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產資料,就必須實現公社工業化,農業工廠化(即機械化和電氣化)”,“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長期并存下去,總有一天不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生活對農業生產越來越增長的需要,不能充分滿足工業對農業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而要滿足這種需要,就不能不解決兩種所有制的矛盾,不能不把集體所有制轉變為全民所有制,不能不在全國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基礎上來統一計劃全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和分配。”
人民公社也是解決城鄉差距、發展鄉村工業、實現鄉村自主工業化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前人所沒有提到的,是毛主席的偉大創造。這成功克服了蘇聯農業集體化之后城鄉差距極端嚴重、農村相對于城市生產力極端落后的嚴重弊端。
關于公社的自主工業化,毛主席深刻指出:“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會減少。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人口,都擁到城市里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一計劃,大辦工業,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做到了這一些,農村的人口就不會再向城市盲目流動。”
公社不僅有利于農村工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農村農業的發展。正如總理1975年報告所說:“我國農業連續十三年奪得豐收,一九七四年農業總產值預計比一九六四年增長百分之五十一。這充分顯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優越性。”
(4)“鞍鋼憲法”——毛澤東時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
起初,中國也照搬蘇聯的“一長制”,搞“馬鋼憲法”,但是結果很不理想——廠長作威作福、欺壓工人、犯錯不受制約、享樂不受制約、肆意妄為的鞭撻工人。官大一級壓死人。無產階級近乎奴隸一般服從命令、大氣不敢喘,有些甚至因為廠長不受制約的貪污腐敗,收到了資本主義一樣的剝削。
如果這一問題不從制度上解決,就有資本主義全面復辟的隱患。毛主席從生產關系角度出發,精準的指出了官僚主義者階級的本質上就是資產階級:“官僚主義者階級與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是兩個尖銳對立的階級。這些人〔在印發這段批注的時候,薄一波在“這些人”的后面加了一個注釋:“指那些企業領導人中堅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呈且呀涀兂苫蛘哒谧兂晌と搜馁Y產階級分子,他們怎么會認識呢?這些人是斗爭對象,革命對象,社教運動決不能依靠他們,我們能依靠的,只是那些同工人沒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部。”
可見,毛主席說的很清楚——在生產關系中處于管理地位的企業干部如果不參加勞動、脫離群眾、蔑視群眾、“已經變成或者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要搞或已經搞了人剝削人,那本質上就是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毛主席分析官僚主義者階級的時候緊緊的聯系著經濟基礎、生產關系,指出官僚主義者階級本身就是生產關系中的資產階級分子。
為了打擊“一長制”帶來的嚴重的官僚主義、資本主義腐朽因素,毛主席積極推廣“鞍鋼憲法”——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利于工人階級當家作主的制度、實現干部、工人、技術工作者三結合。
“鞍鋼憲法”這樣的企業管理制度的創立,離不開毛主席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改革的重要思想的指導。毛主席比其他國際共產主義者都更重視關于“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這一生產關系重要定義,他緊緊把握住“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相互關系”的毛主席更是探索著真正的公有制道路。
毛主席科學的指出:“在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一種生產關系。在這里,例如領導人員以普通勞動者姿態出現,以平等態度待人,改進規章制度,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領導人員、工人和技術人員三結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分配制度這三個方面。”
“鞍鋼憲法”作為毛澤東創立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新制度,成功實現了無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真正意義上的支配權,極大的調動了工人階級的生產熱情,推動了中國工業發展。所以,總理1975年報告指出:“工業總產值一九七四年預計比一九六四年增長一點九倍,主要產品的產量都有大幅度增長,鋼增長一點二倍,原煤增長百分之九十一,石油增長六點五倍,發電量增長兩倍,化肥增長三點三倍,拖拉機增長五點二倍,棉紗增長百分之八十五,化學纖維增長三點三倍。”
(5)有社會主義制度,才有社會的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我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已經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成為了一個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1975年,總理自豪的說:“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動蕩、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我國財政收支平衡,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毛澤東時代,為什么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因為在毛澤東時代,我們走的是社會主義的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我們堅持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人民的醫療、教育、住房、就業、育兒、養老是沒有壓力的,是有基本按需分配的保障的(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不能沒有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因素),是國家可以負擔的。走了社會主義道路,人民生活水平有效的改善,社會也“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在毛主席領導下,我們走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才有了“財政收支平衡,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成就。只有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公有制,有統一的計劃、科學的規劃,才能保證財政收支的平衡,才能有計劃地、科學地搞好建設,有效的制止資源的浪費、按時的還清內債和外債。也正是因為堅持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才會實現“物價穩定”。正是因為有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才可以有效的調整物價、保證物價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應人民消費水平。
而如果背離了毛主席的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背離毛主席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代價也是嚴重災難性的。
附錄:打倒關于農村集體所有制實踐方面吹蘇貶中的嚴重謬論!
嚴重的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從先鋒隊絕對權威包辦制到官僚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于集體農莊的根本弊端:
第一,蘇聯的集體農莊不是真正的公有制、真正的集體所有制,而是先鋒隊壟斷的、完全先鋒隊包辦的代理制,再怎么“集中”,也沒有實現無產階級整體對于村集體和農民的領導,也沒有實現村集體內群眾真正對生產資料共同的支配權,而是完完全全上級的包辦。
絕對權威代替相對權威,先鋒隊完全剝奪了整體無產階級對于社會的管理統治權,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有制——但是由于先鋒隊本身在那時沒有變質,那時蘇聯集體農莊還基本屬于社會主義的范疇。
第二,赫魯曉夫時期,隨著先鋒隊變質為官僚資產階級法西斯集團,農莊無疑也成了官僚資產階級賴以撈錢的官僚資本主義大型農場而已。
正如“九評”所說:“這些農莊領導人所把持的農莊,實際上變成了他們的私產。他們把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變成為新的富農經濟。他們在上級領導機關中往往有著自己的保護人。他們同莊員的關系,同樣變成了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象這樣的壓在農民頭上的新的剝削者,難道不是貨真價實的新富農分子嗎?”
由于蘇聯集體農莊專門負責進行農業生產,蘇聯農村和城市差距很大、工農差距極大。鄉村和城市差距如何解決、工人和農民矛盾如何解決、集體所有制如何向全民所有制過渡,這個問題蘇聯沒找到解決的辦法。
正如毛主席所說:“如何從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如何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斯大林沒有找到適當的形式,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他不提倡共產主義的因素,割裂重工業和輕工業,不重視農業,片面地、過分地強調生產資料的優先增長,不足夠重視消費資料的增長,沒有按照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要求,采取適當的政策來縮小三大差別,反而是擴大了三大差別”,“兩個過渡,他都沒有找到方法,找到出路。他沒有找到一條道路,解決從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問題。書里說,要創造條件使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本質差別消失。”
關于人民公社——三級所有是當時實事求是的選擇,有真正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實質性,選擇道路、前途的優越性更大于集體農莊
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探索的社會主義道路,將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對政權和生產資料的支配權盡可能付諸實踐,即使是當時中國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鄉村還是只能先建立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只能這樣做,不然就會刮“共產風”)。
但是,無產階級能對生產資料和政權有支配權、貧農在無產階級領導下也對集體經濟和社隊政治有監督權等等一定范圍內的民主權利(以防社隊書記克扣工分、私藏糧食、作威作福、克扣群眾生活必需品),毛主席領導下的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徹底性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是真的無產階級專政,真正的無產階級擁有對政權的支配權,真正的無產階級可以制約、揭露、打擊先鋒隊內部的資產階級分子;這是真正的公有制,真正的工人階級對生產資料有管理支配權。
而列寧去世之后的蘇聯集體農莊再怎么上級壟斷、再怎么上級集中,也僅僅是絕對權威下一小撮干部片面的集中、片面的包辦代替,也是沒有貫徹好列寧的敦敦教誨,沒有像毛主席那樣實踐真正意義上的集體所有制。
毛主席領導我們中國成功找到了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農民逐漸轉化為工人、縮小城鄉差距的正確辦法——以公社為載體的鄉村的自主工業化。
毛主席講:“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會減少。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人口,都擁到城市里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一計劃,大辦工業,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做到了這一些,農村的人口就不會再向城市盲目流動。”
這是毛主席的重要理論創新,是前人沒有的。
公社不能只搞農業,也要辦社隊工業,還要發展鄉村的文化和基建,發展鄉村工業生產力,實現鄉村工業化,逐漸隨著生產力發展、工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推動鄉村農民轉變為鄉村工業工人和農業工人、推動鄉村集體所有制轉變為全民所有制。
正如1958公社決議所說:“農村人民公社制度的發展,還有更為深遠的意義。這就是:它為我國人民指出了農村逐步工業化的道路,農業中的集體所有制逐步過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即按勞付酬)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即各取所需)的道路,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逐步縮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以及國家對內職能逐步縮小以至消失的道路”,“為了逐步促進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各縣應當普遍地成立縣聯社??h聯社應當在今后若干年內,在大力發展生產和提高人民覺悟的基礎上,采取適當步驟,逐步增加公社生產資料的全民性部分,逐步增加公社產品由國家統一分配的部分,并且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把集體所有制轉為全民所有制。”
綜上所述,蘇聯的“集體農莊”再怎么“壟斷”、再怎么“集中”也不過是先是先鋒隊絕對權威的包辦制,后為官僚大資產階級所有制而已。
中國實事求是的根據自身生產力水平實行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同時,還吸取蘇聯城鄉差距巨大、沒找到具體的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辦法的嚴重教訓,探索出了鄉村自主工業化、實現鄉村工業化、實現鄉村農民轉化為工人、實現集體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過渡的正確辦法,還堅持無產階級領導一切前提下農民群眾隊集體經濟擁有民主管理權、監督權(以免被社隊書記克扣工分和糧食、以免社隊書記作威作福),實行真正的集體所有而不是先鋒隊干部所有),這更是蘇聯無法和我們中國相比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