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究竟是為了什么?
——紀念古田會議90周年
作者 望長城內外
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史稱“古田會議”,這次會議是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毛主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古田會議精神的核心是政治建軍和思想建黨,在90年后的今天,古田會議精神對于我黨、我國、我軍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
古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要克服當時紅四軍內部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其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紅軍為什么打仗的問題。針對當時紅四軍內部存在的單純軍事觀點,毛主席在他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第一部分即后來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的《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特別是現在,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離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項目標,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
毛主席關于紅軍為什么打仗問題的論述,不僅對于今天人民軍隊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于我國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這就是提示我們:我們今天搞經濟建設,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搞清楚我國發展經濟究竟是為了什么?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發展經濟決不是單純地為了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中國發展經濟是為了建設一個富強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根本目的是要讓全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目前在我們黨內有不少人并沒有完全懂得這個道理,存在著單純經濟觀點,主要有以下四種表現:
第一種表現,認為中國發展經濟只是單純地為了發展生產力。
誠然,發展經濟與發展生產力是密不可分的,發展經濟的基本內容就是發展生產力,但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卻是大不相同的。
從表面上來看,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目的都是四個字:“民富國強”,但在實際上,社會主義國家的“民富國強”與資本主義國家的 “民富國強”卻有著本質的差別:社會主義國家的“民富國強”是要不斷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讓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大家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資本主義國家的“民富國強”則是要維持資產階級的統治和增強自己在國際上爭奪市場和霸權、掠奪他國財富的能力,要讓少數人在多數人不造反的情況下富了再富。
由此可見,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決不是單純地為了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現階段,中國在世界上處于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更加需要認清發展經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不斷完善鞏固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就是說,要通過發展經濟,使全國人民更加堅信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國家才能強大,人民才能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從而不斷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擁護和支持。而如果偏離了這個主要目的,廣大人民群眾沒有從經濟發展中得到應有的實惠,而是出現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就得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會走向失敗。
第二種表現,把發展生產力看作是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始終不變的決定性因素。
一些人認為,生產力水平不高是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只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了,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把發展生產力看作是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始終不變的決定性因素。這種觀點犯了形而上學的毛病,也就是說,它是用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它事物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地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在過去一段時間,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曾經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然而,這幾十年過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階段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所指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有物質上的需要,而且還有政治、精神、文化、健康等方面的需要;十九大報告所指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僅有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還有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中大量的問題不是單單靠發展生產力就能解決的。例如,解決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別過大的問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問題,加強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預防和懲治腐敗,掃黑除惡、打擊犯罪和提升社會道德風尚的問題,等等,雖然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一定的關系,但是解決這些問題都不是通過發展生產力就能解決的,主要是靠政治的手段來解決的。
由此可見,至少在目前階段,發展生產力雖然仍然是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因素,但已經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調整改革與完善。
第三種表現,認為公有制與效益是對立的,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私有化。
什么是效益?《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效果和利益”。目前,大家都認為在經濟建設中要注重效益,可是卻存在著不同的效益觀。
所謂效益觀,是指人們對效益的基本看法和觀點,也就是站在什么樣的位置和立場上、用什么樣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去看待與分析效益。效益觀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必須樹立社會主義的效益觀。
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效益觀呢?我認為,社會主義的效益觀主要應體現兩個方面的原則要求:
一是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與分析效益。不同的階級由于其階級立場不同,有著不同的效益觀。例如,在資本家看來,利潤率越高效益就越好;而在勞動者看來,在單位時間(如每小時)工作的收入越高效益就越好。可見,工人與資本家的效益觀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們必須站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來看待與分析效益。
二是要用全面的、普遍聯系的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與分析效益。這就是說,光有正確的立場還是不夠的,還要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即唯物辯證法來看待與分析經濟效益,也就是要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普遍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發展的而不是停止的觀點來看待與分析問題。例如,看待與分析經濟建設的效益,就不能只看GDP和企業利潤增加了多少這一項,而要全面分析其綜合效益。不僅要看綜合經濟效益,而且還要看社會效益、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等。如果經濟效益提高了,但卻造成了貧富兩極分化,削弱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那么也就違背了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讓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初衷。
根據以上兩個方面的的原則要求,從當前來說,在經濟建設中,社會主義的效益觀主要應包括以下六點:一是要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社會生產力,二是要有利于發展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三是要有利于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四是要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五是要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六是要有利于生態環境與資源的保護。
然而有的人卻把公有制與經濟效益對立起來,認為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就只能搞私有化。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和錯誤的。
首先,他們不懂得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一旦讓私有經濟成為國家的主要經濟成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性質就有變質的巨大危險。
其次,從“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讓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角度來看,公有制的綜合效益遠遠大于私有經濟。公有制企業實行按勞分配,而私有制企業則以按資分配為主。目前我國貧富差別過大的主要原因是資本獲利遠遠大于勞動收入。由此可見,只有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才能真正做到以按勞分配為主,也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即使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公有制的綜合經濟效益一般也要大于私有經濟。特別是在重點科技攻關、保證國家經濟安全、資源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以及對國家財政收入和社會建設、國防建設的貢獻等方面,公有制的綜合經濟效益都要大于私有經濟。
而這些人只看到公有制企業的平均利潤率要低于私有企業,就積極推行私有化,不僅賤賣了大量的國有和集體資產,而且還給社會主義事業造成嚴重的隱患。
第四種表現,認為公平與效益是對立的,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就只能兼顧公平。
有的人認為,公平與效益是矛盾的,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就只能兼顧甚至犧牲公平。因此,他們只強調做大“蛋糕”,卻不重視分好“蛋糕”。他們不懂得沒有公平就沒有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最終也就沒有效益的道理。他們更不懂得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獲得的利益越多,經濟發展就越有效益的道理。結果造成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不僅嚴重挫傷了廣大勞動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而且還敗壞了社會主義的聲譽,使人民群眾對他們所說的“社會主義”產生了疑慮。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兩極分化更不是社會主義。所以,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必須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否則就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沒有什么兩樣了。
綜上所述,各級領導干部都應認真學習領會古田會議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搞清楚“我國發展經濟究竟是為了什么”這一重大問題,切實克服單純經濟觀點,端正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