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向來看不起儒生。
一度喜歡向儒生的帽子中撒尿,并以此為樂趣。
后來,做了皇帝,卻重用儒生。
儒家,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無一用,卻有利于統治。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經過大浪淘沙,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統治階級御用的統治工具,是封建帝王年代教育的主流內容。
從那時開始,推廣儒家教育就是各個封建王朝的政治正確。歷史上的明君,大多推行教化。誰是推行教化最大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儒生。歷史的解釋權在儒生手中,推行對儒生有利的政策的人,自然是明君。
封建帝王,推行教育的目的至少有幾個:第一,傳播有利于封建王朝統治的思想。第二,培養一批統治階級的基層觸角。第三,選拔個別出身貧寒的優秀人才進入統治集團。第四,培養一個有利于鞏固統治的利益集團——沒錯,就是儒生集團。
今天,剔除了儒家,推廣教育仍然是政治正確。許多人的觀念之中,推廣教育,社會矛盾(尤其是階級矛盾)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知識改變命運,所有人都有了知識,所有人的命運就都改變了。
教育,包括教和育,教是為了育,育是為了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
任何一個階級社會的統治集團,都不會對新一代社會成員的培育過程放任不管。統治階級決定教育的內容、方式、范圍,以及受教育者的出路——這包括職位、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
只要教師需要資金支持,需要服從法律,就要服從于統治階級的意志。哪怕遠在天邊,對來自統治集團的控制,無論這種控制來自校董會,還是國民政府的教育部,也是誠惶誠恐。
教育只是一個行為,還要包括教育的內容。
統治集團交給普通人的教育內容,自然有利于其統治。
但是,這些內容真的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獲得良好發展嗎?
某不可明言之宗教,有免費教育,小孩從小學念經,牢記某某胡阿克巴,長大成為人肉炸彈。
中國傳統教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還有今天復活的女德教育,也未必比這種不可明言之宗教傳授的內容,高尚到哪里去。
當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會宣傳自己高人一等,比如經天緯地,知書達禮。好像自己既有能力的優勢,又是道德楷模。
不過,其他人往往對他們是另一種看法,比如“百無一用是書生”,比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比如“文人無行”。
工業化社會,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不是工業化的原因,而是工業化的結果。工業化以后,各國之間日益需要義務兵和具有初級知識的勞動者。于是,開始普及教育。
顯然,統治者推動普及教育的目的,絕不是為了給更多人更多的社會產品份額,削弱自己的權利。
所以,對多數人來說,即使接受了教育,他們命運依然悲慘,該是炮灰還是炮灰,該是工蟻還是工蟻。他們的命運仍然受統治階級的控制。
他們之中,多數人生活條件的改善,絕不是因為教育普及的結果,而是生產力發展加全民皆兵的結果——生產力發展為統治階級改善被統治者的生活提供了物質條件,全民皆兵讓統治者不敢對被統治階級階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將來出現AI武士以后,平民不再掌握武裝,結果會如何?可想而知。
解放前,有那么一些人理解不到這一點,認為推廣了教育就能改變多數人悲慘的命運。他們的努力,結果如何?電影雖然夸張,但也陳述了基本事實。
校長的小女兒,最終放棄了鄉村教育,去了延安。
改變多數人命運的,不是推廣農村教育,而是解放戰爭。
記住,教育平等或不平等,不是社會階層差距和貧富差距的原因,而是結果。
統治階級根據其需要決定教育的范圍和教育的內容,決定教育是否要平等,以及受教育者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統治者絕不會主動放棄統治地位,被統治階級也絕不會因為獲得了教育就與統治階級平起平坐。個人的命運也許可以因為接受教育而改變,成工人貴族、監工甚至統治階級,但是群體的命運卻無法改變。否則,統治階級去統治誰呢?
在某些時代,甚至連個體的命運都難以通過接受教育而改變。
原先覺得吃虧是因為沒讀過書,現在好了,大學擴招了,庸人都能上大學了,社會平等了嗎?
什么叫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覺得受教育就能改變命運?照樣玩死你。
有些人連這都沒領悟到,這就是教育的功勞。
改變歷史的,是鐵與血,而絕不是議會的選票和票箱,當然,也不會是教育。
當然,有些愚人永遠也不會接受現實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