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是“理想”還是“夢想”?
——從“理想”和“夢想”的異同談起
水 生
近些年來,我們談“理想”似乎已經是愈來愈少了,隨著一些人對“理想”的遺忘甚至泯滅,取而代之的是談“夢想”的愈來愈多了。以致于無論是教育界、文化傳媒界、學術理論界乃至政界,許多本應以“理想”表述的部份都以“夢想”取而代之了。君不見,學校教育尚未懂事的娃娃們要有自己的“夢想”;書刊中講述了多少“夢想成真”的故事;傳媒界則干脆成立了“夢工廠”或“夢想劇場”,搞各種超男超女的海選游戲,既可自己賺錢,又能幫助年輕人實現其心中的“夢想”。學術理論界的剽竊、抄襲乃至代筆成風,人為構筑了一條“夢想成真”的快捷通道。媒體和政界都竭力鼓惑毫無實踐經驗的未出或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去自主“創業”,以實現自己的“夢想”?,F實的中國社會正在一片“夢想”聲中崛起。據說這一切都是由于有些人實現了“美國夢”而引起的。難道去美國的那些人都實現了自已的“夢想”了嗎?曾經長期接受過“理想”教育的我們不禁提出了一個疑問,究竟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夢想”?我們需要的究竟是“理想”還是“夢想”?為此,筆者特意檢索查了下,結果如下:
所謂“理想”,英文可以譯為,A dream、 An ideal、 Perfection 或Ideal、Perfect 、Desirable。它可以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表達“對在現實環境中根據科學和邏輯推測出來可能實現的結果的憧憬”,也就是一種期盼或愿景;另一種則是表示某種結果是“符合希望的;使人滿意的”意思。如:這件事辦得很理想,這項技術革新還不夠理想,要進一步鉆研等等。從概念上說,“理想是對事物的合理想像或希望”,也就是說,理想是符合道理的,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理想和夢想的區別是理想具有可操作性,可實現性。而夢想是不切實際或違背科學和邏輯的,不具備可操作性,也難于實現”(見http://baike.baidu.com/view/15579.htm百度百科,下同)
所謂“夢想”,英文譯為“dream”,其詞義是,“1、夢想,有時等于理想,有時又區別于理想 。如,(1)他小時候有個夢想,那就是當一名飛行員。(2)他夢想找一個清純的女孩牽手一生。2、渴望。3、在夢境中能實現的理想。4、期望達到的一種高度。”“夢想是人類對于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和渴望,有時夢想是不切實際,但毫無疑問,夢想是人類最天真最無邪最美麗最可愛的愿望”,“夢想”的基本解釋是“一種意識里的追求,動力的源泉”,“現實和夢想總是有差距的,因為有差距,所以別人都會憧憬夢想。”其詳細解釋有三種,即“夢中懷想”、“理想”、“空想;妄想”。(http://baike.baidu.com/view/16172.htm?func=retitle)
對照以上兩條解釋,筆者認為,對一個孩童或少年來說,將其的“夢想”與“理想”混同起來使用,也未嘗不可。但對于成年人或更為寬泛的群體(如國家和民族)而言,將“夢想”與“理想”兩個詞混用是不合適的。理由如下:
首先,“夢想”總是針對個人而言的,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可以在同一時間做同一個夢。所謂的“同床異夢”也表示了這一層意思;夢醒了,“夢想”也就隨之而去。絕大多數人不會把夢中的所思所想當真。而“理想”則是人們“對在現實環境中根據科學和邏輯推測出來可能實現的結果的憧憬”,這是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實際上,“理想”也可以成為一部份人共同擁有的一種信仰。為了實現這種理想和信仰,人們可以無私奉獻,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如果是為了實現一個“夢想”,還有誰能愿意這樣去做?
其次,正是由于每個人的“夢想”往往是各不相同的,世界上沒有哪一種“夢想”可以具有如同“理想”和“信仰”那樣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夢想”更多的是被人作為一種不切實際或不可能實現的“空想”和“幻想”來理解的。所謂的“說夢話”和“白日做夢”等等都是這個意思。只有“理想”才能具有這樣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我們過去常常號召青年人要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莫非以后也要把這改成做一個有“夢想”的新人?
最后,我們現在已經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而且要在今后的實踐中踐行這一指導思想,理所當然地必須要把“理想”和“夢想”加以嚴格地區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地規劃我們國家、地方、集體和個人未來的發展愿景。在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和火紅的年代里,我們曾經有過偉大的理想,我們至今沒有忘記。我們今后要把自已的社會主義祖國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由全體人民齊心協力才能做到。所以,我們還是需要能有號召力和凝聚力的“共同理想”而不是所謂的“夢想”。
2012年11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