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因為智慧而被神化,因為忠誠而被推崇。可諸葛亮還有一點,沒有被充分的認識,那就是他還很敬業,因為對這一點認識不足,所以有人對諸葛亮有點“誤會”,認為諸葛亮“愚忠”,甚至有人認為他的《出師表》也是在作秀。我不以為然!
《出師表》是諸葛亮給后主劉禪和蜀漢政權制定的政治綱領和治國方略。就是現在,撇開它的政治內涵,把它作為一篇純粹的文學作品看,也閃爍著無限的光輝。無論從文風還是說理,從立論還是論述,從語言還是思想,都堪稱典范。
諸葛亮不是猥瑣男,呆在家里,以井底之蛙的眼睛看世界風云變幻,品世間人情冷暖,看英雄豪杰馳騁天下,他是個有理想,有事業心,有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要有所作為的英雄,所以,諸葛亮才有《出師表》。
《出師表》文筆清秀,讀起來是那樣的朗朗上口,說理透徹,引經據典,以理服人。《出師表》里表現出的是諸葛亮一種昂揚的斗志和在逆境中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也許,諸葛亮確如有些猥瑣男所說的那樣,有點“愚忠”,但這并不影響他通過《出師表》所透射出來的萬丈光芒,一直從三國照到了今天。
無論是在陳壽記史的《三國志》中,還是在羅貫中近乎神話渲染的《三國演義》中,從諸葛亮的所作所為看,怎么能以“愚忠”“做秀”簡單化的去表述諸葛亮的一生,說諸葛亮“愚忠”和“作秀”,不是諸葛亮膚淺,而是下此結論的猥瑣男淺薄。
做秀,一般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在短時間內做出某些看似值得稱頌的動作和行為。所以,沒有一個人一輩子都在作秀。毛主席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如果要說諸葛亮是在“做秀”的話,那它就是一輩子都在作秀,就這一點難道不難能可貴嗎?我不認為諸葛亮是愚忠,他想用《出師表》做秀,沒有這樣的動機。說他“愚忠” 更是不合邏輯,有違常理的。
我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一種值得稱頌的敬業精神,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奉獻精神,是一種為理想而奮斗的拼搏精神,這些,都是時下人所缺乏的,以一個沒有理想,沒有拼搏精神,甚至連起碼的敬業精神都缺乏的人的觀點去衡量諸葛亮,當然諸葛亮就顯得“不會生活”,簡直“愚不可及”,“愚不可及”的諸葛亮那一篇《出師表》也是討劉禪歡心,討蜀漢臣民高興的作秀。
以一個為理想奮斗不息的斗士的觀點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終其一生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匡扶漢室,還于舊都”的政治理想,和為統一華夏的歷史使命在努力奮斗。因為顯然,在諸葛亮的心中,蜀漢政權是大漢政權的合法繼承者,統一華夏是蜀漢政權的政治責任,這才是一個合乎邏輯,合乎歷史的諸葛亮,而不是猥瑣男用今人的世界觀在家里想象出來的諸葛亮。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各路諸侯爭相籠絡優秀人才,擴大勢力。這時的諸葛亮也在觀察著世界,等待著時機。他并沒急著出山投奔某一政治實體或者某個英雄豪杰,他在等待,他在選擇,他完全可以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也可以選擇擁有半壁江山的孫權,可是他都沒有。他是有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的英雄,不是“茍全性命于亂世”的庸碌之輩。所以,在“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最后選擇了劉備。
讀一讀三國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諸葛亮出山前的劉備是什么樣,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到處投靠別人,寄人籬下。因此,易中天先生形象的說劉備是丐幫的幫主。可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借荊州,取巴蜀,從此煥然一新,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和人脈,完全擺脫了流浪漢的尷尬境況。
可以想見,要不是諸葛亮“隆中對”,劉備一定還帶著他的那幫難兄難弟到處流浪漂泊。諸葛亮對于劉備,對于后來的蜀漢政權可以說是居功至偉。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并輔佐劉備建立了三足鼎立的蜀漢政權,他也想以此施展自己的才華,并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為國家出力,救民于水火。
諸葛亮不是為某個人(劉禪)在工作,不像時下的貪官污吏,為討領導歡心,為一己之私在工作,而是為了他心目中的國家在拼搏,為了心中“匡扶漢室”,“還于舊都”的理想在奮斗,他沒有自己的政治野心,只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整個蜀漢集團的政治利益。那個所謂的皇帝劉禪是不屑,但蜀漢政權不是,“匡扶漢室”“還于舊都”的政治理想不是。所以,既然是作為蜀漢政權的一名臣子,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何鞏固發展蜀漢政權,如何擴大蜀漢政權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而不是移民裸官,不是“只要GDP,不要理想,不要原則,他有明確的奮斗方向,匡扶漢室,而不是漫無目的的“亂摸石頭”,這才是諸葛亮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和職業經理人敬業精神的全部。
其實,在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后,諸葛亮實際接手了蜀漢政權的統治地位,而不是劉禪,劉禪只不過是當時蜀漢政權的一個擺設,最多只是一個象征,一個符號,實際掌權的人不是劉禪,而是諸葛亮。這時的蜀漢政權是三國中最弱的一股政治勢力,他的綜合國力比不上東面的孫吳,更比不上北面的曹魏政權,而且還存在著原蜀漢劉璋集團和劉備外來勢力的各種矛盾,可謂內憂外患,所以,在諸葛亮看來,只有向北不斷發動征討戰爭,才是弱化和化解內部各種矛盾,也才能以攻為守,給蜀漢政權帶來安寧,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尋找機會,消滅曹魏,統一北方,實現理想。
因為戰爭主要是在曹魏的土地上進行的,至少諸葛亮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認為自己應該這么做,也必須這么做,才能給蜀漢政權“維穩”,才能使蜀漢政權得以鞏固,所以,他六出祁山。至于他這種窮兵黷武的做法是不是正確,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本文不做討論。
在多次的征討戰爭中,盡管諸葛亮屢戰屢敗,但他屢敗屢戰,并沒有因為失敗而氣餒,也沒有因為挫折而放棄,他這種不怕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難道不能令缺乏理想的現代人欽佩和折服嗎?必須明白,他所作的一切,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都是為了蜀漢政權,而絕對不僅僅只是為了劉禪一個人!
從劉禪的工作表現看,劉禪作為蜀漢政權的皇帝是不值得諸葛亮去效命,但諸葛亮不是在為劉禪效命,因為劉禪不是蜀漢政權的全部,至少不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之奮斗的全部,他是在為心目中的蜀漢政權這個國家效命,為了他“匡扶漢室”“還于舊都”的政治理想服務,為蜀漢政權辛勤工作的那些良臣猛將和蜀漢九十余萬臣民,還有蜀漢政權恢復漢室一統華夏的政治目標奮斗,這些才是蜀漢政權的全部,怎么能認為諸葛亮是在為劉禪工作呢?怎么能因為劉禪的不屑,我們就希望諸葛亮變成趙高、王莽、秦檜魏忠賢之流呢?難道這樣他就不是愚忠了嗎?如果那樣,不就亂套了嗎?別說消滅曹魏,一統華夏,恐怕就是蜀漢內部也會分崩離析,亂作一團,那也就沒有那個令人景仰的諸葛亮,也就沒有那個忠誠的諸葛亮,也就沒有了那個因為尊崇而近乎神話的諸葛亮,所以也就更不可能會有《出師表》。
諸葛亮能為世世代代的人們所推崇所敬仰,是因為他的忠誠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而不是其他。諸葛亮不是三心二意之人,怎么可能因為一個不屑劉禪而改變他對蜀漢政權的忠誠,改變還于舊都統一華夏的政治理想呢?
對于諸葛亮,我們應該客觀的全面的去看待,既要看諸葛亮所處的時代,又要看諸葛亮的為人和精神。現在不是提倡換位思考嗎?讓我們也換位思考一下。我想,以諸葛亮的智慧和聰明,他為什么會那樣做,一定是因為他的時代因素。我們沒有經歷過諸葛亮的時代,沒法感受它的社會氛圍,所以對他的做法不理解,這是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思考古人的一種正常思維現象。
我們沒法穿越時空隧道,去感受古人的時代,不過,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古人,似乎覺得古人“愚忠”甚至“愚笨”,但是,用現在的觀點要求古人,則絕對是現代人的“愚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