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已經證明
我們最大的愚蠢
就是沒有讀過《資本論》
卻相信了這樣的口號:
‘告別卡爾·馬克思’
歷史還將證明
當永別了卡爾·馬克思
我們就將與永無休止的危機相伴”
——韓毓海:《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塞爾到北京》(序詩)
“我們的干部中,自以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因此,不厭其煩地宣傳這種認識論,是非常必要的。簡單地說,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毛澤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1964年9月25日),《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324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一、前言:一萬年來誰著史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
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人是書寫歷史的主角。
人類自從誕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2】,究竟是誰在改變社會、改變歷史?是那少數“封侯”的人,還是那無數的人民?
在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史書上,也許只有那短暫的20世紀,才是無數人民創造的。除此之外,就是所謂“歷史的終結”:共產主義陣營的崩潰,標志著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成為“人類最后一種統治形式”,人類社會史是由少數精英創造的,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3】然而,所謂的現代資本主義文明,其實并非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那幾個神學家或“人文學者”,而是肇始于勞動人民為減輕勞動負擔而改進機器的愿望和行動;所謂的民主共和,更不是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而是來自那無數為抗拒宗教迫害而組成的勞工大聯盟【4】。
另一方面,古典的中華文明,則如黃仁宇所述【5】,從三皇五帝時就始終追求給人民和土地以最大限度的關懷,動員人力、物力展開治水和國防,以實現人民和土地的長期協調發展:大禹治水成功,只因其建立了更有效的部落集權;西周封而建之,是建立了比夏、商更有效的邦國集權;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起了空前的中央集權;直到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對秦制進行了揚棄,建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權——人民民主專政。恰恰正是在這“歷史的終結”處,在東方的人民共和國,人民的群眾路線正在創造新的歷史。不久前,一位老干部在新春團拜會上激動地說:“中央向老虎蒼蠅動真格,正像群眾贊譽的‘蘇區干部好作風又回來了’!希望就在前頭,哪怕虎蠅擋道。圓夢之途坎坷,鞭策快馬不移”。
是呵,人心似水,民動如煙。
眾所周知,十八大以來,八項規定出臺,各地掀起反對四風的熱潮,少數一些貪污、腐化的領導干部紛紛落馬,黨風為之一新,民心為之一振。筆者所在的瑤鄉也不例外:公車不再隨意使用,開會不再煙霧繚繞,連最頭痛的迎來送往也少了許多——正月初八早上全鄉干部職工準時上班,引來各族群眾一片驚訝和欣喜。
身處偏遠民族地區,每天與各族群眾面對面打交道,每時每刻都在處理龐雜瑣碎而又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事,要做好平凡而特殊的基層工作,就必須牢記偉人的話——牢記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只有明白了為什么走群眾路線、什么是群眾路線、如何走群眾路線,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基層干部;只有千千萬萬的基層干部都明白了怎么做群眾工作,共和國的基石才能立千秋,人民的江山才能傳萬代。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6】
二、為什么走群眾路線
毛澤東把群眾路線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7】,追循馬克思的足跡,就是追循20世紀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源泉,就是追循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質:為什么走群眾路線。
(一)馬克思的事業
身為普魯士史上最年輕的博士,馬克思長期沒有固定工作、窮困潦倒;身為普魯士總理的姐夫,他卻一再被各國驅逐、流浪歐洲。在那個不起眼的歐洲小城布魯塞爾,兩位偉大的親密戰友——馬克思與恩格斯并肩作戰,發起了史上第一個國際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起草了那令人振聾發聵的《共產黨宣言》。這就是馬克思的事業,精神上的富有可以消弭物質上的貧困;這就是馬克思的信仰,為了全世界受剝削、受壓迫的人。
記得在一次座談會上,領導、專家們想聽聽當地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主持人一再要求大家要說真實想法、不要怕得罪人,話音未落一位群眾高聲道:“請問各位專家、領導,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什么?”一語既出,全場皆默,竟無一人回應,直到結束,都沒有人能夠真正去回答這個看似膚淺實則深刻的問題。
表面上看,這只是理論學習的個別缺失,實質上卻是信仰確立的集體危機——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人們把某種主張奉為準則,指導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在基層工作,面對艱苦的環境、繁重的工作、貧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只有理解了馬克思的事業,才能體會信仰的可貴,才能把群眾的利益擺在首位。
信仰,是群眾路線的本質。
(二)“幽靈”不死
從1848年的布魯塞爾開始,“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8】,馬克思的事業,從此走向全世界。近二百年間,這個“幽靈”席卷歐亞大陸,整個現代資本主義文明都在她面前瑟瑟發抖。她從現代西方的布魯塞爾來到古老東方的北京,在一群“赤匪”的簇擁下,率領炎黃子孫開天辟地。
曾幾何時,這群手握鐮刀斧頭、自稱馬克思信徒的人,也難以忍受苦行僧式的煎熬,經歷了長期痛苦的自我改造。“我到井岡山后……每個人一個月還可以發三塊錢……后來連五毛也發不起了,每個人一天只發五分錢的伙食錢”【9】。“生活雖然苦,但從朱軍長、毛委員起,吃的、穿的、用的都一樣……舊軍隊常常有鬧晌的事,而我們的部隊,因為官兵一個樣,從來沒有鬧晌的……建立起了新型的人與人的平等關系”。【10】
曾幾何時,和平年代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條件豐富了,曾經的信仰逐漸被遺忘,許多基層干部整日都忙于各種具體事務,陷入了“事務主義”,對路線方針、對理想信仰無暇他顧……每當我感到迷茫時,就會想起那次“重走長征路”活動。從興安“突破湘江”紀念碑出發時,大家無非就是圖個新鮮而已,走起來后才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痛苦、掙扎、絕望之后,當第二十五天踏上遵義城頭時,所有人都經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從那以后,我們每一個人都懷揣堅定的信仰扎根各地,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堅定的信仰,是群眾路線的核心本質。
三、什么是群眾路線
什么是群眾路線?“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11】
(一)蘇區干部好作風
“(哎呀來)蘇區干部是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艱苦奮斗人稱頌。”一曲《蘇區干部好作風》,既勾勒出了革命年代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也是十八大以來黨風民心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重視作風古已有之。孔子就認為“政者,正也”【12】,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3】;司馬遷在贊揚名將李廣時指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4】。好作風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20世紀的中國革命最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刻起,就始終面臨著敵強我弱的巨大生存壓力,面對手中有限的資源,共產黨人把作風建設提升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井岡山時期,有名叫曹福海的國民黨士兵,兩次被俘都不肯參加紅軍,在后來的一次戰斗中,他竟拉了十幾個白軍士兵帶槍投誠,說:“你們紅軍里官兵平等,不打不罵,誰愿在那邊挨打受罵”;江西時期,中共中央機關的同志們在公開信中說:“……為取得徹底勝利:(一)每天節省二兩米,使前方紅軍吃飽飯,好打勝仗;(二)今年公家不發我們熱天衣服,把這些衣服給新戰士穿”。
“蘇區干部好作風”確保了共產黨人最大限度的動員起群眾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打垮了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反觀國民黨,坐擁江浙財閥的龐大財富又先后得到蘇、德、美的先進武器,巨大的優勢資源卻被那種“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腐朽作風化于無形。兩黨的一正一反,深刻揭示出:作風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民心向背,也決定了群眾路線的成敗。
作風,是群眾路線的要求。
(二)兩個務必
同時,一旦生存壓力得到緩解,馬上就會有人忘乎所以、趾高氣昂起來,把血的教訓拋到九霄云外。從解放前的謝步升、肖玉璧到解放后的劉青山、張子善,再到2013年1月至8月平均兩天就有一名廳局級以上官員落馬!經濟問題還只是少數,更多的則是各種形式的脫離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
作為一個基層干部,筆者對“四風”的危害可以說是感受頗深。擔任鄉初中團支部書記時,每年到敬老院就是先發慰問品、后列隊拍照,接著集合返回。有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同學曾怯生生地問:“老師,雷鋒學完了?”一位柱著拐杖準備送行的老公公笑道:“學什么雷鋒?雷鋒早死了……”老人的話深深震動了我,促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脫離群眾,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毛澤東主席的告誡:“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5】
擔任鄉交管站工作人員時,我被派駐到一個偏遠村落負責監督村道維修。村干部說:每天除了登記挖機工作時間,基本沒什么事。結果,開工頭一天我就發現工程進度很慢,出義務工的村民們比較懶散,干部跑得勤出工就出得勤、干部跑得懶出工就出得懶。于是第二天清晨,我領著村干部和挖機司機第一批到達工地、抓起鋤頭第一個開工,結果當天的進度是以往的兩倍!之后每天我都和大家同吃、同睡、同勞動,超額完成了工程任務。當一條齊整的機耕路呈現在眼前時,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干部作風好啊”!
這是什么?這就是作風決定成敗。在基層地區走群眾路線,需要的不僅僅是高深的理論、飛揚的文采和慷慨激昂的語言,更需要與群眾同甘共苦的作風、需要時時處處為群眾利益著想的作風、需要一顆時刻與群眾血肉相連的心。
優良的作風,是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
四、如何走群眾路線
我們都聽過那句著名的“不調查就沒有發言權”【16】,可很少有人知道毛澤東后來補充過這句話:“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17】
(一)正確的調查
調查——正確的調查,可以說是共產黨人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獨門秘笈”:當帝國主義在全世界風生水起之時,恩格斯對英國工礦企業作了深入調查并寫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揭示了帝國主義內部的深刻矛盾;當北伐時期“農民運動糟得很”的輿論甚囂塵上之時,毛澤東回到湖南與貧苦農民朝夕相處并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肯定了農民運動“好得很”。對那些不做正確調查甚至不愿調查的人,毛澤東深惡痛絕:“許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歡一到就宣布政見,看到一點表面,一個枝節,就指手畫腳地說這也不對,那也錯誤。這種純主觀地‘瞎說一頓’,實在是最可惡沒有的。他一定要弄壞事情,一定要失掉群眾,一定不能解決問題”。【18】
近年,各地都在推進“撤點并校”工作,某工作組來到某鄉最偏遠的瑤寨,動員會上縣、鄉、校的領導干部們滔滔不絕地歷數保留村教學點的困難、撤點并校的好處,還強調:這項工作是在某個縣試點并證明效果非常好之后才決定推廣的;群眾卻絲毫沒有理會,說:“撤、撤、撤……學校越撤離我們村越遠,黨和政府也離老百姓越來越遠”!群眾刺耳的話恰恰反映出某些基層工作調查研究的缺失。同樣的一件工作,調查或不調查,調查的正確或不正確,決定了基層工作方向的正確或不正確。
筆者一位同事的表現就證明了這一點:某村有一起長達三十年的山場糾紛,鄉干部見到號稱“牛脾氣”的當事人就直搖頭,新任鄉司法所長卻抓住元宵節剛過、當事雙方尚未外出打工的間隙,放棄了雙休并連續駐村兩天,他通過明察暗訪和仔細比對,發現當事人有造假嫌疑,接著他又不顧“牛脾氣”的勸阻爬上了鄉內海拔最高的涉案山場,結果真相大白:“牛脾氣”所謂的立竹劃界,其實連一根竹片都沒有。
可見,要落實群眾路線,就必須大興調查——正確的調查之風,要找了解社會情況的人、開討論式調查會、確定調查綱目等等【19】,“在調查的時候,不要怕聽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更不要怕實際檢驗推翻了已經作出的判斷和決定”【20】。其實,在基層,只要實事求是,只要真正不拿自己當干部、真正向群眾“拜師學藝”,就能作正確的調查,群眾路線就能落到實處。
正確的調查,是群眾路線的主要方法。
(二)扁平化管理
1965年的夏天,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回望當年的崢嶸歲月,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井岡山的好制度、好作風是什么?大家只回答出兩條:艱苦奮斗和支部建在連上。毛澤東補充道:“現在比較提倡的是艱苦奮斗,得到重視的是支部建在連上,忽視的是士兵委員會。”【21】據羅榮桓回憶:“戰士在一定的(士兵委員會)會議上可以批評排長、連長”【22】。人們往往只記得艱苦奮斗和支部建在連上:兩者強調的是黨自上而下的領導,卻忽視了以士兵委員會為代表的調動群眾積極性、發動群眾參與管理和監督的制度。
馬克斯·韋伯將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管理模式總結為“科層化”管理,其特點包括:崗位設置專業化、森嚴的權力等級、強制性規章制度、非人格化【23】。而中國共產黨人的群眾路線,從井岡山時期就呈現出一種截然相反的管理狀態:經濟上相對均衡的分配,“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發零用錢,兩角即一律兩角,四角即一律四角”【24】;政治上簡化權力結構,從上到下不設等級、軍銜,只有按分工不同的職務區別,通過士兵委員、“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及“三大任務”【25】發動士兵和群眾參與管理和監督——一種東方式的“扁平化”管理。【26】
作為社會管理基礎的基層干部,若無法從管理制度上確保群眾路線的實施,則其工作往往是不得要領甚至適得其反的。某年,鄉里獲得了參加全縣春晚的機會,但相關部門卻一味閉門造車、強制命令,缺乏與群眾文藝骨干的溝通協調,沒有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造成了有機會的不想演、想演的卻沒機會,最終被取消了參演資格;反觀第二年,鄉文化站汲取教訓,從始至終都確保縣專家、鄉文藝骨干和熱心群眾全程參與,并做到經費使用透明,最終實現了節目的順利參演。
事實證明,只要經濟上一視同仁、公開透明,政治上聽得進不同意見、發動群眾集體負責,我們就能實現扁平化管理,保障群眾路線。
扁平化管理,是群眾路線的制度保障。
五、結語:從布魯塞爾到北京
當霍布斯鮑姆眼中那個“短促的20世紀”悄然逝去,我們仿佛又退回到了“漫長的19世紀”【27】,貫穿五百年世界史的現代資本主義文明依舊烏云密布,從布魯塞爾點起的熊熊烈火燃燒了近二百年至今已奄奄一息。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曾經見證了人類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也曾經歷了人類史上最屈辱的百年,如今,她承載著“幽靈”的中國夢,用那厚重的脊梁如革命的先知般時刻告誡著我們:只有相信人民,我們才不會迷信現代文明,因為它早已停滯、腐朽;只有相信人民,我們才不會忘卻中華文明,因為她是人民用智慧和身軀鑄就。
如果說現代資本主義文明之為“現代”,是因其比“古典”更文明的話,則堪稱野蠻的“文明”:資產階級利用勞動人民改造的先進機器對內剝削、對外殖民,“……只不過是以銀行代替了教會,以股票和債券代替了教會發售的贖罪券,以股票這個最抽象的神代替了一切宗教的偶像”【28】。勞工們發現自己除了機器一無所有——馬克思筆下的無產階級從此誕生。如果說古典中華文明之為“古典”,是因其比“現代”更野蠻的話,則不啻為文明的“野蠻”:以古代“天下有道,守在四夷;天子失政,道在四夷”【29】和當代“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天下觀,通過秦漢的授田與名田【30】、隋唐的均田、明清的稅役改革和新中國的土地革命,不斷提高勞動人民的素質和待遇、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的技術和效益,用區別于西方工業革命的“勤勞革命”,動員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建立起——完全不同于通過侵略和奴役建立的現代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包納四夷的古代朝貢貿易體系和當代第三世界體系。
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資本主義文明從來就是野蠻的文明,古典中華文明才是現代的文明——“英國恰恰是由于其‘落后’,才造成了它十九世紀的‘先進’;而中國則是由于其‘先進’,反而導致了十九世紀的‘落后’”。【31】
我們堅信,野蠻文明終將煙消云散,現代文明必將冉冉升起。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一員,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只有具備了堅定的信仰、優良的作風、正確的調查和扁平化管理意識,才能在各種繁蕪叢雜的具體事務中游刃有余;只有千千萬萬的基層干部都明白為什么走群眾路線、什么是群眾路線、如何走群眾路線,馬克思的事業才能發揚光大,人民才能真正當家作主,歷史才能繼續前進。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2014年3月6日
【注釋】:
【1】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2】李鴻章:《入都》十律,轉引自梁啟超:《李鴻章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版
【3】弗蘭西斯·福山于1988年提出所謂“歷史的終結論”,即“共產主義失敗論”,認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并認為人類社會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后一種統治形式”。詳見福山:《歷史的終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版
【4】“工匠們為了躲避宗教迫害,紛紛逃亡,這就使得工匠行會在北歐和英格蘭聚集起來……不再滿足于‘行會’這種組織形式,而是要形成一個‘行會’的大聯合,在盧梭的家鄉日內瓦,他們把這種聯合體稱為‘共和國’,并開始把自己稱為‘公民’或者‘人民’”。見韓毓海:《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寒爾到北京》,第一章,第1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
【5】黃河兩岸易耕種的纖細黃土提供了生存資源——土地;黃河有灌溉功能卻又時常泛濫;沿海吹來的季侯風,導致北部雨量極少、南部年均不低于15英寸降雨量,催生出一條由東北向西南延伸、以黃河為中心的“15英寸雨線”,北邊的游牧文明時刻覬覦著南邊的農耕文明。詳見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三章,中華書局,2006年10月第1版
【6】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31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7】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6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8】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0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9】黃克誠:《毛主席評價和對毛澤東思想的態度問題》,載《人民日報》,1981年10月11日
【10】粟裕:《粟裕戰爭回憶錄》,第67-69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
【11】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1943年6月1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99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12】《論語·子路》,見袁慶德:《論語通釋》,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3】《論語·顏淵》,見袁慶德:《論語通釋》,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4】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5】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1949年3
月5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16】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1 卷,第109頁,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第2版
【17】毛澤東:《總政治部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
第12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18】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10頁,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第2版
【19】關于調查研究的方法,詳見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0】毛澤東:《給張平化的信》(1961年5月14日),《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272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馬社香:《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第173、174頁,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2】羅榮桓:《古田會議和我軍的政治工作》,轉引自馬社香:《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第176頁,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3】非人格化,即管理者的權威不是來自其人格而是來自其職位。詳見海伍德:《政治學》,第十七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4】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5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5】三大任務,即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和組織、宣傳、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
【26】學者田力為研究認為:“在紅軍內部,管理者對于被管理者的控制權相對小,建立士兵委員會并實施三大民主,在管理權力和物質福利方面都是在官兵中間進行均衡分配,否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截然兩分,這是構成管理“扁平化管理”的三大特點,并構成與常規“科層化管理”的根本區別,科層化著眼于管理者實施對被管理者的精確和嚴密的控制,把控制管理對象的嚴密程度作為追求管理績效的唯一路徑,反過來,扁平化管理對精確控制的依賴很少,更多地靠激發被管理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顯然就需要從提高被管理者對于管理目標的認同來著手”。詳見田力為:《從井岡山時期的扁平化管理到新中國的扁平化社會——對毛主席“革命路線”的一個理解》
【27】霍布斯鮑姆認為:20世紀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1991年蘇聯解體結束,“這個世紀激起了人類最偉大的想象,同時也摧毀了所有美好的設想”,并認為人類至今依然沒有走出漫長的19世紀。詳見艾瑞克·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版
【28】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2頁。轉引自韓毓海:《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寒爾到北京》,第一章,第2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9】韓毓海:《天下:包納四夷的中國》,增訂本序言,第19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9月版
【30】關于秦漢時期的土地所有制究竟是國有制還是私有制抑或兩者兼有,目前史學界還有爭議,但隨著對出土秦簡、青川木牘和張家山漢簡研究的深入,對于秦漢時期國家授田給農民或允許農民占用閑田這一點上,史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基本認同的。參見高敏:《從云夢秦簡看秦的土地制度》,見《云夢秦簡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楊寬:《云夢秦簡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見《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周年特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李埏、武建國:《中國古代土地國有制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朱紹侯:《論漢代的名田制及其破壞》,《河南大學學報》,2004年1期
【31】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三卷,第321頁,龐卓恒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