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馬大叔也來說說有關中國石油的情況 (上篇)
——紅馬大叔寫于2014年9月9日之前
紅馬大叔在2014年9月3日寫的前言:今天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現以此文作為紀念!
據《歷史檔案》2005年第2期提供的史料,西方國家在清·同治年間就開始將少量煤油輸入中國;到1882年(光緒八年),沿每年進口煤油數量已達數百萬擔“馬關條約” 簽定后,外國人獲得在中國開辦工礦企業的特權,各國侵略者紛紛在中國開辦工礦企業。
據1905~1906年(光緒31~32年)的海關資料:中國在這兩年,每年購買“洋油”要支付白銀1500萬兩以上。因此,清廷在1904年準撥地方官銀8.1萬兩,在陜西籌辦“延長石油官廠”。——1907年4月,在延長西門外首鉆第一口油井,8月完成,井深240余英尺,日產原油近500斤,用小銅斧提煉原油,每口可獲燈油25斤……
今日中國的一些“專家”,就寫文章把1907年評說成“中國石油工業”的開端。接著,在1909年,又“有人”在新疆獨山子開鑿油井,似乎產量極小。在宣統皇帝被推翻后,美國一個公司在1913年組成調查團到我國陜西、山東、河南、河北、甘肅、東北等地進行石油地質調查,并于1914年在陜北打井7口,均不具有工業開采價值。在1922年月,被譽為“美國地質專家”的E.Blackwelder教授,發表了一篇極具影響力的“論文”,公開宣稱:“中國沒有中、新生代,古生代沉積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國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區外,所有各個年代的巖層都已劇烈褶皺、斷裂,或多或少被火成巖侵入。因此,中國決不會生產大量石油。”——于是,“貧油國”的謬論,就長時期阻礙中國人在神州大地進行較大規模的石油勘探與開采。
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外“專家”和“自稱專家”們不僅用“貧油國”的繩子捆住了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的手足,造成舊中國“當權者”們長時期不敢在中國開展較大規模的勘探與開采地下石油的行動;致使舊中國在很長時期只有幾個地質調查隊,只有幾十個地質勘探人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國土面積沒有進行必要的石油地質調查。
在“貧油國”謬論的束縛下,即使在抗日戰爭爆發后的1937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通道陸續被日軍掐斷的年代,國民黨政府也只是在中國的西部和西北部進行極小規模的石油勘探與開發。1938年冬,孫健初等9人騎著駱駝,頂著寒風在戈壁灘上進行艱難的石油勘探,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區進行地質勘查,在1939年月1日發現了日產原油10噸的老君廟小油田;接著,又有地質勘探隊在中國的新疆獨山子與甘肅玉門等地發現小油田,進行小打小鬧的石油開采,并煉制出少量的成品油;這種小打小鬧的石油勘探與開采,直到1949年,中國的石油產量,歷時42年的累計數僅為278萬噸,年均石油產量只有6噸。——在1949年,除臺灣外,中國大陸只有玉門、陜北延長和新疆獨山子個小油田,石油產量僅為12.1萬噸。
“貧油國”的謬論,在另一方面,又為舊中國“當權者”們不愿多花錢在中國進行石油普查與勘探提供“依據和理由”;因為,從英美等西方國家進口石油和成品油,一直是舊中國“當權者”們能夠獲得源源不斷財富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說說新中國石油工業在1960年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開端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石油職工只有1.1萬人。其中,石油地質工作者僅有20多人,鉆井工程師10余人。
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一直不相信中國是“貧油國”,一直不相信中外的“專家”散布的“中國貧油”的諸多“說法”與“定論”;早在1946年解放區就勇于用極為落后的簡易設備進行石油勘探與開采,并生產出400噸石油,接著又在1947年生產石油1.09萬噸,緊接著又在1948年把解放區的石油產量提升到5.87萬噸!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就迅速發動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一方面在中國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進行空前規模的地下資源大普查;一方面在新疆克拉瑪依、甘肅玉門和青海冷湖迅速建成三個石油基地,不僅使中國石油年產量從1949年的12.1萬噸,迅速提高到年產145.7萬噸,同時還為把甘肅玉門油田作為新中國中國石油工業的大學校、大試驗場、大研究場所,讓玉門油田擔負起了“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歷史重任,必須迅速為新中國培育出第一代石油工人的骨干隊伍。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讓大批的技術專家、工人、學生和年輕農民從四面八方向玉門匯集。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在1952年底就把玉門油田的原油年產量迅速提高到14.26萬噸,成為新中國最大的油田。致使玉門油礦在1953年,被列入國家“一五”計劃。
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為了加快發展新中國的石油工業,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在1952年8月1日把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近8000名將士改編為“中國石油師”!這是中國石油工業史最值得贊譽的里程牌:“8千子弟兵” 集體轉業到石油戰線,在新中國極需石油的創業時期,不懼千辛萬苦和萬里風霜,在物質極為匱乏、生活異常艱苦的歲月里,行走在戈壁、荒原……為新中國尋找石油。原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秦文彩談起那段歷史,依然激動不已的說:“我們是脫下軍裝的解放軍,不怕死,更不怕苦。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沒有一個做逃兵。”
在1952年9月,李四光被國務院任命為新中國地質部的第一任部長后,毛澤東主席多次強調:新中國的地質工作,必須首先重視調查研究。在1953年毛澤東就特別強調:新中國的“地質部是(共產)黨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部。”毛澤東在迫切需要快速發展新中國石油工業的1956年,再次強調:“地質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剛剛開始時,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就在中南海約見李四光。在談話中,毛澤東極為關切地問李四光:“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怎么樣?”
“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李四光用極為肯定的語氣告訴毛澤東和周恩來。——緊接著,李四光就用地質力學理論分析中國地質條件,十分肯定的說:“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松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會有‘極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
毛澤東聽到這里,極為高興,當即為新中國作出了迅速開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周恩來總理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決策,迅速部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戰略性的地下資源大普查和天然石油重點勘探的具體工作;國務院在1955年正式成立石油工業部,全面負責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工作。周恩來還決定由石油部和地質部聯手,依據地質力學理論,在一些遼闊的中、新生代(約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內,進行不同程度的石油大普查……;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1957年底取得極為輝煌的碩果。那時,正值冷戰,西方國家繼續想用石油“窒息紅色中國”。新華社在12月發布了“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甘肅玉門建成”的消息——“玉門油田在1957年的生產原油75.54萬噸,占全國石油總產量的87.8%。”——但是,唯一沒完成“一五計劃”的石油部就面臨必須奮起直追的巨大壓力;于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在1958決定由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余秋里出任石油部長,在全國范圍內同地質部聯手進行地質普查,加快重點勘探石油工作。
地質部在李四光的領導下,經過3年的地質大普查與重點深入考察,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謝家榮等人在找油的過程中,迅速發現許多有利于證明松遼盆地蘊藏大量油氣的證據;地質部和石油部在充分的認真調查研究過程中,陸續打了3000多口“鉆井”,總進尺超過120萬米;不僅(初步)摸清了中國石油地質的基本特征,還證實了“中國的松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確實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
在石油部和地質部聯手進行大規模地下資源普查和重點勘探的1959年7月,在石油勘探工作的射孔隊,來到黑龍江肇州縣附近的高臺子“松基三井”進行井壁取芯工作;于1959年9月6日對“松基三井”下部油層實施首次射孔。經射孔、提撈、關井、憋壓、開井、放噴等一系列作業施工后,在1357米至1328.5米之間的油層,“松基三井”于1959年9月26日16時25分噴出了值得所有中國人歡呼的工業油流……
“1959年9月26日16時25分”,——新中國石油部和地質部的勘探隊“在松遼盆地發現特大油田”的喜訊,立即通過電波迅速傳遍了松遼油區、又迅速傳到了北京……;令新中國的領袖們歡欣,令華夏兒女雀躍!大同鎮沉積盆地
“1959年9月26日16時25分”,已經臨近新中國建國十周年的時候,黑龍江的松遼盆地發現了特大油田!——時任黑龍江省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極為高興的建議:把新發現的油田命名為“大慶”,作為新中國地質勘查人員敬獻給新中國建國十周年的特殊厚禮!
“1959年9月26日16時25分”,“松基三井” 大量噴出的黑色原油,不僅為李四光的地質力學提供了極好的“驗證”,還徹底否定美國地質學家認為“中國決不會生產大量石油”的謬論,進而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歷史!
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大慶油田的發現,既是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里程碑,又是中國石油工業進行快速發展時期的新紀元!——1960年2月,石油部就下令讓1952年的“石油師人”,從祖國各方盡快奔赴大慶油田重新集結,為 “大會戰”組建成最能攻堅的“先鋒隊伍”,迅速拉開“新中國第一次石油大會戰”的序幕!
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及時批準在黑龍江松遼盆地進行石油大會戰;中央軍委給大慶分配了3000名轉業軍官;沈陽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的3萬退伍兵相繼加入會戰的行列。——在新中國經濟發展歷史上,只有石油工業是一直由轉業、退伍軍人做主力軍。才能在國家經濟極為困難的時候,在極為困難的地區,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帶動參加大會戰的所有人員為新中國艱苦創業!
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3月,數萬石油大軍就從四面八方迅速挺進到松嫩盆地一個小鎮附近,一個人煙稀少的荒野,克服“沒有路、沒有糧、沒有房……”等等困難,,在滴水成冰的季節,開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慶石油大會戰!”——
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3月,在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的情況下,4萬多人和幾十萬噸設備,在極短時間內匯集到松遼盆地一個小鎮附近,必然會有無數很難戰勝的困難。特別是初期,“無路、無糧、無房……”給石油大會戰帶來生產與生活的艱苦與困難,加上沒有開發特大油田的經驗,大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干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進行石油大會戰,為新中國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以人民解放軍轉業、退伍軍人做大會戰主力軍的大慶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于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新中國的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
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3月,來自玉門油田的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來到大慶,發出豪邁誓言:“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進喜的誓言,迅速成為參加會戰職工在當時的共同誓言。
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油田奔赴大慶后,不懼當時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不顧當時財力和物力的嚴重匱乏,勇于發憤圖強,敢于艱苦創業,在一片缺少人煙的荒野中,“鼓足干勁拼命干”,為新中國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寫出了最為輝煌壯麗的篇章!
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及時批準進行大慶石油大會戰,在1960年4月14日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就開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在1960年6月1日首列滿載大慶原油的21節油罐車從薩爾圖火車站開出,高鳴汽笛奔向錦西第五煉油廠,歷時不足百日!——當第一批大慶原油運入錦西第五煉油廠時,歷史用不容置疑的事實,再次展示出站起來的中國人確實能夠把“貧油國”的帽子扔進太平洋!確實能夠通過發憤圖強的拼搏,打破國際反動勢力“用石油卡住新中國脖子”的美夢!
在“大慶石油大會戰”勝利結束的1963年,大慶油田萬新中國獻出石油439萬噸,并形成600萬噸的生產能力!——周恩來總理聞訊后極為高興,在1963年12月3日給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做政府工作報告時,鄭重宣告:大慶石油會戰基本解決了中國石油自給的問題。“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在今日中國,在贊譽大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毛澤東、周恩來、李四光、余秋里、黃汲清、謝家榮、王進喜……
在今日中國,在贊譽大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石油師”和千千萬萬為新中國石油工業快速發展而投入石油戰線的復員退伍軍人……
在今日中國,在贊譽大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新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玉門油田!在新中國最急需石油的1959年,玉門油田為新中國生產原油140萬噸,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51%。玉門油田作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大學校、大試驗場、大研究場所,玉門油田在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年代,就擔起了“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歷史重任。一批批玉門人南下四川,北上大慶,東去慶陽,西進吐魯番。每一個油田建設的主戰場上,都留下了玉門人的足跡。玉門油田先后向全國各油田輸送骨干力量10萬多人、各類設備4000多臺(套),曾被譽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鐵人”王進喜,就是在玉門油田從一個沒有過小學的放羊娃被培育成先進鉆井隊長,在大慶石油大會戰中成為新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
在今日中國,在贊譽大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在極短時間內就陸續集中到大慶……
在今日中國,在贊譽大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1958~1960年,一直是今日中國“自稱精英”和“網上精英”們在1982年以后所炮制的一些“縣志”,其中就有不說明原因的“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在大躍進年代“人口數減少統計數據”,這些“不說明原因的人口數減少”,就成了今日中國“自稱精英”和“網上精英”們長時期用來“餓死”新中國農村和小城鎮“N千萬人”的“有力依據”。——事實上,新中國在“大躍進年代”的新增加的職工人數就多達2858萬人,絕大多數是農村青年和復員退伍回農村年輕人!在大慶石油大會戰的參加者中,絕大多數人是從農村和小城鎮走進石油企業和人民解放軍部隊的年輕人;在參加大慶石油大會戰的數萬復員退伍軍人和數萬來自全國石油部門的員工中,絕大多數是從農村中走出來的年輕人;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新中國的職工人數就新增加了694萬人,在1960年全國職工總數5969萬人中,所占比重高達11.63%;這是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在1960年全國職工總數5969萬人中,就有2858萬職工,是在“大躍進年代”新增加的職工,比重高達47.88%,這2858萬新增加的職工,絕大多數是農村青年和復員退伍回農村年輕人!
在今日中國,在贊譽大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今日中國的大慶油田的員工和大慶市的市民,在1958年以前幾乎為“0” !——那時候的松嫩盆地,只有一個名為“大同”的小村鎮,走出這個小村鎮,就是“沒有路、沒有房、沒有人煙……”的荒野,既沒有大慶油田,也沒有大慶人,更沒有大慶市!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59~1960年,在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發憤圖強艱苦創業的1959~1960年,新中國在松嫩盆地“沒有路、沒有房、沒有人煙……”的荒野中不僅發現特大油田,還在沒有開發大油田經驗的情況下進行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石油大會戰;在數萬復員退伍軍人為主力軍匯集到松嫩盆地一個名為“大同”的小村鎮附近,首先用《矛盾論》和《實踐論》武裝頭腦、指導行動、制定各項工作的計劃與日程、統籌大會戰的部署……,不足百日,就把滿載大慶原油的21節油罐車從薩爾圖火車站開出,高鳴汽笛開進錦西第五煉油廠……;于是,我們中國就把“貧油國”的帽子扔進太平洋,有了享譽全國的大慶人、大慶員工、大慶市民和具有常住總人口為290多萬人加暫住人口35萬多人的大慶市。
在今日中國,在贊譽大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59~1960年,不僅有數萬走出中國農村的年輕農民和復員退伍軍人來到大慶油田參加,還有成千上萬離開農村的農民“盲流”到大慶油田。——他們大多是“自然災害時期”離開受災農村“闖關東”的“逃荒者”,這些“盲流”的大慶油田的農村青年,有男有女,也有中年農民帶著妻子兒女“盲流”到大慶油田……;他們在油田大會戰時期,一部分人被急需勞動力的石油部門和大慶鎮的后勤服務單位接納,一部分成為大會戰初期的小商小販,一部分成為大慶油田的臨時勤雜工、廚房小工、短途搬運工、還有給石油工人理發、補鞋、洗衣、縫縫補補……等“不計報酬,只求溫飽”。這些從四川、河南、安徽……農村的“盲流”人員在大慶油田默默無聞地做出過諸多奉獻的時候,成為1959~1960年被納入“農村減少人口數”,在1982年后又被“自稱精英”和“網上精英”們納入新中國大躍進年代被“餓死”的中國人。事實上,被“自稱精英”和“網上精英”們“餓死”的“盲流“農民,不僅給大慶油田和大慶市的做出諸多默默無聞的奉獻,還為西北和華北地區各個油田的石油工人提供過最廉價的日常生活必須的社會服務;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59~1961年,從農村“盲流”到各個大油田的年輕農民,一部分在1961年底成為“被清退”的對象;他們同全國各個城市工礦企業、商業和社會服務單位“被清退職工”一樣,重返農村,造成中國農村人口在1962年和1963年的“大增長”,被中國的“自稱精英”和“網上精英”們納入“新出生人口數”,用于為新中國炮制“人口出生率高峰年”……;在今日中國,在贊譽大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59~1961年,在新中國石油工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年代,有成千上萬的中青年農民出四川、河南、安徽……農村“盲流”到個大油田,為新中國石油產量的快速增長,默默無聞地做出過諸多奉獻!
二、別忘了大慶油田曾經為新中國開創不用“洋油”的歷史事實
歷時3年半的大慶石油大會戰,充分展示出站起來的中國人能夠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在新中國最需要石油的年代,用大慶油田“為國爭光,為民爭氣!”——在1966年大慶石油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1976年大慶石油年產達到5030.5萬噸,在1985年大慶又創造年產石油5528.9萬噸的新紀錄:
表1,1960~1976年,大慶油田在中國原油總產量中的比重
年份⊥ 中國原油產量 ⊥大慶原油產量 ⊥大慶原油比重
1960⊥520.0萬噸⊥97.1萬噸⊥18.6% 1961⊥ 531.0 萬噸⊥ 274.3 萬噸⊥ 51.6% 1965⊥ 1131.0 萬噸⊥ 834.2 萬噸⊥ 73.7%3老君廟8海相沉積2
1966⊥ 1454.1 萬噸⊥ 1060.0 萬噸⊥ 72.9% 1970⊥ 3064.6 萬噸⊥ 1767.0 萬噸⊥ 57.6% 1975⊥ 7706.0 萬噸⊥ 4626.0 萬噸⊥ 60.0% 1976⊥ 8716.0 萬噸⊥ 5030.5 萬噸⊥ 57.7%
1978⊥ 10405.0 萬噸⊥ 5037.5 萬噸⊥ 48.4% 1980⊥ 10595.0 萬噸⊥ 5150.1 萬噸⊥ 48.6% 1982⊥ 10212.0 萬噸⊥ 5194.0 萬噸⊥ 50.9% 1984⊥ 11461.0 萬噸⊥ 5356.0 萬噸⊥ 46.7% 1985⊥ 12489.0 萬噸⊥ 5528.9 萬噸⊥ 44.3%
在大慶油田大會戰結束后,中國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論,從實踐上證明了陸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積物不僅能夠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這極大地解放了中國油氣地質學家的思想,開創了在陸相盆地尋找大油田的新歷程。
從上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新中國的地質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并迅速使中國地下的石油源源不斷地冒了出來。致使新中國成立后很快就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中國人李四光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和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在上世紀60~70年代,新中國在松遼、渤海灣盆地勘探和開發取得重大進展;同時,全國其他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開。在四川、江漢、陜甘寧、蘇北等盆地相繼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石油勘探,發現了一大批油氣田……
在上世紀的1979年,新中國沒有進口“洋油”——這是中國人在近百年歷史上從未有過先例的豐碑!
表2,新中國在1949~1979年的石油產量和石油進出口數量
1949年原油產量: 12.1萬噸‖進口石油: 14.3萬噸‖出口石油: 0噸;
1950年原油產量: 20.0萬噸‖進口石油: 28.1萬噸‖出口石油: 0 噸;
1951年原油產量: 30.6萬噸‖進口石油: 72.9萬噸‖出口石油: 0 噸;
1952年原油產量: 43.6萬噸‖進口石油: 60.8萬噸‖出口石油: 0 噸;
1953年原油產量: 62.2萬噸‖進口石油: 83.4萬噸‖出口石油: 0 噸;
1954年原油產量: 78.9萬噸‖進口石油: 90.6萬噸‖出口石油: 0 噸;
1955年原油產量: 96.6萬噸‖進口石油: 158.3萬噸‖出口石油: 0 噸;
1956年原油產量: 116.3萬噸‖進口石油: 173.3萬噸‖出口石油: 0 噸;
1957年原油產量: 145.8萬噸‖進口石油: 180.6萬噸‖出口石油: 2.5萬噸;
1958年原油產量: 226.5萬噸‖進口石油: 251.0萬噸‖出口石油: 1.5萬噸
1959年原油產量: 373.4萬噸‖進口石油: 307.5萬噸‖出口石油: 1.9萬噸
1960年原油產量: 521.3萬噸‖進口石油: 303.1萬噸‖出口石油: 0.3萬噸
1961年原油產量: 531.4萬噸‖進口石油: 303.2萬噸‖出口石油: 無數據
1962年原油產量: 574.6萬噸‖進口石油: 197.9萬噸‖出口石油: 4.2萬噸
1963年原油產量: 647.8萬噸‖進口石油: 158.1萬噸‖出口石油: 1.0萬噸
1964年原油產量: 848.1萬噸‖進口石油: 74.8萬噸‖出口石油: 13.4萬噸
1965年原油產量: 1131.5萬噸‖進口石油: 24.0萬噸‖出口石油: 23.2萬噸
1966年原油產量: 1454.2萬噸‖進口石油: 5.0萬噸‖出口石油: 37.3萬噸
1967年原油產量: 1387.7萬噸‖進口石油: 2.0萬噸‖出口石油: 35.9萬噸
1968年原油產量: 1599.2萬噸‖進口石油: 13.1萬噸‖出口石油: 7.7萬噸
1969年原油產量: 2174.7萬噸‖進口石油: 24.5萬噸‖出口石油: 6.5萬噸
1970年原油產量: 3064.7萬噸‖進口石油: 48.9萬噸‖出口石油: 9.0萬噸
1971年原油產量: 3941.5萬噸‖進口石油: 47.8萬噸‖出口石油: 29.8萬噸
1972年原油產量: 4567.2萬噸‖進口石油: 65.2萬噸‖出口石油: 80.6萬噸
1973年原油產量: 5361.4萬噸‖進口石油: 13.8萬噸‖出口石油: 181.9萬噸
1974年原油產量: 6485.0萬噸‖進口石油: 11.3萬噸‖出口石油: 518.0萬噸
1975年原油產量: 7705.9萬噸‖進口石油: 20.3萬噸‖出口石油:1057.9萬噸
1976年原油產量: 8715.6萬噸‖進口石油: 20.1萬噸‖出口石油: 930.0萬噸
1977年原油產量: 9363.8萬噸‖進口石油: 30.1萬噸‖出口石油:1069.1萬噸
1978年原油產量:10404.9萬噸‖進口石油: 0.1萬噸‖出口石油:1133.3萬噸
1979年原油產量:10614.9萬噸‖進口石油; 0噸‖出口石油: 無數據
紅馬大叔對“表2”的簡單解析:
1,“表2”中的數據,全部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的“石油平衡表”;
2,1950~1958年期間,新中國在把石油年產量從1949年的12.1萬噸提高到373.4萬噸。這十年的增產率高達30.9倍,年均增長率為3.1倍。新中國在這十年共生產石油1193.9萬噸,是舊中國42年共生產石油278萬噸的4.3倍。新中國在這十年共進口石油1469.3萬噸,出口石油5.9萬噸,凈進口石油1463.4萬噸;石油進口進口依存度由1949年54.2%下降到1959年45.0%。新中國在1957~1959年共出口石油5.9萬噸,在歷史上首次成為能夠出口石油的國家。
3,“1959年9月26日16時25分”——“松基三井” 大量噴出的黑色原油,徹底否定美國地質學家認為“中國決不會生產大量石油”的謬論,迅速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歷史!
4.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從全國各地石油部門抽調3萬石油工人和干部,從解放軍成建制復員轉業數萬軍人,在滴水成冰的季節迅速匯集到黑龍江松嫩盆地一個小鎮附近,進行中國歷史從未有過的“石油大會戰”,這無疑是大躍進年代發憤圖強的創舉!
5,在大慶油田鉆出高產工業油流后,在1961年渤海灣盆地凹陷的“華8井”也開始噴油,接著又在1962年從“營2井”獲高產油流,發現和證實了勝利油田。
6,在發現和證實了勝利油田后,新中國的石油勘探主力在1964年從松遼盆地轉移到渤海灣盆地,相繼發現和建成了勝利、大港、遼河、華北、中原等石油生產基地。特別是1975年華北任丘油田的發現,打開了石油勘探的新領域。
7,在新中國經濟最困難的1960年,中國農村中數以萬計的復員轉業軍人和年輕農民離開農村奔赴松遼盆地和渤海灣盆地,在新中國接連開展的“石油大會戰”中,被石油部門和各大油田接納,成為新中國快速壯大的石油大軍的生力軍!
8,“1960~1969年”,是新中國建國的第二個“十年”。 新中國的石油年產量,就從1960年的521.3萬噸,迅速突破2000萬噸,1969年達到2174.7萬噸;在這十年,新中國的進口石油數量也從 303.1萬噸迅速下降到24.5萬噸;在這古潛山東營十年,新中國還出口原油129.5萬噸!——在那個歷史時期,長時期被視為“貧油國”的中國,竟然能夠在新中國建國20周年前向國外輸出原油135萬噸,不僅震驚世界,還告訴那些妄圖用石油卡新中國脖子的反華反共國家: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正在發憤圖強,迅速把新中國變成生產石油的大國!
9,“1970年~1979年”,是新中國建國的第三個“十年”。新中國的石油年產量由1970年的3064.7萬噸,迅速提高到1979年石油年產量10614.9萬噸;進口石油也從1970年的48.9萬噸,快速下降到1979年無進口!——新中國在這十年,實實在在地從石油凈進口國變成石油凈出口國!站起來的中國人僅用了30年,就實實在在地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做到了石油完全自給!并且在這十年中出口石油數量超過4000萬噸,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寫出了最華麗的樂章,留下了最輝煌的史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