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戰略研究
大慶油田 胡志越
(163155)
主體詞: 石油工業 經濟結構性調整
引 言
凱恩斯曾經表述:"….當個人動機不能制造力量境界時,我希望國家介入,對遺產稅、所得、再分配和貨幣管制厘清界限,并立下運行規則"。同時指出:"如果動物本性泯滅,而下意識的樂觀情緒又躊躇不前,使得人類只能靠數字的預期,企業就會枯萎…有所作為的是人類深沉的呼吸,世界籍此才能運轉"。
--以此獻給石油工業偉大的榮光
前 言
石油工業體系在引進西方先進工業體系與傳承中華文化大規模工業化以來所產生的先進經驗等兩個歷史文化形態之間不斷的摸索著,試圖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尋找文明的交匯點,以求得民族工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進而達到有關中華文化工業化的理性設計的結果;在這種相對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石油標準化體系經過艱辛的探索與實踐,在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政經體制與工藝層面、東方傳統人文理念與西方工具理性之間的多層次、多韻律的紛繁復雜的交匯中得到了有關石油工業標準化體系與RCM系統有效契合的思維模態,這種模態可以將大規模工業化以來建立起來的民族工業制度所產生的先進經驗與國際先進標準體系的現代性得到深層次的戰略組合,并將產生新的境界。
中國石油戰略失誤所面臨的基本問題
在與國際慣例接軌過程中,中國石油因內部矛盾與國際外來矛盾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沖擊原有制度體系與結構的強大力量,加速了中國石油的改革,同時對中國石油的自主發展帶來了沖擊,戰略失誤導致了石油工業制度體系現代化的異化。
1、石油工業"道德基礎"文化解構,制約中國石油的理性發展。
2、兩大石油公司垂直管理體系尚未發育完善,行政控制系統矛盾叢生;
3、既非傳統又非現代的生產經營方式導致石油制度體系異化;
4、企業民主制度嚴重虛化,干部任用制度混亂;
5、管理與技術兩大標準體系長期沖突,過程質量控制低度運行,事故頻發;
6、噸油成本、原油綜合評價體系與遲滯不能建立,高投入換取高產量;
7、科層體系特權化催生既得利益官僚體,導致"石油對抗"與基層不滿;
8、薪酬福利貴族化,員工生活艱辛。
當代中國的經濟懸案
1998年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實施戰略性改組,分別組建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個特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此前的格局一直是中油集團控制石油生產,而中國石化總公司則控制下游的原油提煉。
1998年年中,兩家公司開始互相轉讓資產。中國石油的母公司中油集團獲得注入中石化的部分煉油廠資產,中石化則得以注入部分油田資產。這個安排的目的是要成立兩家整合上下游業務的石油公司;使兩家公司在國內作有限度的競爭,說不定將來可能會沖出國外,成為兩家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石油公司。在進行這個龐大的資產重組過程中,長江便成為劃分兩家公司資產的分界線。中油集團/中國石油將控制長江以北的資產,而中石化則控制長江以南的資產。
1999.11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家工商局登記注冊。主要從事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銷售等業務,所屬成員企業50多家,總資產達4000多億元人民幣。2000年4月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次日,在中國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交易。2003年4月美國"股神"巴菲特斥資10億港元四度增持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石油"股份,成為中國石油的第三大股東。由此引發幾個延續至今的疑問:
1、到底為何拆分中國石油?
2、拆分中國石油的道德界限在哪里?
3、拆分中國石油要達到什么目的?
4、石油工業出現了經濟危機或是政治危機?轉制是為了轉嫁危機?
5、中國石油的股份制改造是否帶有經濟上的目的或者政治上的某種企圖?
如上問題還沒有進行歷史的梳理,便發生了延續至今的中國最優良國有資產的巨額流失與行業擴張性壟斷;中國石油迅速摒棄大規模工業化以來的先進歷史經驗,政經相妥協的歷史進程中石油工業文化體系迅速解構;導致了60年代以來國民經濟以石油、石化為中心的產業鏈條的崩潰。在非核心企業的歷史艱辛中,巨額石油利潤流向了國際壟斷資本集團。
中國石油作為中國最為優良的國有資產的拆分并海外上市,是當代中國最大的經濟懸案:完全依靠中國國家自己的力量所建立的完整石油工業體系,究竟是什么原因給拆分了?美國高盛財團駐北京辦事處的首席代表說:"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能夠參與改革整個石油工業。當時的選擇只有兩個。要么放任中國繼續維護一家擁有150萬名員的石油公司,目睹這家公司在10年后可能陷入極度的窘境,要么中國也可以把這個公司重組為一個漂亮的鞏俐,進而成為有競爭力的國際石油公司"。
這個龐大的石油公司的前途并不像這位幼稚的首席代表所表述的那樣令人擔憂,它擁有相對獨立的油氣勘探開發、石油化工、油田建設等系統、生產指揮系統、經營管理系統、科研開發系統、物流系統、供水系統、供電系統、供熱系統、通訊系統、精細化工、機械制造、醫療保障與多種經營開發系統、農工商系統、教育系統、房地產開發系統;長期為中國經濟提供巨大的經濟支持,被稱作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基礎,更以完備的工業管理體系而向中國民族工業提供了寶貴的先進經驗。
僅以大慶油田為例--中國工業化以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工業體系,年產5000萬噸以上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成果與"兩彈一星"等重大項目共同載入了中國科技發展史冊。到2000年底,累計生產原油16.24億噸,占全國同期總產量的40%以上;出口原油3.55億噸,創匯494.8億美元,上繳各種資金3242.08億元,承擔原油價差4190億元(數據來自大慶油田公司局域網)。大慶油田被世界石油界評價為優質高效油田;我們實在看不出所有制出了什么問題,也看不出中國石油需要國際石油壟斷資本參與的任何理由。
中國石油總資產約占中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的1/20,利潤約占整個國企利潤的1/4,在中國民族工業中舉足輕重,被譽為"國企航母"。這組數據顯示:中國石油在民族工業群體中是優質高效的產業鏈條。這樣優質的民族工業為何要進行股份制改造?是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機還是另有隱情?是上層建筑的混亂導致經濟基礎的混亂?還是這個良好的經濟基礎妨礙了中國社會巨大的私有化進程?巨大的疑問應當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才對。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原總經理、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馬富才列出的一組數據:根據美國《石油情報周刊》排名,中油集團在世界50家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居第11位,可總資產占埃克森公司66%的中油集團,其銷售收入僅為埃克森的32%,凈利潤為1.7%,職工人均利潤為0.21%。
首先,這組數據是微觀經濟層面的數據,不能說明中國石油海外上市是由于所有制形式或產權問題達到不可調和的局面而造成的必然結果。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長期依托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進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歷屆中國政府都將中國石油、石化產業當作國家與國民經濟的象征來經營。如此的優良產業鏈條是否需要所有制形式發生更替來解決其自身源自微觀經濟層面所存在的基本問題?有一點可以肯定:馬富才先生的數據對比是錯誤的,就中國國民經濟總體發展而言,其國民生產總值僅僅相當于美國的紐約州--那么,中國石油在世界50家大型石油公司中居第11位,直接說明中國石油的總體經濟狀況是優良的。
其次,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一家石油公司去和美國的跨國壟斷資本集團進行微觀經濟層面的比較進而說明中國石油宏觀經濟層面的不足是"偷換概念"與缺乏職業道德與良知的行為。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平均每天消耗掉石油近2000萬桶,約占世界總需求量的近1/4。石油在美國的總體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2001年高達39%,是美國經濟命脈,且一半以上依靠進口。2003年中國進口原油9100萬噸,比上一年的6900萬噸增加了31%。中國去年石油進口的增長量占世界石油進口增長量的40%,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大,但中國石油進口總量僅為美國的1/6,在世界石油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只有不到3%。用不到石油消耗占世界3%的國家石油公司與占世界石油總需求1/4的超級大國所打造的世界壟斷石油資本"怪獸"--在國際石油市場的進行所謂的"規模對比"、"效益對比"是職業流氓行為。
經濟規模、生產規模受市場規模與供求關系的制約,按照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規模來看,不會出現一個與埃克森公司相比肩的石油公司,所謂利潤的大小也要看市場的規模。沒有美國經濟那樣龐大的規模,難道要人為搞出一個中國石油的怪異規模而在世界市場上和美國巨型石油公司比富?轉制以后中國石油是否達到埃克森公司的經濟規模?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是一個典型"洋躍進"的經濟案例--發生在世紀之交的中國石油"洋躍進"。
客觀地說,國際油價上漲存在過度投機的因素,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經濟高增長國家石油消費增加,加重了石油供應的緊張,是國際油價上漲的一個因素,但不是重要因素。也就是說:中國石油進口量的增加是世界原油價格上漲的一個因素,但不是世界石油短缺的因素。不到世界石油貿易額的3%--如何可以造成世界石油的短缺?中石油不要用危言聳聽的言論來欺騙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
第三、微觀經濟層面存在的問題一定要在所有制層面上進行整合?它是否應當回到生產運行方式、經營管理、財會審計、物流控制、工藝層面、科技研發去解決才是中國石油最終應當選擇的正確道路?現在看來:戰略結構性調整之后的中國石油無視價格、成本、投資及其符合國際慣例的財會制度等基本問題,已經引起國際壟斷資本集團的極端不滿,歐盟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歷史不幸,難道沒有中國石油海外上市以后粗放經營、高成本、高投入有關?--這恰恰證明了所有制問題不是中國石油戰略結構性調整與海外上市的真正理由,馬富才列舉的微觀經濟層面的差距是中國石油與全球最大的石油壟斷資本集團進行不切實際的對比而顯示出的"人為差距",不能簡單顯示當年中油集團工業管理模態和運營機制的落后。
那么,中國石油的改制究竟是需要工業制度體系的自我完善?還是所有制的變更?現在看來,國有骨干企業由美國的高盛財團進行所謂的整頓,其政治動機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中國石油到底需要美國高盛財團來整頓什么?戰略上要達到什么目的?中國政府難道沒有能力整頓自己的國有骨干企業?上層建筑領域的混亂是否導致有中國社會經濟基礎美稱的石油工業的混亂?
所有問題沒有得到清算的情況下,中國石油的歷史性悲劇發生了;美國高盛財團親自參與了中國石油工人大批量裁員的方案,高盛指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資產,包括雇用的150萬個工人,不可能像PTTelkom或香港地鐵可以輕易上市。整個重組工作需要近一百萬個工時才可完成,時間可能長達兩年,期間需不斷提供正式與非正式的專業意見,其中包括審查每一項資產,重組整個會計及管理制度,以及對大量物業進行重新估值。油田儲量需要由有較高國際聲譽的機構來進行評估,工人數目也必須由150萬減至48萬"。此后,僅幾個月時間里,中國石油以賬面總資產4000億人民幣在國家工商局注冊。關鍵的問題是:這150萬人到底從事的是石油工業主業還是依托中國石油的相關產業?
重組過程中,某一家庭的其中一個成員可能劃為"核心"員工,獲中國石油聘用,但另一成員則被劃為"非核心"員工,留在重組后的中油集團。然后又有石油鉆井作業的問題,高盛指出英國石油公司(BPAMOCO)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E)均不負責石油鉆探業務,因此鉆井工作被劃為"非核心"的業務。
于是,中油股份便自動放棄了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鉆井隊伍,后經大慶鉆井工人將這一行為稱作"卸磨殺驢"政策,憤怒的人群在大慶石油管理局門前宰殺了一頭象征為大慶油田幾十年拉磨的驢子,以表達心中的憤怒。中國石油工業為什么要走美國石油的道路?中國石油的結構性調整為什么要由美國人主導未來的方向?
中國石油海外上市贏得國際壟斷資本集團及其代言人的一片喝彩,美國高盛財團一手運作的中國石油海外上市,該公司從歐洲調來重量級人物保羅·申培立(PaulSchapira)當時一語道破天機:"我曾為多個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推行私營化,ENI便是其中一個私營化項目,也有俄國石油公司私營化的經驗。聘任書發出前我已參與這個項目的工作。" 2003年度由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舉辦的并購重組國際高峰論壇在京開幕式上。高盛亞洲區董事總經理胡祖六發表演講:企業并購對中國下一輪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國有產業的戰略重組意義非常重要。在推進國有企業民營化、重組改革方面全球有兩個國家最成功。第一個就是英國撒切爾夫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進行國有產業非國有化非常成功。第二個成功的案例就是中國。二十五年來我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國有經濟的地位逐步減少,民營經濟的興起還包括很多三資企業、跨國企業在中國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即使如此我們不能說國有經濟的改革在中國已大功告成。國有企業、國有經濟還是一個瓶頸的環節,經驗表明,在推進國有產業的戰略重組,尤其實行產權改革股份制改造方面,能夠吸引民營的資本還有國際資本進行參股、投資并購是實現國有經濟重組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其中,中國石油就是成功的案例;高盛高級人員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做以上如是說。
按照新的企業架構,附屬公司全部取消,改為企業分支部門管理,3000 個的銀行賬戶全部取消,采用一個總公司開設的銀行賬戶,由北京統一管理。所有資本開支均由總公司統一做出決定。1999年夏季300個分支機構經理應邀前往北京得到允諾,可以獲得認股權證作為報酬以交出經營權。如此,中國民族工業最優良資產與最為活躍的產業鏈條便在私有化的政治承諾下,成為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犧牲品。2003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為官員舉辦企業管理層收購(MBO)與多層級股權激勵操作實務培訓班。所謂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就是由企業的管理者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通過大量舉債或者進行股權交易的方式擁有本企業股權的行為。例如:新的管理層激勵計劃獲得國務院的批準。按照這個計劃,國企經理首次獲得認股權證。國務院要批準有關計劃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公司法并沒有就如何配發認股權證做出規定。在中國石油的案例中,300多位高層領導將以期權方式得到75%的報酬(最新的公司法版本及其后來中國石油有關管理層的激勵計劃、股權交易計劃我們尚不清楚,2001年以來,中國石油發生了石油大會戰以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被稱作中國共產黨的近衛軍的石油工人頻繁抗議游行示威,重大責任事故頻發,或許該計劃因此已經終止?)。在國企改制過程中,這樣的"感人事例"是很多的:TCL的整體上市使李東生成為個人身價達11億的一個國有企業家,標志著國有企業改制正在造就所謂的"陽光富豪"。
在西方國家,管理層收購被嚴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事后,高盛財團董事總經理徐子望用"脫胎換骨"來形容中國石油工業的所謂"整頓"。至此,當代中國最優良產業的石油工業及其相關產業鏈條,被上層建筑領域的思維混亂砸爛了,走上了私有化之路。我們認為拆分石油石化行業導致如下的歷史后果:
1、完整終結了當代中國最為壯闊的工業化時代,民族工業巨額國有產權與人民產權在廣大工人毫不知情的操作中強行瓜分,主人翁淪落為受雇傭員工,特權貴族化的歷史選擇是中國石油戰略性重組的道德標準與情感的底線。
2、徹底砸爛了中國工業化最優良產業鏈條,核心企業將形成官僚與買辦相勾結的跨國壟斷集團,非核心企業將在政策性歧視下不斷萎縮,其潛在品質將成為社會新貴攫取更大私有財富的目標;
3、有效肢解了中國社會賴以托的經濟基礎,最終將導致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政體之改變;未來的不可琢磨將導致中華民族長久的歷史迷茫與國家力量的持續衰弱;
4、堅決摒棄了中國工業化先進文化體系,告別鞍鋼憲法、石油工業崗位責任制等工業新文化體系,代之以國際標準體系庫,以便徹底切斷中華文化之血脈來達到國際壟斷資本集團所謂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
5、強行推行石油工人買斷、下崗政策,一次性買斷了國有企業與工人的血肉聯系,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泛濫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政策性誤導導致的大批產業工人買斷、下崗,無辜的人群正在承受人生的羞辱并埋下巨大的社會隱患。
如下的研究可以說明事態的嚴重性。
中國石油海外上市及其賬面總資產幾何?
本文節選到此——尊重作者和朋友的建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