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林文藝討論會(24-3)
小黃:橄欖樹
似乎是很小很小的時候,朦朧的童年,就聽到這首歌,到底是我媽媽愛唱,還是電視里播放的,已經記憶不詳了。
那時,我們家還住在靠馬路邊的二樓,小小的約50平米的小屋。但那個家的印象是溫馨的。那是爸爸工作單位的職工宿舍。一個院壩里,有對著的兩排,大約八幢公寓,每幢有六層樓,每層是兩家住戶,每幢公寓下都有很大片綠地種有花草樹木。小時候就愛在樓下的院壩里玩,和小伙伴們玩追追貓、藏藏貓、三點水、寫大字、拍洋畫兒、彈彈子;也愛泥巴地里捉蟲子、玩泥巴、堆沙子、過家家宴,或者把樹葉啊草啊堆起來燒,澆點水,模仿煮飯。
小孩的創造力總是無窮的,每天都有新的玩法。至于這些游戲的發明者,對我來說永遠是個謎,它們就在大孩子小孩子的群體里互相傳啊傳。每過一段時間都有新的流行游戲。也總有領頭的孩子組織這些游戲。那時候,我們這幫孩子的頭,是住我家樓上的一個孩子,比我大兩個月。而我那時候反應比其他孩子遲鈍,自己想不出好玩的點子,永遠都是跟著別人玩的。也有大點的孩子和大人在院壩里打羽毛球。
童年就在這種無憂無慮中度過了。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是五顏六色的,直到上了小學,我的小小世界從“院壩”,轉移到了前半生大部分時間要與之打交道的組織——學校。基本上從7歲到22歲這16年,加上現在留學的三年,人生中19年時間都是圍繞著學校在轉。按照父母與老師的要求聽話、做一個乖孩子、完成布置的作業、準備考試考一個好成績——基本上就是個奴隸。我很少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只知道要盡量滿足大人的期望,否則就是挨罵挨打——痛啊!如果你滿足了他們的期望,就是表揚稱贊——甜啊!總而言之,這種教育方式跟訓練馬戲團的動物基本一樣。
扯到正題上。小時候我媽媽唱歌很好聽,爸爸也很愛唱歌。最有印象的就是《草帽歌》:“媽媽,肚油沒美人兒...”(其實是"mama, do you remember")。那時他們也是追求潮流的年輕人。爸爸存了一年的工資就為了買一個收錄機。家里好多磁帶。爸爸媽媽去上班了,我一個人在家時,就愛把磁帶翻出來聽,印象深刻的歌曲《黃土高坡》、《酒神曲》、《天上有個月亮》等,還有什么似乎叫《50首歌曲聯唱》之類的磁帶。爸爸媽媽常愛哼唱的《草帽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幾度風雨幾度春秋”、“蓋默蓋默該...”("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千萬次的問》)。這些歌曲都刻在了我童年的記憶里。除了買來的磁帶,爸爸也買空磁帶去他的同事那里錄。那時候的錄音機很大,是可以放兩個磁帶進去的,一個母帶放歌,另外一個空磁帶就錄。用我爸的話說叫“內錄”。這應該是最早的“盜版”吧。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根本就沒有什么“知識產權”的概念,歌曲的分享與傳播,對他們來說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也是很快樂的一件事。什么歌好聽,大家就都學著唱,很快就會傳遍大江南北。那時也不太關注歌的原唱、作者是誰,經常一首歌有很多不同的翻唱版本。
其中《橄欖樹》這首歌是我印象特別深刻,也特別喜愛的一首歌。
我根本不記得是從哪里聽到的了,家里應該沒有這首歌的磁帶。也許是我母親曾經哼唱過。就像它的歌詞寫的那樣:“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這首歌總是給我一種遼遠的感覺,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歌唱者離開了自己的故鄉,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如今只能在天涯漂泊。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臺灣女作家三毛,她本人的確是一生都在流浪,在撒哈拉沙漠生活過,即使后來回到了臺灣,失去了丈夫的她內心一定也是流浪的。“為什么流浪……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是理想的象征,對于原作者三毛來說,就是她失去的丈夫荷西的故鄉——西班牙的一種代表性植物。對聽者來說,則勾起了自己心中埋藏的很深沉的一個夢、一個理想。我說不出它具體是什么,只知道它很深沉很遙遠,等待著我去追尋。
后來遠離家鄉去很遠的外省讀大學,畢業后又去了北京工作,一年就回一次家。每次回來,看到家鄉的變化都是巨大的,總是在修新的路,新的高樓大廈占據了曾經的藍天、綠樹,擁堵的汽車占據了馬路。這個記憶中安靜祥和的小城變得越來越喧囂。不變的只有那潺潺流過的母親河--府南河,見證著這里的變遷。也許滄海桑田過后,人類都不存在了,這個母親河依然會這樣靜靜的流淌著。
每當聽到這首歌,總是讓我悵然若失。夢中的五顏六色的故鄉已經不在了,如今能感到的只有灰色。地方雖然還是那個地方,但面貌早已全非。社會變了,自己也變了。可我知道,那最珍貴的“橄欖樹”還依然深埋在心中,它還時時出現在我的夢中。橄欖樹還有沒死去。我相信將來總會有那么一天,它會在我深愛的這片故土上重新生根發芽,煥發新生。
(2014.6.18 夜 美國圣地亞哥)
(群號:22517496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