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天,有一位名叫何載[1]的同志來到石鋼。他風度優雅,待人和氣,自稱北京市委工作人員,來廠里了解情況。
何載常下現場,了解生產情況,同工人、干部、技術人員交談。我當時給主管生產技術工作的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當秘書,為何載提供過一些生產方面的數字和資料,還曾陪他到煉焦車間、回收車間參觀生產流程。在回收車間,工人們對何載說:我們在舊社會受剝削受壓迫,遭受了許多苦難,是共產黨毛主席把我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現在大伙有個心愿,想買張毛主席像掛在車間正面的墻上,這樣可以天天見到領袖毛主席,可是跑了幾趟新華書店都沒有。何載聽了很受感動,他理解工人們的心情,對他們說:我回城里幫你們找一找。過了幾天,何載果然帶回來一張毛主席像親自送到現場,工人們見了特別高興,熱情地同他握手道謝。這張像就是后來廣為發行的標準的毛主席像,通稱偉人像,當時市面上還沒有,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種偉人像。
工人們反映高希哲工程師沒有架子,經常到現場了解生產技術方面的情況和問題,聽取工人意見,根據生產需要查找資料,和工人一起研究,幫助解決了不少技術問題。他們說:這樣的知識分子能和工人打成一片,我們歡迎。何載對這個情況很重視,專門找高工程師談過話。
何載有時在招待所整理材料,有幾次他找我去幫忙。他一邊口授讓我一邊記錄,要求我在記錄過程中發現有什么地方不夠確切就隨時提出來;撰寫材料過程中偶爾遇到某個數字手頭沒有掌握,就讓我事后幫助去查找并告訴他。
他寫的材料每篇都不長,大約千字左右,一篇一個主題,涉及生產、管理、工人狀況、思想政治工作、黨的建設等諸多方面。有一篇材料講團結、教育、改造和使用知識分子,回收車間高希哲工程師的表現就作為典型實例寫進材料之中。
在作記錄的過程中,我發現何載寫的材料采取了通信的形式,即用寫信的方式匯報情況,不過他讓我把信的抬頭第一行留出來。當時我心里有點納悶,不知道信件送給誰,為什么采取這種形式,但也不便多問。
后來廠里有兩位領導同志交談時說到何載在中南海中央辦公廳工作,奉命來廠調查,他寫的調查材料要呈送給毛主席。這時我才明白,原來他擔負的任務非比尋常,他所以自稱市委工作人員,是為了便于在廠里調查研究。
后來,我從一些回憶文章中得知,毛主席曾多次派身邊工作人員到基層單位去作調查,寫出書面材料呈報給他,有時警衛人員回家探親,也要求他們寫回鄉見聞,這是他了解第一線的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一個重要方法。我想這個方法早在解放初期何載到石鋼作調查時就已經在實行了。“知屋漏者在宇下”,調查了解基層實際情況對于領導機關決策的重要性,毛主席在有關調查研究的著作中其實早已充分地闡明了,他自己也是一直在身體力行的。
何載在石鋼住了一個多月,離廠前他把撰寫的十幾篇調查報告打印出來,寫了一個前言,匯編成冊,并且留了兩本給石鋼黨委。我看到過這個匯編,可惜現在首鋼的檔案中找不到了。
[1]注:何載,男,陜西寶雞人,1919年出生,1936年參加革命。建國后調進中南海,先后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和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任秘書、主任等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任中央組織部干審局長、秘書長,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法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著有《延安的光輝》、《毛澤東對我的教育》、《第二次革命》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