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越南資料看德浪河谷之戰
在較長的時間里,國內對于越南戰爭的研究資料和數據多數是來自于美國方面,使得我們對于越南戰爭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再者,由于受美國越戰影片以及中越關系波動的影響,國內一些學者和民眾對越南戰爭更是形成了一些片面乃至錯誤的看法。
畢竟,戰爭是雙方的較量,只看單方面資料是無法了解真相的。因此,了解越南方面的資料對于解讀越南戰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好在有互聯網技術的幫助,筆者終于找到了一些越南方面的資料,發現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細節。這里,筆者打算結合對越南資料的翻譯來談一談越南方面對于德浪河谷之戰的認識,以便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場有名的戰役以及那場影響世界的戰爭。
波來梅戰役
在越南方面看來,德浪河谷之戰其實是波來梅戰役的一部分,因此要談德浪河谷之戰,就必須先談談波來梅戰役。
波來梅戰役發生在1965年的中央高地,這里處于越共B3戰場的范圍內(在南越方面看來,這里是其第2戰術區)。此地的戰略位置比較重要,美國和南越方面如果占領這里,那就能夠比較有效地阻止北越方面的部隊通過這里向南越的沿海平原地區滲透和進攻。反之,如果越共方面占據這里,那么就可以更為方便地向南越實施滲透和游擊行動。自1964年起,越軍第2團和第409特工營與南越部隊的5個營在中央高地屢次交手,并取得了很多勝利。為此,美國方面決定派出自己的部隊進駐此地,以穩定這里的局勢。
1965年6月,約翰遜總統采納了威斯特摩蘭將軍提出的著名的“搜索并殲滅”戰略。得到“尚方寶劍”的威斯特摩蘭將軍決定調動美軍主力部隊摧毀越共的主力,而中央高地就成了他選擇的戰場。于是,美軍精銳的第1騎兵師在這年的9月被逐步調至安溪基地,還特意設立了24個特別區,準備在中央高地與越軍一決雌雄。
越南人民軍也注意到了美軍的這一舉動,他們隨即改變原先的部署,打算在此同美軍進行一場大的較量,消滅美軍有生力量,給美國人一個教訓。為了發起此次戰役,越軍調來了三個步兵團(分別為33團,66團和320團,都是有過戰功的精銳部隊),一個特工營,一個炮兵營,一個防空機槍營,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地方部隊配合作戰。在指揮層中的配置上,越南方面任命朱輝珉為此次戰役的總指揮,阮友安為朱的副手,鄧武協為前線指揮部政治局主任(其實指揮部里還有好幾個人,不過筆者翻譯能力有限,也就不多說了)。
根據越軍的計劃,他們首先將派遣33團(欠第2營)圍攻波來梅據點,吸引美國人來增援,而320團則負責在半道上打擊敵援軍。此外,66團和33團2營作為預備隊以應對美軍的反擊,地方部隊則負責牽制敵人,以配合主力作戰。
這里,我們要講一講波來梅的這個據點。波來梅位于嘉萊省西南,距省會波來古30公里,距安溪11公里,其西部為西原解放區,是南北運輸走廊,越軍的后方基地。南越軍隊在波來梅建立有一個前哨據點,以破壞越軍的南北運輸。因此,越軍打算以此作為引美軍上鉤的誘餌。
10月19日,戰役開始了,33團按計劃圍攻據點,而美軍和南越軍果然沿著21號公路趕來增援。23日12時30分,南越增援部隊2個別動營、1個步兵營、1個裝甲騎兵中隊,在美第1騎兵旅的掩護下,沿21號公路向波萊梅開進。 17時到達558高地時,遭到越軍伏擊。在美騎兵旅支援下,南越增援部隊突破了伏擊圈,繼續向南前進。由于伏擊計劃沒有實現,24日拂曉,越軍以1個營繼續佯攻波來梅,其余部隊沿德浪河谷向柬埔寨邊界的朱邦山轉移。從27日起,美第1騎兵旅以3個營的兵力,并得到1個炮兵營和騎兵中隊的加強,以寬大正面向西作扇形搜索,企圖消滅轉移中的越人民武裝。一位越軍指揮官(不知道是誰)稱,越軍已經打擊了消滅了偽軍的主力,并迫使美軍前來,圍困波來梅的目的已經達到。接下來,越軍將調動320團和33團擊退敵人的兇猛反撲。
戰局的確如越軍所預計的那樣發展,美軍開始在這一地區不斷搜索,準備把越軍抓出來一舉消滅。11月1日,美1個空中騎兵連在波萊梅以西8公里處對越軍掩護醫院的1個營進行了突擊,雙方互有傷亡。11月3日,師屬空中騎兵中隊又在朱邦山以北的越柬邊境襲擊了越人民武裝的一支運輸縱隊。戰斗開始后越軍1個團趕來支援,戰斗持續到深夜,在武裝直升機火力攻擊下,越軍被迫撤離。至11月9日,騎兵第1旅經過兩周連續戰斗后,撤回安溪休整,由第3旅接替在波萊梅的作戰任務,而德浪河谷之戰中擔當主力的兩個營正是隸屬于這個旅。
11月13日,越軍指揮部準備迎擊美軍新的進攻。在此前的11日,越軍的952營又襲擊了敵軍,給敵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朱輝珉認為,美軍此時很可能急于反撲,以扳回局面。此時的越軍指揮部就在朱邦山南麓,而周圍有越軍66團和33團1營的部隊,他們此時受阮友安和鄧武協的直接指揮。此時,協同作戰的H15營于13日轉而去執行其他任務,因而未如西方所認為的那樣參加了德浪河谷之戰。
戰事進展到此時,越軍基本上還是掌握著戰局的發展,他們如計劃的那樣圍點打援,雖然第一次伏擊的成果不太如意,但痛擊南越軍的目的達到了,美軍主力也的確被他們調動了,不過其之前確定的沉重打擊美軍主力的目的并沒有實現。而美軍方面呢,戰役進展到這一步,他們渴望殲滅的越軍主力總算冒頭了,可雖然美軍乘著直升機大肆出擊,期間交戰的次數也不少,但同樣也沒有達成搜索并殲滅越軍主力的目的。可以說,這時的交戰雙方都憋著一股勁,打算找個機會給對方一記重擊。
真可謂是“天遂人愿”,就在14日,雙方等待的機會終于來了。
德浪河谷初戰
11月14日上午10:48分,美軍騎兵第7團第1營在摩爾中校的率領下乘著直升機出發了,他們的任務就是如威斯特摩蘭將軍設想的那樣:搜索并殲滅越軍!在波來梅戰役打了半個多月后,德浪河谷之戰的帷幕這才緩緩拉開。
第1營這次機降過來的大約有450名士兵(其編制人數總共為765人),即便算上后來參戰的第2營,美軍地面部隊恐怕也沒有超過1000人。越軍方面倒是有近2000人參戰,也就是66團和33團1營所部。從表面看,好像越軍占據了人數優勢,但如果把美軍所擁有的巨大火力優勢算進來的話,這點人數優勢也就不算什么了。更糟糕的是,越軍的部隊并不是一開始就全部投入進來的,第8營和33團第1營就沒有參加14-16日的戰斗,而第7營和第9營也沒有參加17日-18日的戰斗。這樣一來,越軍的人數優勢還將打上折扣。
言歸正傳,當美軍1營的第一批部隊在X光區降落時,越軍有些措手不及,他們可沒想到美軍突然闖過來。此時的美軍著落點距66團第9營所部的位置也就200多米遠,而當時第9營的營長在團部接受去邦美蜀作戰的任務,代理營長指揮的營指導員(原文是指營里的政工干部,按照中國方面的軍制來看,營一級的政工干部就是指導員)又在12連而非營部??梢韵胂螅?營面臨的局面有多混亂,此時一個負責訓練的副營長肩負起了指揮全營的責任。11時,營指揮官跑到了11連,而11連則聯系到了12連的部分人馬,他們用1門82毫米的迫擊炮打擊美軍。而越軍的混亂給了美軍站穩腳跟的機會,一批批美軍就在這段時間里乘著直升機陸續到達著陸區。
在中午12:20,Herren命令他的第1排在中尉Al Devney帶領下和第2排在中尉Henry Herrick帶領下互相并肩推進,并且第3排(在中尉Dennis Deal帶領下)跟隨推進并作為后備儲備力量。此時Bravo連(后面簡稱B連)的3排已經在五分鐘前同越軍交手了。
盡管十分震驚,但第9營并沒有慌亂,各部自覺地組織作戰,這讓美軍B連1排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此時的美軍B連2排更倒霉,他們緊緊地追擊著一個班的越軍,而且是越走越遠,最后陷入了越軍的包圍之中。這可把美軍急壞了,此后的一段時間里,美軍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解救第2排,但除了付出慘重傷亡之外,他們一無所獲。
與此同時,美軍第1營的主力大部到位,并明白了自己的處境。美軍指揮官摩爾立即指揮部隊構筑簡易防線,形成了360度的環行防御。摩爾的這個判斷還算是及時和準確的,這一舉動救了他的部隊。不過到此時為止,原本想尋殲越軍的美軍逐漸成了越軍的目標。遺憾的是,筆者沒有能夠找到66團另外兩個營的動作,但相信他們也絕不會閑著。從美軍方面的記載來看,他們遭到的打擊很猛烈,恐怕不是一個第9營能夠辦到的。當然,到目前為止,越軍66團8營還沒有趕來參戰。
戰至17時,美軍的炮火已經給越軍造成了相當的壓力,11、12、15連(根據后面的描述,15連應該是第7營的部隊)不得不向西北方向退卻,而13連則與第7營主力會合在了一起。這樣,第9營同美軍的戰斗暫時告一段落了,越軍認為第9營在這段時間的戰斗中擊殺了150名美軍士兵,還打下了一架敵軍戰斗機。此時天色已經變暗,為了防止越軍夜襲,美軍讓空軍的飛機不斷投放照明彈,并讓炮兵用火力實施封阻射擊。
這天夜里倒沒有什么大的戰斗進行,越軍只是對被圍的美軍B連2排發動了幾次攻擊,但未能得手(從后面的情況來看,這估計也是越軍故意為之)。到了15日凌晨5時30分,越軍第7營出擊了,他們的部隊里還有裝備了1-2門82毫米迫擊炮的第15連。在經過前一天的戰斗后,越軍對美軍火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于是決定采取近戰,以避開敵人的強大火力。他們悄悄地摸了過去,在距離敵人150米的時候突然用迫擊炮開火,連射14發炮彈。同時第1連和第2連迅速殺上去,很快地沖入美軍陣地,這么做無疑是為了迫使美軍接受近戰,遏制其火力優勢。越軍的這次打擊相當有力,美軍防線幾乎被撕破。
眼看美軍防線就要崩潰,美軍空中管制官查理·黑斯廷斯中尉急忙向總部呼叫:“斷箭!!!”這是美軍在越南戰場上首次使用此暗語。“斷箭”的意思即表明美國部隊在跟敵人作戰,有被擊潰的危險。很快,在南越的美軍所有作戰飛機無論軍種都像此地蜂擁趕來。美軍飛機之間各相隔300米距離,從2000米高度到10000米高度成臺階狀依次等候地面管制員指引目標進行投彈。美軍冒著炸死自己人的危險不斷投彈,由于方位的錯誤,兩架F-100“超佩刀”戰斗機將燃燒彈扔到了自己人的頭上,幸虧摩爾及時發現:“我放開喉嚨對空軍的前進空中管制官查理·黑斯廷斯叫道:‘把那個狗娘養的叫走!把他叫走!’”。如果第二架飛機也扔下燃燒彈的話美軍整個營指揮部包括摩爾本人在內將會全部陣亡。第一架飛機扔下的燃燒彈摧毀了摩爾一個班的工兵并且點燃了一些彈藥,所幸撲救及時彈藥沒有發生爆炸。雖然非常險惡,但美國空中力量的瘋狂做法還是遏制了越軍的攻勢。
在美國空軍的努力下,危局總算渡過了。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越軍第7營于10時左右撤出了戰斗。雖然越軍的攻擊在就要接近成功的那一刻失敗,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打得非常出色。對美軍來說,此時其友軍第2營已經趕到了戰場,他們也渡過了危機,并開始營救被圍的B連2排。幸運的是,這次營救總算是把第2排幸存的人員(幸存人數說法不一,有的說只陣亡了9個,有的說幸存的才只有7個,筆者傾向于后者)給救了回去,甚至還有空將尸體運走。讓人有些不理解的就是,對于這么一個排,越軍為什么沒有將其一舉殲滅呢?從德浪河谷的作戰情況來看,越軍雖然實力有限,但還不至于連這個排都無法徹底消滅。個人認為,越軍這又是在圍點打援,為的就是要打擊前來援救的美軍援軍,這樣就能夠迫使美軍在比較有利于越軍的條件下前來挨打。事實上,美軍為了援救這個第2排花費了相當大的力量,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他們忙了半天而救到的人卻還不到第2排總人數的零頭。援救第2排的行動真可謂是費力不討好!
越軍第7營當然不會就此罷休,但敵人的火力著實讓越軍犯難,因此他們選擇在15日-16日的夜間展開進攻,不過有著兩門82毫米迫擊炮的第3連并沒有加入戰斗。美軍為了對付越軍的夜襲則不斷以重火力回擊,他們此刻最擔心的恐怕就是越軍利用夜幕同自己的部隊再次攪在一起。這一夜,美軍擊退了越軍的進攻(或者說是滲透襲擾)且只有6人受傷,但越軍方面的損失恐怕也不多。
這一夜過后,X光區的戰斗也就告一段落了。在X光區的戰斗中,美軍聲稱擊殺了634名越軍(開始時說是834,后來摩爾迅速地將其更改了)。不過,越軍方面統計的數字則要小得多,66團團史稱此戰其只有55死亡,另有100人受傷,其中30%來自于第7營。如果越軍公布的傷亡數字屬實,那么可以認為越軍并沒有打算一舉拿下摩爾的部隊,開始時第9營是自保式的交戰,而后的第7營也不過是襲擾敵軍而已,也難怪被圍的美軍第2排沒有被殲滅。66團第9營損失之所以最多,估計是因為在突然遭遇敵人后產生的混亂,因而打得比較糟糕。在德浪河谷不到三天的戰斗中,美軍陣亡了79人,傷了121人。不要小看這個數字,越軍之前打了半個月也沒有能夠讓美軍陣亡這么多人。在戰斗中,越軍可謂是收發自如,盡管一開始有些措手不及,但也能迅速應對。而一旦發現戰事不利,越軍便立即收住攻勢,迅速地撤出戰斗,這就盡可能地減少了傷亡。而美軍方面的反應也還算到位,尤其是摩爾的指揮和空中力量的有力配合,若非如此,第1營的結局只怕會更慘。
但是,德浪河谷的較量并沒有就此結束,一個更好的殲敵機會很快又會送到越軍的面前。這一次,美越兩軍將經歷一場短促而慘烈的血戰,德浪河谷之戰的高潮這才到來了。
第二回合的血戰
在11月16日,美軍第1營得到增援,他們是從殘留的第7騎兵團第2營和第5騎兵團第1營挑選出來的兵力。那天下午,第7騎兵團第1營從戰斗中撤出。由第7騎兵團第2營和第5騎兵團第1營接替防御位置。次日,11月17日,這兩個營開始撤出防線并且開始了戰術行軍到達了一個新的著陸區域。這次行動的一部分計劃是第一次使用B-52轟炸機在空中直接支援地面作戰。美軍地面部隊必須在下午1點進入安全區,之后便開始B-52轟炸機轟炸。第2營已經有2天未眠,而且在這種地形上行軍比被預期的困難的多。如果按照現在的形式他們無法預期抵達安全區域。從X光區到新的著陸區阿爾巴尼之間的行軍中,這些暴露的單位很容易受到剩余的北越軍伏擊并有可能被全部殲滅。
事實上,越軍也看準了這個機會,而他們手中還有一支預備隊即66團的第8營。據阮友安稱,他們留著這支部隊就是做預備隊用的,因而在德浪河谷前三天的戰斗中都沒有動用它。從對第8營的使用上,我們也能看出越軍最初對于美軍第1營并沒有想要將其一舉殲滅的意思,否則不會在前線兵力緊張的情況下還硬壓著第8營不動。不過,此時的越軍認為真正的機會來了,打算對行進中的敵軍予以重擊,所以就把一直沒有動用的第8營拿了出來,讓他們在半道上設伏。可以說,越軍指揮官們的戰術眼光相當毒辣,他們盯準了美軍的“軟肋”。不過,需要探討的是,為什么越軍沒有讓第7營和第9營前來增援,畢竟三天的戰斗并沒有讓他們傷亡多少。筆者認為,越軍之所以沒有讓另外兩個營趕來參戰,可能是出于兩點考慮。第一,經過幾天的激戰,盡管部隊人員損失有限,但彈藥裝備的消耗卻不小,越軍這幾個團都是從北面過來的,作戰物資的儲備本就不足,何況之前已經打了大半個月了。因此,兩個營的越軍需要補充一下彈藥,起碼在短時間內是不能參加激戰了。第二,越軍打算用這兩個營來迷惑美軍,畢竟美軍有著空中偵察力量,而第7營和第9營又是剛剛同美軍交手過的,美軍應該會防著他們尾追。不過,也正因為如此,美軍恐怕沒有料到越軍還有一支預備隊已經在路上等著他們上鉤。
17日下午16點,等候已久的第8營接到了團部的命令,而后迅速出動。33團1營原本打算來支援此次作戰,但他們卻迷路了,一時無法趕到,因此第8營在戰斗開始時將獨自同美軍打上一陣。第8營此時有三個步兵連以及一個戰場支援連,同時他們還有6挺12.7毫米的高射機槍,彈藥充足。各連隊在預定位置就位,而且組織兩隊人進行突擊,第一隊人馬由第6連(缺第3排)組成,第二隊人馬由第7連和第6連3排組成。第6連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悄悄地接近了美軍,在與敵人只有40-50米的時候,連長下令開火。第8營的機槍打得也很猛烈,同時采用了巧妙的戰術和部署,使得遭到機槍打擊的美軍立即陷入混亂,而且還無法確定越軍機槍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美軍損失慘重。
更糟糕的是,33團1營也在這個時候趕到了戰場,接著就從敵人的背后發動了攻擊。如此一來,美軍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因而不得不狼狽地實施撤退。這一天的戰斗進行得非?;靵y,由于美越兩軍攪在了一起,幾乎難解難分,使得美軍的重火力很難保證精確。但美軍方面還是使用了重火力,其中還包括讓A-1攻擊機這類空中火力。結果,戰斗中有很多美軍死在自己人的手里。由于美軍采用這種殘酷的打法,而且其援軍也陸續趕到,遇襲的第2營逐漸擺脫出來,最終穩住了陣腳。而后,美軍一邊防守,一邊又讓直升機冒著炮火來增援。越軍方面打得也很賣力,但他們一旦見到形勢逆轉就立即調整部署,不再撕咬下去了。
戰至18日上午8時,雙方總算結束了混戰。這一仗下來,美軍陣亡了155人,又有121人受傷。盡管沒有戰場控制權,可美軍還是聲稱自己擊殺了403名越軍,而且說這是根據統計到的敵軍尸體數量而得來的,搞得好像自己是勝利者一樣。當然,越軍方面也有不同的說法,鄧武協將軍回憶稱,他在檢查戰場的時候發現雙方士兵的尸體糾纏在一起,一些戰士犧牲時手里還緊握著手榴彈,有三名越軍戰士的周圍躺下了幾十具美軍尸體!
越軍的傷亡這里且不說,但他們顯然取得了很大的戰果,說是勝利者也不為過。仗打到這一步,越軍之前的努力總算是沒有白費。僅僅17日一戰,越軍竟然取得了比在X光區三天的激戰中所獲得的戰果還要多的收獲。從整個作戰過程來看,越軍對戰機的選擇和把握是非常出色的,各部隊打得也很漂亮,打得迅猛,撤得干脆。戰后,參戰部隊中有很多人得到了嘉獎,作為此戰主力的66團尤其如此。
這里要補充的是,南越軍的部隊在美越兩軍血戰德浪河谷的時候也出動兩個空中機動旅的力量和美軍第3空中騎兵旅的炮兵一起去支援正在阿爾巴尼著陸場作戰的美軍部隊。越軍方面對此也做出了反應,他們立即調動320團迎戰,成功挫敗了敵人的行動。而在18日的16時30分,越軍33團又接到戰役指揮部的命令,而后就派出團屬炮兵和第2師的兩個營突襲美軍在獵鷹(也有稱其為哥倫布)區的美軍。據說此次突襲讓美軍陣亡3人,傷13人,并摧毀了南越軍隊的3門105毫米重炮和1門81毫米迫擊炮,還繳獲了750發炮彈和30發迫擊炮炮彈。對這個戰果,個人表示懷疑。
戰役結局分析
德浪河谷之戰是美越兩軍主力進行的一次重要較量,美軍在作戰中使用了很多直升機,第一次在比較大的實戰中試驗了機降作戰,且有不錯的表現。而越南部隊也對直升機的威脅越來越重視,隨后從中國和蘇聯大量輸入各種打擊直升機的武器,并進一步調整了戰術。同時,越軍在此戰中多次使用的貼身近戰戰術也被證明是相當有效果的,確實能夠有效地限制美軍優勢火力的發揮,美軍甚至不得不冒著自傷的危險強行投彈才能勉強應付??梢哉f,經過此次作戰,美越兩軍在戰術上都有相當的收獲。
關于此戰的勝負,國內的很多文獻認為美軍雖然吃了虧,但利用其強大的物質力量扭轉了局勢,并給越軍造成了成倍于己的傷亡。因此,德浪河谷一戰常常被認為是以平局告終,也有人認為美軍才是最后的贏家。
根據美方資料統計,在德浪河谷近4天的戰斗中,美軍陣亡了234人,傷了245人。越軍方面,根據鄧武協將軍的記載,越軍陣亡了208人,傷了146人。不過,根據66團的記錄,他們死了157人,傷了239人。筆者傾向于鄧武協將軍的記載,因為他是總攬戰局的指揮官之一,而66團其實只是參戰部隊之一,估計66團的損失數據是指整個波來梅戰役的損失數目,而不是德浪河谷那四天的損失數目(如果是這樣,那么17日的戰斗中,越軍就陣亡了153人,傷46人,從這個死傷比例可以看出當日的戰斗是多么慘烈)。而無論是哪個數字,都與以前廣為流傳的美軍方面的單方面戰果統計相距甚遠。其實,如果越軍在4天內真的如美國人所說的那樣陣亡1037人,那么再算上受傷的,66團可就徹底“殘廢”了。而事實上,66團還參加了接下來的幾場戰斗(波來梅戰役其實是11月28日才結束的)。
因此,從損失數目上來看,德浪河谷之戰確實是越軍打得比較好的一場。無論是從永久性損失數量上,還是在總傷亡數目上,越軍都要少于敵人。雖然總體來說,雙方的傷亡其實相差不多,但美軍為此投入了非常強大的火力,這筆消耗是遠遠大于越軍的。據說以色列國防部長訪問越南時曾在波來梅戰場發表演講說:“駐越南的美軍掌握著很多其他國家的指揮官們只有在夢中才能夠得到的強大力量,但在超過90%的戰斗中,主動權卻掌握在他們的敵人手里。”
當然,一場戰役的勝負并不僅僅取決于雙方的傷亡數目對比,否則美國就該是越南戰爭的勝利者了。但即便是從戰役目的的達成上來看,越軍也不見得是失敗的。越軍原本打算給予美軍重創,以便在中央高地繼續占據優勢。從整個戰役的經過和最終的結果來看,越軍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美軍以重擊,但并未就此取得在中央高地的優勢地位,也沒有能夠在德浪河谷的兩場作戰中實現對美軍機降部隊的圍殲。不過,這倒不是苛責越軍的理由,因為他們與美軍的實力確實太過懸殊了,能夠取得這樣的戰果已經是非常漂亮的了。對于越軍而言,只要能夠給予美軍打擊,并保存自己,就能夠同美軍長期相持下去,而當時的美軍以及美國是無法承受得起這種長期消耗的。
反觀美軍方面,威斯特摩蘭將軍一開始就有在中央高地對越南游擊隊實施“搜索并殲滅”的戰略,企圖重創乃至全殲越軍,以求在短期內挫敗北越的滲透。但事實卻是,美軍付出了相當的傷亡,卻并沒有殲滅多少越軍,而且也未能實現對中央高地的徹底封鎖。要是次次都這么打下去,那么美軍就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游擊戰的“泥潭”,最終必然輸掉這場戰爭。
這就如美國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博士所總結的那樣:“對于正規軍而言,不勝即敗;對于游擊隊而言,不敗即勝。”因此,所謂的德浪河谷平局其實本就意味著美國人輸了。當然,此時的威斯特摩蘭將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67年的達多戰役前后,他甚至還抱有美軍能夠速勝的妄想。在這種情況下,駐越美軍的數量開始大量增加。對戰爭的雙方來說,更為血腥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結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越戰
研究戰史最忌諱的其實就是偏信單方面的資料,筆者在這里列出越南方面的資料并非只是針對某些片面的觀點,更是要提倡從更為公正客觀的態度去進行戰史研究。
當國內某些媒體和專家依然在講壇上重復著類似“美軍輕松干掉十倍越軍,而后被國內輿論打敗”的觀點時,這些來自越南方面的資料多少能夠公正客觀地讓人們了解那場影響了世界格局的戰爭。
PS:以上資料主要來自于維基百科網站里的越南文資料,有興趣的同仁可以花時間自己去翻譯試試。
維基百科里有很多方面的資料,越南戰爭中的多場戰役的越方資料都能在那里找到,當然也不是所有戰役的越方資料都能夠找到,但這些也能夠幫我們很大的忙了。以下是其部分資料的網址:
德浪河谷戰役:
http://vi.wikipedia.org/wiki/Tr%E1%BA%ADn_Ia_%C4%90r%C4%83ng
順化戰役:http://vi.wikipedia.org/wiki/Tr%E1%BA%ADn_M%E1%BA%ADu_Th%C3%A2n_t%E1%BA%A1i_Hu%E1%BA%BF
溪山戰役:http://vi.wikipedia.org/wiki/Chi%E1%BA%BFn_d%E1%BB%8Bch_%C4%90%C6%B0%E1%BB%9Dng_9_-_Khe_Sanh
1968年新春攻勢: http://vi.wikipedia.org/wiki/S%E1%BB%B1_ki%E1%BB%87n_T%E1%BA%BFt_M%E1%BA%ADu_Th%C3%A2n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