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解決我國的穿衣問題經過了艱苦的歷程。
穿衣難
“衣食住行”,穿衣排在了第一位。從1954年開始,我國實行了布票制度,根據各地氣候情況,每人每年發布票16—20尺,(僅能維持基本的穿衣問題)穿衣問題之所以緊張,是因為我國的棉花產量一直維持在4000萬擔左右(據說一擔是50公斤),紡織原料緊張,棉布自然要少,增加棉花產量,又要和糧食爭地,而吃飯又是更大的問題。當時,解決幾億人的穿衣問題,談何容易。
毛主席的感慨
1971年,毛主席到南方視察,一天,派身邊工作人員上街,這是他常用的一種社會調查的方式。這位工作人員在一家服裝店排長隊,買了一條“的確良”的褲子,回來匯報說,為買一條“的確良”褲子,千辛萬苦排了半天隊,對此,毛主席頗為感慨:買件的確良褲子,不要千辛萬苦,“百辛百苦”行不行?
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
1971年,聯大恢復了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訪華,毛主席對他說:“你們要搞人員往來這些事,搞點小生意,我們就死不肯,說是不解決大問題,小問題就不干,包括我在內,后來發現還是你們對?!边@是典型的毛式幽默,談笑間,以調侃的方式,就找到了鑰匙,中美之間正?;?,其他問題迎刃而解了——當然包括人民“衣被甚少”的問題。中國隨即和所有西方主要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就為開放國門,引進設備奠定了基礎。因為在此之前,西方先進國家只能通過民間和我們做生意,他們有顧慮。
抓住了機會
具備了可能性只是外部條件,要變為現實,還需要內部條件,解決穿衣問題的出路在于“化纖”,當時西方國家化纖比重都在40%以上,我國當時只有5.5%,內部條件就是當時的石油工業大發展,大慶、大港,勝利相繼開發,到1972年時,石油產量從1959年的313萬噸提高到4500萬噸,不但自給,還能出口創匯。這樣,解決“千辛萬苦”買的確良的問題已經成為可能性。
引進設備,建立了四大化纖基地
1972年,在周總理、李先念的具體領導下,國家計委會同輕工業部,起草了《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設備的報告》,進口總值4億美元,從法國、日本進口四套裝置,建設三大化纖基地,年產合成纖維24萬噸,后來由于天津發現了大港油田,又增加一個,建成后,年產量相當于近千萬擔棉花,可織布40——50億尺(按7億人,平均每人增加近7尺布)。毛主席大筆一揮“同意”。
取消了布票
從1972年到1973年9月,全部合同簽約,到1982年,天津、上海、遼陽、四川四大化纖基地建成投產,新的面料出現,不僅解決了穿衣的數量問題,而且結束了“藍白綠”時代,華夏大地處處呈現出“五彩繽紛”。1984年,中國宣布取消長達30年的布票制度,我國的穿衣問題徹底解決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