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有可能是文革余孽?
1965年下半年批判《海瑞罷官》等,這是文革的前湊,毛主席通過這一舉措,告訴國人文化大革命先從文化領域、意識形態(tài)領域開始。同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文化“精英”?! ?/p>
1966年上半年批判彭真的《二月提綱》,表明文化革命從文化領域引入政治領域?! ?/p>
《五.一六通知》是對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fā)動。點燃了文革的雄雄烈火。
1966年6月1日聶元梓第一張大字報,為廣大青年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做出了“榜樣”,把大字報作為文革的主要“武器”。高校學生紛紛起來,成立紅衛(wèi)兵組織,投入文化革命之中。雖然組織的名稱很多,但基本是兩種思潮、兩個大的派別。即“造反派”和“保守派”。造反派把斗爭的矛頭指向校、系黨組織、領導干部及一部分黨員和學生干部;保守派認為這種做法是“右派翻天”,加以抵制和反對。兩派斗爭激烈,當時稱之為“群眾斗群眾”。
8月3日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在首都體育場召開萬人大會,試圖說明文革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了克服“群眾斗群眾”的狀況,之前向各校派去了工作組,又叫工人宣傳隊,簡稱工宣隊。工宣隊進校以后,有的支持造反派,有的支持保守派。群眾斗群眾的狀況依然存在。而且這個想法根本不符合毛主席的意圖。為了糾正劉、周、鄧的這個做法,毛主席于1966年8月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直指所謂“劉鄧司令部”。與此同時,中央公布了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16條,要求正確對待群眾運動,把群眾的熱情引導到中央的方針政策上來。尤其是8月1日至12日中央八屆十一次全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點名批判了劉少奇、鄧小平,撤銷了工作組,來了支“左”的軍宣隊。全國的“階級陣線”一下子清楚了:文化革命斗爭的矛頭是黨內(nèi)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即修正主義。各個高等學校諸多紅衛(wèi)兵組織一致揪斗領導干部,殘酷斗爭,無情打擊,斗爭擴大到各省市地縣及中央各部門、名科研院所、文藝團體。但是,圍繞爭奪群眾組織領導權的派性依然存在。你攻擊我是保皇派;我攻擊你是右派。以至于很快發(fā)展成兩派武斗,尤其是“支左”變成了一些地方的槍戰(zhàn)。全國形勢十分令人堪憂,工人、農(nóng)民甚至成了武斗的主力軍。兩派大聯(lián)合提到了中央的議事日程上?! ?/p>
1967年1月上海奪權,第一個成立了所謂三結合的革委員會?!叭Y合”指造反派組織負責人、解放軍駐地代表、領導干部三者。之后全國紛紛建立了這種政權形式?! ?/p>
歷史事實是,當時的右派紛紛變成了極“左”派,他們是文革的主力軍和骨干。其主要頭目在大聯(lián)合、奪權階段進入了革委會,甚至擔任革委會的一、二把手。被結合的領導干部要么是最早同情支持造反的,要么是后期的造反派。進入革委會的學生應是現(xiàn)在年齡在65歲以上還活著的人。也有一些是當時造反的高中生。有些人雖不是革委會成員,但在1966——1976這十年間他們是黨委的紅人,或擔任一定職務者,均有文革余孽之嫌,而他們現(xiàn)在仍隱藏在各級政權之中,有些人官階很高。事實告訴人們,不能把有的當年的高干子女和對今天改革有意見的人誣蔑 為“毛左”之類,或說成是文革余孽,企圖復辟文革。誰是從文革以來都是既得利益者,誰最有可能成為文革余孽?! ?/p>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