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觀點,你可能不會贊同,但我還是懇請你認真思考,看看我說的到底有無道理。
早在1936年,被斯大林驅逐的托洛茨基就曾寫書預言,資本主義將在蘇聯復辟。他寫道:“如果資產階級推翻了蘇維埃政黨的統治,他們就會在目前的官僚、技術人員、經理、黨的書記以及整個享受特權的上層中找到不少奴仆......新政權的主要任務,將是恢復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首先要把集體農莊變成資產階級類型的農業合作社。在國有部門,私有化將從輕工業和食品工業開始......”
1936年——距離蘇聯解體還有半個世紀。那時的中國共產黨,剛剛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完成長征,距離建設社會主義,似乎還很遙遠。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中國建國后,政治體制基本參照蘇聯,政黨控制著各級行政部門,政黨內部,領袖擁有很高的權威。1953年,開始第一個5年計劃,所采用的建設方法,與蘇聯如出一轍。主要特點是:在公有化前提下,制定了重工業的高速發展目標,強行調配農業和輕工業資源投入重工業。
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僅僅過了三年,中國的國民經濟就已經危機四伏。1956年,毛主席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聽取各產業部門的匯報。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的負責人對主席訴苦道:“這些年,我們給國家積累了很多資金,可是國家給我們的投資卻很少。我們設備陳舊,產品的質量、數量和花色,都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我們需要的農產品原料,農業部門也不能按量供給......”毛主席好言安慰。
當時的重工業和輕工業投資比例,高達7:1。社會主義為什么窮?真正原因就在這里。
毛主席深思熟慮之后,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第一條就是論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提出了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才能支持重工業的理論。
然而此時的中國,大病已經釀成。1956年底,出現了小規模的工人罷工、農民退社、學生罷課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就業難、工人缺少糧食和日用品、農民入社后收入降低。黨政干部中的官僚主義作風,也受到群眾的批評。
此時的毛主席,已經認識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率領全黨調整路線,反對工業冒進,展開整風運動,提倡百花齊放。
到了1957年,這場大病有了好轉的跡象。
二、反右運動和大躍進
1957年,國內和國外的兩件事,導致中國再次走向斯大林模式。
在國內,百花齊放逐漸變成了對共產黨的唱衰運動,很多批評和建議已經飽含惡意。毛主席面臨著取舍,他要在保護社會主義和完善社會主義之間做出選擇。最終,主席選擇了前者。
在國外,赫魯曉夫上臺后,中共與蘇共開始展開競爭。對軍工落后的中國來說,要擺脫蘇聯的鉗制,只能優先發展重工業。
于是,反右和大躍進運動先后開始。我個人認為,這兩個運動,使中國先后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重新走回了斯大林模式。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中蘇的經濟競賽中,赫魯曉夫是占了上風的。他在50年代末優先發展農業,放棄征收制,改用高價采購制,這給隨后的重工業發展打好了基礎。而中國的大躍進,則加速對農業資源的征收,甚至把農業勞動力投放到大煉鋼鐵之中,最后導致工業和農業比例徹底失衡。其結果就是三年困難時期。
毛主席在經濟決策上有失誤,這個必須承認(主席曾就此做過自我批評)。但主席對政治的敏銳判斷力,則是非常卓越的。他在1956年,曾認為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到了1957年,他開始認為階級斗爭才是主要矛盾。我認為,主席那時已經發現了那個與斯大林模式如影隨形的幽靈——修正主義。
三、60年代初的市場化改革
大躍進顯然不是主席一個人的責任。當主席下去視察時,得到的當面匯報總是畝產千斤萬斤,所以主席才會錯誤地認為,形勢一片大好。
我想到的比喻是:一個母親的孩子們,為了讓母親高興,就把試卷涂改成100分拿給母親看。最后的結果是,學習成績越來越糟。
我認為,對上級負責的官僚體制,是大躍進失敗的重要原因。
無論如何,大躍進的失敗,使主席的威信大大降低,并使許多人的公有制信念開始動搖。
劉少奇等人主張包產到戶,發展私營工商業;主席堅決反對,認為應在公有制前提下進行改革。
其實懂經濟的人都知道,包產到戶并不是提高生產力的唯一途徑,實際上,只要讓公社實現勞動產品的自有,國家再進行高價采購,即可解決問題。
所以毛主席批評秘書田家英:“你調查完回北京后,不馬上去修改《農業六十條》,卻主張什么包產到戶、分田單干!”
然而包產到戶的浪潮,當時已抵擋不住。劉少奇還主張引入私營企業。鄧小平則主持平反活動,讓那些因反對大躍進而下臺的干部官復原職。
按照這樣的方式搞下去,中國將會在60年代就迎來改革開放。
四、對斯大林模式的最終改革嘗試。
為了挽救社會主義,防止中國走回資本主義,主席在1966年發動了文革。
在這場斗爭中,地方官僚被一掃而光,中央那些反對毛路線的干部,也全被清掃出門。
文革大力發展了民主,用這種方式解決了斯大林體制中的官僚主義問題。
文革調整了工農業發展比例,不再搞盲目的大規模基建。
于是一時間,斯大林模式兩個最大的頑癥——官僚特權和工農業失衡——似乎已煙消云散。
然而,公社仍未真正實現產品自有,國家仍在利用“剪刀差”來優先發展重工業。
同時,金字塔型的官僚機構并未改變,舊的官僚趕下去,新的官僚又走上來。
另外,領袖的權威被無限放大。
所以,文革還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模式。
官僚特權、工農業失衡、領袖集權依舊存在。
到了文革末期,工農業發展再次陷入失衡,1800萬青年被迫下鄉。
五、總結
我個人是熱愛主席的,最喜歡唱“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但分析過去那種社會主義的不足,是出于一個馬列主義者的真誠。
我曾跟一個國企老工人交談,他說:“毛時代的體制是完美無缺的。”這樣的話語,本身就不客觀。世界上,哪有完美無缺的事物?
社會主義走向失敗,走向私有化,是有其必然性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僅僅因為敵人太頑固、人民不覺醒。
輕工業和農業的瘸腿,會導致消費品的短缺,而人是物質的動物,消費品的短缺會從根本上動搖社會主義信念。當東德的民眾因為經濟落后而逃向西德的時候,赫魯曉夫只能筑起柏林墻。
我認為,僅僅通過覺悟和熱情,是很難保障社會主義的。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吃不上飯就會罷工,過得不好就會放棄公有。
對于信仰不堅定的官僚來說,姓資姓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特權能不能長久。
對于馬列主義領袖來說,他本身所具有的超民主的權威,就是一個潛在的問題——如果接班人不信馬列,那么國家就會變色。戈爾巴喬夫上大學時就立下志向:“改變蘇聯的體制,只能從它的內部高層開始。”最終,他利用權力改變了蘇聯。
我認為,斯大林模式的固有弊端,注定了社會主義走向失敗。
這就是1936年,托洛茨基能夠預言蘇聯解體的原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