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世界贏
在每個人心靈深處,潛伏著一種本能---探索的欲望---它來自遠古、來自人類的原始代。
雖然,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滿了危險和不可預知的結果,但是,人類探索的本能卻永遠不會停息。
探索的欲望,就是創造性的欲望...
改變世界的遠航
有觀點說,全球化開始于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船隊遠航西洋,發展海外貿易。途經西太平洋、印度洋和東非地區。到1433年,鄭和遠航了七次。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率領三艘船隊橫渡大西洋,想要去到地球另一邊的印度和中國---哥倫布深信人們居住的大地是一個圓球。但他并沒有到達印度或中國,而是發現了途中的“新大陸”---美洲大陸。
美洲新航路的開辟,將歐洲貿易區由地中海擴展到大西洋沿岸。之后的幾個世紀,歐洲的工業文明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28年后,1620年9月23日,一艘叫做“五月花號”的魚船,運載一批激進的分離派清教徒、還有漁民、流浪者等共102人,離開歐洲,移民去新大陸。到達美洲上岸之前,他們在船上共同簽署了一份公約,在這份后來被稱為《五月花號公約》的文件里,簽署人立誓創立一個自治團體,這個團體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將依法而治。讓我們再來讀一遍這段令人感動的文字:“為了國王的榮耀,基督教的進步,我們這些在此簽名的人揚帆出海,并即將在這塊土地上開拓我們的家園。我們在上帝面前莊嚴簽約,自愿結為一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順利進行、維持和發展,亦為將來能隨時制定和實施有益于本地人民總體利益的一切公正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制度,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五月花號公約》為在新大陸建立民主自治和法制的社會制度打下了基礎。
誰能想到,在“五月花號”的目的地北美洲,后來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它的社會制度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現實世界中最好的社會制度。
西方文化的尚武性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莎士比亞這段話體現了西方文化的核心---人文主義思想。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對個人基本權利的尊重等,構成了西方文化的普世價值觀。無疑,這是人類史上迄今為止最符合人性的思想。
西方文化這種陽春白雪似的特性,決定了其對其他思想文化的排斥。而排他性發展到極致就是尚武性。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排他性和尚武性,貫穿了從他誕生的那天起到如今的整個發展過程。
為了說明西方文化的排他性和尚武性,還得從感恩節說起。
感恩節原意是為了感謝印第安人:1620年11月,當五月花號達北美洲,正是大雪紛飛的季節,寒冷饑餓使102人中活下來的還剩50來人,幸虧當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給于救助,才絕處逢生。還派人教他們狩獵、養火雞、捕魚和種植。第二年新移民獲得豐收,大擺火雞宴,和印第安人舉杯同慶,歡宴持續三天三夜---這就是美國感恩節的來歷。
后來規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新移民在北美洲站穩腳跟后,就開始大肆圈占土地。為了耕種,他們在清除土地上雜草的同時,也將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一并清除了...
印第安酋長在與自己的民眾同歸於盡時,他留下了讓每個人聞之動容的一句話:“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國”。而此時,離第一個感恩節,才過了五十多年。
十九世紀,憑借工業革命強大起來的英國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這個帝國是靠軍艦和槍炮維持的。
二戰后崛起的美國,想要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五十年代發動朝鮮戰爭;策劃古巴危機并長期封鎖該國;六十年代發動越南戰爭;出兵阿富汗;斬首巴格達;揚言要攻打伊朗;還要打朝鮮...
而這一切都是由聯合國授權、以正義的名義進行的。
但是,靠武力,根本就解決不了世界上的所有問題。西方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中國文化的和諧性
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孔子、孟子的人文政治思想;墨子的平等博愛思想;旬子、韓非子的法制思想以及后世對這些思想的揚棄而形成的思想流派,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是一個包絡萬象的體系,這個體系具有強大的容納性與普遍性。“中國文化”不崇尚武力。“中國文化”不排斥任何其他的文化?!爸袊幕睂θ魏纹渌幕季哂刑烊坏呢炌ㄐ?。任何其他的文化都可以在“中國文化”中找到交融點。
因其“中國文化”不崇尚武力,漢民族政權才有后來被成吉思汗的彎弓和努爾哈赤的鐵騎攻破的命運。但是,這種少數民族文化畢竟只是“中國文化”的支流,很快就淹沒在“中國文化”的大海之中,直到后來完全被同化。正像孟子說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中國文化”提倡“和而不同”,與其他文化能和平相處,并采用一種互惠互利的方式---貿易,來達到進一步的交流。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交往從此日趨頻繁。這種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流連綿了一千多年。被史學家稱作“絲綢之路”。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西洋,發展海外貿易。途經西太平洋、印度洋和東非地區。一直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史稱“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商業貿易之路,而且是中國和亞、非、歐各國間政治往來、文化交流之路。
化干戈為玉帛·雙贏
縱觀歷史,“西方文化”(先前的英國和現在的美國)與世界的交往大多采用武力的方式---使用的是軍艦與槍炮。而“中國文化”與世界的交往大多采用貿易的方式---使用的是絲綢與陶瓷。
美國的冷戰思維從來就是其制定對外政策的主導思想。
而“互不干涉,互惠互利”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基本原則。
“中國文化”提倡和諧,講求“化干戈為玉帛”---用一種雙贏的結果來解決紛爭---這是一種大智慧,這種大智慧為解決世界的貧困和沖突,提供了新的思路。
國際金融危機讓世界上那些最窮的國家更加貧困,人們飽受饑荒、戰亂之苦。
而中國等一些國家則因“產能過剩”而煩惱。
自由貿易的全球化,應該為、也可以為消除貧困和戰亂,提供解決之道。
用有余而彌不足。在這里,我提出一個“新絲綢之路計劃”---用愛心加過剩的產能來造福于人類。
新絲綢之路計劃·國家貿易
·“新絲綢之路計劃”是建立在國家層面上,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貿易活動。
·“被貿易國”---貧窮落后、饑荒頻發、沖突戰亂不斷的國家。
·“使貿易國”---有能力并愿意對“被貿易國”的衣、食、住、行,實施“全方位援助性貿易”的國家。
·“新絲綢之路計劃”的目標---消除“被貿易國”的貧困戰亂;使人民安居樂業;使國家正常發展。
·“新絲綢之路計劃”的實施辦法:
1.由貿易雙方共同制定適合“被貿易國”的貿易振興發展規劃。
2.“新絲綢之路計劃”采用“使貿易國”的貨幣為結算貨幣。
3.“新絲綢之路計劃”實施初期,“被貿易國”零支付。
4.“新絲綢之路計劃”實施2-3年后,“被貿易國”用本國的自然資源、國家財政收入償還貿易費用。
5.“使貿易國”不以贏利為目的,只收取貿易成本。
·“新絲綢之路計劃”由聯合國作為第三方,實施全程觀察。委托國際仲裁法庭裁決“新絲綢之路計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糾紛。
~~~~~~~~~~~~~~~~~~~~~~~~~~~~~~~~~~~~~
當這個星球上,還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貧困、饑餓、戰亂之中時,人們除了祈禱,還應該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