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驚雷】:與民思齊的毛澤東——永遠的震撼
毛澤東誕辰又到,這里,本網民將人們寫過千萬遍但常寫常新的——關于毛澤東的“小事”,編織在一起,用以紀念毛澤東,也給多年來一直想淡忘、故意冷落、歪曲、詆毀毛澤東的右翼們敲敲腦袋,——告訴他們“一次次的歪曲、詆毀毛澤東而終致自己如投火飛蛾”的道理。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近似于黑格爾的──關于歷史由正題走向反題,然后再發展為合題的辯證法。就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而論,原始社會中,人民群眾的主人地位(全體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是非自覺地存在的;而在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里則發生了歷史的顛倒──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但卻受其奴役;社會主義則要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讓人民群眾逐步登上真正的主要寶座。馬克思完成這一理論創造,既不是黑格爾邏輯思辨的簡單套用,也不是因他有其善良而“為民爭位”,更不是他生性古怪而標新立異。這是對歷史規律潛心研究后達于正確認識后的科學闡述。
在毛澤東個人的思想里,誠然,在少年時代,還不具有深沉的民本意識,僅受母親的大慈大悲意識和《水滸》等書的影響,有著救苦濟貧,為民立主的英雄意識。這一意識,說到底,中外歷史上每一次推動社會發生進步性變革的人們,大體都有。但這還不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以民為本和共產主義時代全民自主的觀念。“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糞土當年萬戶侯”、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等等,這一唯物史觀的確立,是毛澤東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熏陶,以及在一段時間的革命實踐后體味當代社會運動的主旨精華,才逐步完成的,不過,有些研究者認為毛澤東的民眾本位有民粹主義傾向。這種評論是西方教授仍不懂得無產階級革命的本質、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性,而說出的外行話。這種評論自然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在中國,毛澤東以他全身心地依貼人民群眾,并以他引導群眾的高瞻遠矚的理論、實踐,幫助人們逐步完成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的認識;對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以及如何逐步實現其作用的認識,同時也引導群眾深化了對毛澤東本人的認識。
一、一身“土氣”、一生樂“土”
關于毛澤東的普樸、“土氣”的日常生活,人們通常是從他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方面去贊揚的。其實,這里內含著他的重民尊民與民同心連根,自立于民中的社會主義靈魂;表明他的以“土”為榮的價值取向。
在毛澤東逝世以后,他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穿用等情況,像一下子拆去以往阻擋著人民視線的障壁,全部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人們這時才發現,無產階級領袖同廣大人民群眾是如此的貼近:一樣的簡居,一樣地樸食,一樣的粗衣,一樣的儉用,總之一樣的土里土氣。由此,人們進一步懂得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純真的社會主義者的追求、品格和人生價值取向(油頭脂面、西裝革履、表演作秀者應思考自己這幾十年的作為啦)。
對這一問題,寫述一個個具體事實,實際都是一個個精彩而又感人的故事,會比一串串理論更能說明問題;或者說,更能去說明我們要闡發的理論。
以下的幾則故事,均是盡可能完整地摘錄于權延赤所著的《走下神壇的毛澤東》一書,書中記載的都是毛澤東身邊衛士們的真實的回憶。
1、衣著上的“土”
故事之一:求“舒”務“適”喜舊鞋:
毛澤東從來不穿新鞋。一雙新鞋拿來,總是先叫警衛人員或是其他人代他穿一段時間。舊了,他就要回來自己穿。
戰爭年代,毛澤東不止一次將鞋讓給沒有鞋的戰士穿,這是“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的表率和榜樣。但是,不穿新鞋,讓戰士穿新,而自己穿舊,是另一種性質的“問題”。什么問題?就是個人的習性。有人喜歡穿新,衣帽鞋子鮮亮是一種美。毛澤東不喜歡。他保持了農民講求實際、實用的習慣,對于衣著也以穿起來舒服為第一標準。
“你們年青人穿新的精神,我歲數大的穿舊的舒服。”毛澤東將新鞋交給戰士,將舊鞋要回來穿在自己腳上,并且說:“我們各取所好。”(1)
故事之二:穿補丁衣講究“整齊化一”,并要求“家丑不外揚”:
歷史為毛澤東留下很多很多帶有一身補丁的形象。其實,他身上的補丁主要集中的外人看不到的內衣內褲以及粗線襪子上。而且這些補丁“千姿百態”,“不成方圓”。藍布頭、黃布頭、灰布頭,有什么碎布就補什么補丁。有時找不到布頭還拿用過的醫藥紗布做補丁。不同時期他說過這樣一些不同的話:“沒關系,穿里邊別人看不見。我不嫌就行。”“我的標準,不露肉不透風就行。”“我節約一件衣服,前方戰士就能多一發子彈。”“現在國家還窮,不能開浪費的頭。”“沒條件講究的時間不講究,這一條好做到。經濟發展了,有條件講究仍然約束自己不講究,這一條難做到。共產黨人就是要做難做到的事。”
毛澤東對外衣的補丁還是“講究”的。補丁盡量選用同衣服本色相同或相近的布,補丁的形狀也要盡量整齊規矩。他這樣提要求:“找塊好布,幫我配合適了。外衣要給外人看,太刺眼了對人不禮貌。”
進城后,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接待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要見張瀾前,吩咐說“張瀾先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了不少貢獻,在民主人士當中享有很高威望,我們要尊重老先生,你幫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換換。”
衛士在毛澤東所有的“存貨”里翻了又翻,選了又選,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沒有補丁的衣服。這就是毛澤東進城時的全部家當──沒有一件象樣的新衣服。因為他說過進京趕考的話,所以一個衛士說:“主席,咱們真是窮秀才進京趕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沒有。”
毛澤東說:“歷來紈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績。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們會考出好成績。”
“現做衣服也來不及了,要不去借一件?”
“不要借了,補丁不要緊,整齊干凈就行。張老先生是賢達之士,不會怪我們的。”
這樣,毛澤東只好穿了補丁衣服見張瀾,以后又穿這件衣服見沈鈞儒、見李濟深、郭沫若、陳叔通……
可他身邊的人心里總有些難過。共產黨打了天下,共產黨的主席竟連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都沒有。后來,毛澤東準備上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到王府井請王子清師傅為他做了一身新制服。
也許因為毛澤東生性“戀舊”?他從沒扔過一件舊衣服。舊得沒法補了,舊衣就變成補丁布。
那是在陜北楊家溝,衛士拎著一件磨得薄如蟬翼而某些部位補丁摞補丁又厚似硬紙板的灰軍裝,拿給毛澤東:“主席,你看看吧,再穿就該出洋相了。說不定你作報告,在臺上一作手勢它就會碎成布片呢。”
毛澤東接過衣服。沒有他批準,任何衣服不準扔。他將衣服小心翼翼地放在大腿上,象撫摸傷病員一樣撫摸那件舊衣,捋平上面的皺紋。
“它跟我參加過洛川會議呢。”毛澤東眼圈忽然濕了,茫然望著那件舊衣沉入靜靜的回憶。片刻,他又歷數出舊衣的幾件“功勞”,嘆口長氣:“這樣吧,用它補衣服,它可以繼續發揮作用,我也能繼續見到它。”他講這些話時的語調,仿佛眼前看到的不是舊衣,而是一位患難與共的老戰友。
隨著年齡增長,毛澤東身體發胖,許多舊衣服顯小不能穿了。他便送給兒子毛岸英穿。江青也是照此辦理。到60年代,江青開始注意穿戴,毛澤東卻仍然不變。外面的制服破了便送到王府井織補,內衣內褲依舊是補丁摞補丁。他接待外賓時,我總要事先提醒:“主席,坐沙發上要收回腿,一伸腿就‘露餡’了。”
因為他的粗線襪子上總是帶著補丁,往外一伸腿,褲角抽上來,襪子上的補丁就會赫然露出。久而久之,我將提醒的話精練為一句:“小心,‘家丑不可外揚’。”衛士們都負有提醒‘家丑不可外揚’的責任。(2)
故事之三:對“腳會有意見”的考慮
毛澤東精于算大帳。政治上、軍事上算大帳,生活上也算大帳。
轉戰陜北,一個衛士新到他身邊,發現他只有一條毛巾。洗臉擦腳都有那條毛巾。而且那毛巾也沒有什么“毛”了,象個麻布巾。
衛士說:“主席,再領條新毛巾吧?這條舊的擦腳用。擦腳擦臉應該分開嘛。”
毛澤東想了想,說:“分開就不平等了。現在每天行軍打仗,腳比臉辛苦多了。我看不要分了,分開腳會有意見。”
衛士撲哧一聲笑,說:“那就新毛巾擦腳,舊毛巾擦臉。”
毛澤東搖頭:“帳還不能這么算。我領一條新毛巾好象不值多少錢,如果我們的干部戰士每人節約一條毛巾,這筆錢就夠打一個沙家店戰役了。”(3)
2、其它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土”
故事之一:“太貴重,我用不動。”
毛澤東對日常生活的其它用品有自己的講究。對被褥──什么鴨絨駝絨的他都不喜歡,更討厭的確良布。他喜歡棉布棉花。色調越淡越好。被褥是里外白布,用塊白布包起來的蕎麥皮枕頭,補了又補的睡衣和毛巾被,進城就是這些東西。逝世前仍然用著這些東西。每當過去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們去參觀毛澤東故居,常常觸景生情,淚溢眼堤,不能自己。
毛澤東還有塊舊軍毯,很珍貴,外出也要帶著。他習慣將毯子搭在床欄上,下面塞個枕頭,靠在上面辦公批文件。我說過,他有躺床上批閱文件的習慣。宋慶齡知道毛澤東這個習慣后,便送給他一只挺高級的大枕頭。毛澤東對宋慶齡是特殊尊敬的。他收下這個枕頭,在床上擺了一段時間,畢竟享受不了,收到倉庫里。仍是將毯子搭在床欄上,下面塞了自己那個白布蕎麥皮枕頭。他說:“我習慣了,不想變了。”
可能有人不相信,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從1953年底到1962年底,毛澤東沒做過一件新衣服。他總是用清水洗臉,從未用過一塊香皂。手染了墨或油污洗不掉,就用洗衣服的肥皂洗。他從沒用過什么“霜”、什么“膏”、什么“油”之類的護膚品,甚至也沒有用過牙膏。他只是用牙粉。他說“我不反對用牙膏,用高級牙膏。生產出來就是為了用。都不用生產還發展不發展?不過,牙粉也可以用。我在延安就用牙粉,習慣了。”他的牙刷什么時候變成“不毛之地”,什么時候才肯換新。他一直使用毛竹筷子,大飯店里的象牙筷子他一次也不用。他說“太貴重,我用不動。”(4)
故事之二:對床的“講究”
毛澤東認為,人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所以床要搞舒服。而他的舒服仍內含一個“土”字:
首先要“硬”,要“涼快”。陜北都是火炕,他睡不慣,他怕熱不怕冷,走到哪兒都是睡門板。記得有次走到河底村,房東的門板卸不下來,他不得不睡一次火炕。房東家的孩子在縣里當干部,回到家里聽說,埋怨母親一番,當即鋸了門軸。毛澤東晚上回來聽說了,連呼“亂彈琴!”他急忙檢查那兩扇門,確信沒有影響,才放下心。夜里卸下門板作床,他比頭一天少吃一次安眠藥便睡著了。進城后,他一直睡木床,巡視全國走到哪里都是睡硬木床,從來不睡那種柔軟富于彈性的沙發床、席夢思。
夏日天熱,他的硬木床上就盡量少鋪東西。出汗多,他就在枕頭上墊幾張舊報紙,報紙常被汗水弄濕弄破。年年如此,算是一種“講究”和“浪費”吧。
其次,他還要求床足夠大。陜北的炕足夠大,門板放在炕上,這個“床”便很可觀了。進城后,他的木床有五尺寬,你們參觀中南海都可以看到。為什么要大?為了看書方便。他有躺下看書的習慣,床的一半是留給書的。現在毛主席故居的床上擺的書還不算多。毛澤東在世時,床上的書比現在的多,堆得高出一尺。他不看書是睡不了覺的。不看報刊是起不了床的。(5)
3、飲食習慣中的“土”
毛澤東身邊的人大都認為, 他的飲食習慣更能反映其“土”。
首先是喜“粗、雜”。毛澤東一輩子都喜歡吃粗糧、雜糧和青菜。粗糧是吃紅糙米、麥片等。雜糧是指在主糧中摻小米,加黑豆和芋頭等。蔬菜更雜,有時就要一盤野菜──馬齒莧,以及一碟辣椒。他甚至不止一次地戲言,吃竦椒的人革命性強。實際上,這戲言中也有真理的“顆粒”:辣椒刺激性強,又系鄉土農家常物,窮人用來御寒,開胃納食的,富貴人對此自然不屑一顧。因此,辣椒的革命性就在比喻性戲言中成立了。毛澤東常說:“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吃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這才是人,人跟動物就有這個區別。”(6)
其次是無規無矩,不屑于珍物美味。根據衛士們說,毛澤東吃飯也同他作詩一樣,十分浪漫。不分鐘點,不講規矩,不論次數。一生都是如此。毛澤東正經吃飯,通常有所謂的四菜一湯,四菜中每次都少不了一碟干辣子,一碟霉豆腐;而湯,有時則是涮盤子水。其實,就是吃這種“正經飯”的時候也不多。毛澤東像周恩來一樣,是個工作狂,吃飯似乎成了“生活負擔”──能免則免。他吃飯以餓為標準。一天吃兩次的時候多。也有只進一餐的時候。如工作的連續性強,幾天幾夜中伏案工作,也只能在工作間隙,讓衛士在電爐上隨便做一點麥片粥;或煮一些掛面,或烤幾只芋頭……據毛澤東身邊另一位工作人員講:毛澤東的垂暮之年生活略有改善,但仍是每餐必有紅辣椒,霉豆腐。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年月里,仍不改初衷,不變故習,對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和高級補品不感興趣。對常人認為好、美、貴的食品和補品不以為然。當身邊一些人勸他食用一些高級補品時,他卻給這些好心人講出一番道理來。他說:有些所謂高級的東西,我可不認為有什么特殊作用,不過是物以稀為貴。而有些稀罕東西之所以名貴,是有些人攀緣名貴造成的,因為什么名人大官用過此物,便使此物也名貴起來,好象自己若能食用,也會因此沾光有名起來;于是越抬越高,最后變得神乎其神……最能說明毛澤東為什么堅持簡樸生活的心跡本意是他這樣說:本人生來不高貴,故高貴之物,不敢問津。
那么,毛澤東生活中的最好“補品”是什么呢?還是讓他身邊衛士李銀橋的回憶來回答:
毛澤東一生沒有吃過任何補品,如果一定說吃過,那就是紅燒肉。
打沙家店戰役,毛澤東三天兩夜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殲滅鐘松的36師,俘敵6千余人。戰斗結束后,毛澤東對一個衛士說:“想想辦法,幫我搞碗紅燒肉來好不好?要肥點的。”
衛士說:“打了這么大的勝仗,吃碗紅燒肉還不應該?我馬上去。”
毛澤東疲倦地搖搖頭:“不是那個意思。這段時間用腦子太多,你給我吃點肥肉對我腦子有好處。”
衛士搞來一碗紅燒肉。毛澤東先用鼻子深深地吸吮香氣,兩眼一瞇,輕輕吸口氣:“啊,真香哪。”他抓起筷子,三下五除二,轉眼就吃了個碗底朝天。
他放下碗,發現衛士們目瞪口呆立在旁邊。忽然變得象個孩子一樣,不好意思地笑了:“有點饞了……打勝仗了,我的要求不過分吧?”
在場的人眼圈一下子紅了。俘敵6千余人,他只要求一碗紅燒肉!一個衛士用力搖頭:“不高,主席要求的太少了,太低了。”
“不低了。戰士們沖鋒陷陣也沒吃上紅燒肉,只能殺馬吃馬肉呢。”
從那天起,衛士們知道毛澤東愛吃紅燒肉,吃紅燒肉是為了補腦子。每逢大戰或者他連續寫作幾晝夜,人們一定要千方百計替他搞一碗紅燒肉來。(8)
根據其他衛士的回憶,一直到建國之后,毛澤東仍保持這個習慣。什么好東西他都不追求,需要時,只求一碗紅燒肉,用紅燒肉補腦子。然而,紅燒肉補腦子───在毛澤東看來,還得講條件,比如戰爭中的某些困難時期,戰士們斷了糧,他即反對吃紅燒肉。他說:腦子是要補,可是也要講條件。條件不同補的方法也不同。這時,毛澤東就用勤梳頭來“補腦子”。60年代初,國家經濟處于最困難時期,為了同人民共度難關,毛澤東宣布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結果是7個月沒吃一口肉。
對毛澤東愛吃紅燒肉,衛士們的解釋是:一是習慣,二是艱苦奮斗,三是與民同心。因為豬肉是“大路貨”,人民群眾享用得起。
毛澤東的這種習慣顯然不十分符合現代衛生科學。所以,建國后,常有人勸他改變,但他執意“拒諫”,飲食依舊從故。也有人反對他吃紅燒肉,但反對也無濟于事。毛澤東的“拒諫”之理,是很能說明他的尊民愛民,與民同根連心,視己為民的價值取向的。
──他對要他改變生活習慣、注意營養的保健醫生說:“全國農民要是都能吃上我這樣的飯,那就很不錯了,你就可以來跟我提你那些建議了。”(9)“……我是農民的兒子,自小過的就是農民的生活,我習慣了,你不要勉強我改變,不要勉強么!”(10)
──當江青反對他不注意營養,特別反感他愛吃紅燒肉,而批評他是“土包子”時,他說:不錯,說對了,我就是土包子,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民的生活習性!這與其說是毛澤東慍怒而斷然的反駁,倒不如說毛澤東傲然自信地申述。他愛民,向民看齊,并視己為民,以民為榮。
毛澤東的生活的故事,我們只能引述其中一小部分。對這些真實故事的反映,也是因人而異的。受幾千年舊思想習慣影響較深的人,大抵會以一種輕蔑的態度對待它,并批評毛澤東的苦行主義;另一些深深打著利己主義,官貴民賤思想烙印,陷入“出人頭地”情結中的人,也會譏笑毛澤東的理想主義,或對毛澤東貫徹終生的這方面言行迷惑不解;而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以及廣大群眾,卻在這些故事里,不光看到了毛澤東勤儉樸素、艱苦奮斗的偉大品格,也看到了毛澤東──作為一個理解時代主體精神及其趨向的革命家──根在民眾,以己為民眾一員而自豪的本質。
應當進一步說明,毛澤東以“土”自律,始終讓自己扎根在民眾之中,與民同根共脈的民本意識,是同中國歷史儒家的“重民為了馭民”的統治術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里沒有“謀術”,沒有欲取先予的技巧,沒有前誠后偽的變節。他壓根兒把自己扣在人民中,坦露赤誠,忠心不二。他所說的:貴重的東西,用不動;本人生來不高貴,以及自豪于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就是土包子……等,都表明了這一點。當然,在這方面也不是說毛澤東絕對沒有缺陷。也許,他在社會主義才問世不久的年代里,便不分層次地要求所有共產黨人,所有干部,甚至一切希望當先進分子的人們,都要像他本人那樣:都應自覺地把自己放在民眾中,就是不現實的。這種要求,也與他通常認為社會主義改造的長期性、艱巨性理論相悖。并且在他為達到使廣大黨員、干部永與民眾同根而采取的措施中,一時還缺乏操作性……所有這些,還需后來者進一步摸索、研究,逐步加以解決。
二、與民命脈通同
在中國歷史上,早就有重民的系統理論。最早是西周的周公“天畏非忱,民情大可見”,及召公的“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等觀點。這是一種借神威來講民力,托民力給神權的迷信觀點。到了春秋時代,有然明的“視民如子”,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的“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等豐富的重民思想。在唐代,唐太宗則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思想和理論,表明了中國歷史上一些統治者的精強。但要說這些充其量不過是統治者在看到社會斗爭中的民眾作用,而忌憚民眾,不得向民眾讓步,給民眾一點安撫,并以此互相告誡的統治術。從歷史的全局高度上說,這種理論的出現,實際上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力量的一種自在性存在的表現。也是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最終達到群體性的自我實現道路上的必經過道。當歷史達到今天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的大階段時,忠誠無私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才能真正把自己置放在民眾之中,并通過各種強力措施,使自己不被歷史的舊思想、傳統、習慣(在社會主義建立后一個較長時間,這種舊力量仍是很大的)拉出民眾行列,從而深刻的闡述出民主思想;并以堅韌不拔的行動,推動人民群眾走上解放之路。毛澤東是這一類革命家。
1、對歷史的過正性“矯枉”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看到了世界處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大時代中,“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正開始學習怎樣自覺成為歷史發展的主人角色。他謳歌人民群眾,認為比起歷史的名人豪士、天才圣賢和帝王將相來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風流人物。曾有極少數的研究者──主要是一些西方資產階級分子,從毛澤東以上的詞句中分析毛澤東的帝王意識。這是一種驢頭不對馬嘴,是對漢語詞文知識缺乏的表現,或是自身的“總想炫尊于他人之上”觀念的推己及人,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舊意識的思維定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毛澤東的批評,深含著狡黠的戰略性動機。在當代新、舊意識激烈碰撞中,他們并不是以此來批評──最終掃除舊意識,而是用人人都有舊意識,毛澤東也是如此,來證明歷史新意識的虛偽性──即舊意識(利己主義、名利排他性等)的千真萬確性,不可動搖性。這種通過“潑臟水”而對舊意識加以保護的戰略,在一些已經被“和平演變”的原社會主義國家,幾乎都得到采用。尤其是前蘇聯,從50-60年代開始,境內外的一些反社會主義勢力,先是在斯大林身上,接著便在列寧身上尋找缺點,編造缺點,而加以散布,去證明革命者的虛偽和革命目標是“烏托邦”。請注意,這里還得重申:這種尋找、編造缺點,似乎是言辭鑿鑿,動機真純,其實真意并不在改正缺點,而是整體地推翻、否定社會主義。歷史的退步之潮,通常是從這里打開缺口,而淹沒初綻嫩綠的新意識形態的莽原的。
理性在曲道中前進。毛澤東逝世后,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已較為成功地抑制了非理智的情緒,進而粉碎了極少數敵對分子的這種戰略。在評價毛澤東的有關民眾觀點的思想上,不少人已較為客觀公正了。當然,因為有些人缺乏對唯物史觀的深刻了解,社會本身也缺乏將人民群眾逐步推上徹底解放之路的經驗和知識;況且,這是一條極其漫長的道路,毛澤東憑借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豐富的歷史知識而“參悟”的民眾主體及運動規律的思想,盡管符合辯證法,但仍要等歷史許久。即仍會在很多人中間、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不被接受而被拒斥在社會實踐的大門之外。人民對關于自我解放觀的拒斥,這正是毛澤東關于“群眾自己教育自己”理論實現的前期形式。除此之外,在今天這個特定條件下,這種拒斥,表示人民群眾正從當年的“迷信毛澤東”這一認識怪圈中走出,進而從一切“迷信”怪圈中走出的歷史性進步,這也正合歷史規律之“天機”。有此迂回曲折的發展前進,毛澤東的在天之靈定會為之頷首微笑的。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毛澤東是我們這個大時代中應運而生的戰士,人民的赤子。他對人民的忠誠尊崇和熱愛,是這個時代精神從理論到現實教育、催化的結果。毛澤東出生在一個具有較為典型的封建專制特征的富裕農民家庭中,用毛澤東的話來說,父親是家庭中的執政黨,母親和他的兄弟們是在野黨,即在這種生身父子、結發夫妻的親情關系下,也沒有多少溫情,在野黨常常受到執政黨的辱沒人格的壓迫。這就使毛澤東自幼年起便具有受壓迫者的一般心理情感:心地善良、同情受壓迫者。毛澤東的家庭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或者說一般的階級社會里,一個個家庭的縮影。與毛澤東所受的家庭壓迫,以及所看到的家庭壓迫相一致,在當時的整個中國社會中,人民身受帝、封、官三座大山重壓,做牛作馬,飽經風霜,深受欺凌。人民呼喊,戰斗,可依舊大山難搬,重壓難除,悲苦常在。在這種社會的背景下,毛澤東本來緣發于家庭中的同情受壓迫者的直樸情感,在一定的文化思想引導下,就必然轉化為純真而深刻的與民同根連命的歸屬意識。在毛澤東成年之后,當他邁出韶山之地,進入社會民眾的汪洋大海,這種心理則更加強烈。如果說,十九世紀是世界范圍內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開始意識到自己存在、自己力量、自己使命和自己未來的世紀,二十世紀則是廣大人民開始行動,在漫長的自我解放道路的開端點上匍匐前進,并取得一定成果的世紀。這就構成了這兩個世紀的時代主旋律:人民在爭取解放,爭取社會主義。我們可以看到,當這種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列主義傳到中國,當“從來沒有什么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的歌聲傳唱在當時的工農大眾中,毛澤東強烈的民眾歸屬意識的興奮,諸如: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我們不干誰干,我們不說誰說;喚起民眾的大聯合;“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就是在這個時期發自毛澤東心底的勁唱、吶喊。完全可以說,此時,毛澤東在經過受壓迫,到同情受壓迫者,再到堅定地同廣大受壓迫者站在一起奮斗等一系列前進性轉變,已完全成為與人民“同一付心肝、同一付腸”的革命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后來的長期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活動中,毛澤東的這付“情腸”非但始終未改,而愈生愈烈、愈長愈堅。
人們一般都會懂得,作為歷史上某一時代的革命者,同情受壓迫者,關心社會的廣大群眾,這也許是起碼的品德條件。但歷史的革命,因為私有制的決定,在革命成功后,不少當權者通常會逐步轉到與人民相對立的立場上去。即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條件下,由于舊傳統舊習慣的作用,也由于政治上層建筑自身的存在,也容易使一些本來的社會主義者,脫離人民,而漸漸成為人民的二子逆臣。毛澤東一生都十分警惕這一點。時刻注意把自己的心和人民群眾的心貼在一起,把自己置放在人民群眾的隊伍中,關心著人民的一切。
這里我們已不準備一一介紹毛澤東的一生中無數個的捐錢助人、分食與人、救助貧病者、關心戰士,以及看老百姓吃窩頭,愴然淚下,走遍大江南北,問寒問暖;足跡礦山學校,求教于民眾的若干故事。僅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到兩件小事上來。
第一件事:偉人見不得民眾淚。──1947年,毛澤東東渡黃河后,乘吉普車去西柏坡。行進途中,他看到了路旁有一個生病的女孩和淚流滿面的婦女。他身子一陣震顫,急忙下車──以下為毛澤東衛士們回憶的原文:
毛澤東大步走到那女人的孩子身邊,摸摸孩子的手和額部:“孩子怎么了?”
“病啦!”女人淚流滿面。
“什么病?”
“請一個先生看過,說是傷風著涼,氣火上升。可吃了藥-296-
不管事兒,燒得說胡話,這會子只剩了一口氣……”女人嗚嗚地哭出聲。
我看到毛澤東眼圈泛紅,猛地扭回頭,朝車上看。
“我在這里。”朱醫生在毛澤東身邊說。
“快給這孩子看病。”
朱醫生用聽診器聽,又量體溫,然后問那婦女孩子發病過程……
“有救嗎?”毛澤東聲音顫抖,提著一顆心。
“有救。”
“好,一定要把她救活!”毛澤東頓時放開聲音。
“可這藥……”
“沒藥了?”毛澤東又顯出緊張擔心。
“有是有……只剩一支了。”
“什么藥?”
“盤尼西林。”
“那就快用。”
“這是進口藥,買不到,你病的時候我都沒舍得用,不到萬不得已……”
“現在已經到了萬不得已,請你馬上給孩子注射!”
朱醫生將那支珍藏很久沒舍得用的盤尼西林用給了生病的孩子。那時,抗生素不象現在這么泛濫,所以很顯特效。朱醫生打過針,用水壺喂那孩子水。工夫不大,孩子忽然掀起眼皮,輕悠悠叫了一聲:“娘……”
那婦女呆呆地睜著大眼,淚水小河一樣嘩嘩往下流。忽然撲通一聲跪倒,哭叫著:“菩薩啊,救命的菩薩啊!”
毛澤東兩眼淚花迷離,轉身吩咐朱醫生:“你用后面那輛車送這母女回家吧。再觀察一下,孩子沒事了你再回來。”
后來,每當談到那個孩子和流淚的母親,毛澤東眼圈總要泛紅:“也不知那孩子現在怎么樣了?把她帶來治療一段就好了……”他多次感慨:“農民缺醫少藥,鬧個病跑幾十里看不上醫生,要想個法子讓醫生到農村去。吃了農民種的糧就該為農民治病么!”(11)
這種事,已完全不需要我們去作更多的評論。人民的領袖和人民群眾的心貼得如此之近,如此之緊,人人一看便能明了。
第二件事:看《白蛇傳》拍案而起。
據衛士們回憶,毛澤東喜歡看戲,尤其是《霸王別姬》、《白蛇傳》。1958年,毛澤東在上海,市委負責同志為他準備一臺文娛晚會,又演出《白蛇傳》。以下也為衛士回憶的原文:
他的目光時而明媚照人,時而熱情洋溢,時而情思悠悠。顯然,他是進入許仙和白娘子的角色,理解他們,贊賞他們。特別對熱情勇敢聰明的小青懷著極大的敬意和贊譽。唱得好的地方,他就鼓掌。他鼓掌大家立刻跟著鼓。
然而,這畢竟是一出悲劇。當法門寺那個老和尚法海一出場,毛澤東臉色立刻陰沉下來,甚至浮現出一種緊張恐慌。嘴唇微微張開,下唇時而輕輕抽動一下,齒間磨響幾聲,似乎要將那老和尚咬兩口。
終于,許仙與白娘子開始了曲折痛苦的生離死別。我有經驗,忙輕輕咳兩聲,想提醒毛澤東這是演戲。可是,這個時候提醒已失意義。現實不存在了,毛澤東完全進入了那個古老感人的神話故事中,他的鼻翼開始翕動,淚水在眼圈里悄悄累積凝聚,變成大顆大顆的淚珠,轉啊轉,撲簌簌,順臉頰滾落,砸在胸襟上。
糟了,今天觀眾可是不少啊。我憂心地用目光朝兩邊瞄,身體卻不敢有大動作,怕吸引別人更注意這里。還好,觀眾似乎都被戲吸引了,沒有什么人注意臺下的“戲”。
可是,毛澤東的動靜越來越大,淚水已經不是一顆一顆往下落,而是一道一道往下淌。鼻子堵塞了,呼吸受阻,嘶嘶有聲。附近的市委領導目光朝這邊稍觸即離,這已經足夠我憂慮。我有責任保護主席的“領袖風度”。我又輕咳一聲。這下子更糟糕。咳聲沒喚醒毛澤東,卻招惹來幾道目光。我不敢作聲了。
毛澤東終于忘乎所以地哭出了聲,那是一種顫抖的抽泣聲,并且毫無顧忌地擦淚水,擤鼻涕。到了這步田地,我也只好順其自然了。我只盼戲快些完,事實上也快完了,法海開始將白娘子鎮壓到雷峰塔下……
就在“鎮壓”的那一刻,驚人之舉發生了!
毛澤東突然憤怒地拍“案”而起,他的大手拍在沙發扶手上,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嗎?不造反行嗎?!”
對這件事情,世人反映不一。個別舊文化思想較為濃重的人,對毛澤東作為人民領袖,在這種場合下的這種形象,這種態度,這種語言十分失望。這正如斯大林所揭示的,有人第一次見到列寧,見到列寧個子矮小,講話自然隨便,完全不進行形象“包裝”,顯得缺乏領袖風度,而感到失望的心情一樣。這種失望,說到底,不過是“官尊民卑”,“上榮下賤”的唯心史觀的反映。不過,這里應當強調指出,對以上事件,毛澤東的衛士們通常是從毛澤東不掩飾個人好惡、情感來評價毛澤東的。實際上,這里既自然深刻也極為明顯地顯示毛澤東心系民眾,誠摯地與民眾同心連脈的新時代的領袖形象。同時,這種形象也是一種不裝腔作勢的無高無下、無尊無卑的自然人的形象。
三、一意向“下”傾斜的認識取向
有人認為:在毛澤東的意識結構中,人民或群眾的稱謂,總是與“小人物”、“窮人”、“賤人”、“被壓迫者”等,劃等號的。這種認識有對的一面。在毛澤東的認識中,小人物、窮人、被壓迫者等等,只是構成人民群眾的主體和主導。在當代,小資產階級階層、屬于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以及一切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們,都在人民的范疇中,鑒于任何同類事物和人物,都不可能是絕對同一一致,總是存在差別的情況,可以說,在人民中,尤其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的人民中,最能代表人民本質特征的,當然只能是社會最低層的小人物,窮人和被壓迫者等。新時代的革命和變革,當然得以這些小人物為基礎、中堅力量。沒有區別、沒有重點,即沒有政策。毛澤東的重民意識、民本觀念中,即體現這一正確的區別和重點。在另一個層面上,這種區別和重點,也展示毛澤東對歷史運動辯證法的精深理解和把握。歷史是在有傾向的擺動中前進的,有時為了克服某種積弊流污,不得不以另一種與之相對立的傾向(甚至是明顯的傾斜)來抗衡。人民群眾的解放運動,人民群眾真正確立自己主人地位的前期過程,革命家們不可能不以矯枉過正的戰略性手段,炫舉下層人物、窮人、“賤人”的反抗精神,以及一切被壓迫者的真正面目、才干和創造歷史的作用。有些時候,毛澤東在這方面也遭到個別人的嫉恨。不過,毛澤東本人并不介意這種嫉恨。因為,他堅信未來歷史定會對此作出寬容性的解釋。
1、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生活在階級統治之下,飽嘗艱辛,倍受欺壓,加之統治階級的各種欺騙理論的灌輸,廣大人民群眾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確有自卑自賤者,自愚為愚蠢者。他們看不到自己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不能自覺地認識自己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尤其在中國,廣大的農民在過去的兩千年中,生活在小生產的狹小天地里,禁錮在封建禮教的枷鎖之下,自我意識未得到資產主義大生產的培植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催化,基本仍處于病弱缺損狀態。正如馬克思所說:“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13)當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即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的車輪從封建主義軀體上輾過,封建主義的總體結構是散體了,但其魂靈并未消滅。這樣,按社會發展自然程序的兩本賬目:一個是封建主義,一個是資本主義,都得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去算清。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特殊革命。因此,可以設想,只要不陷入烏托邦的幻想,中國在很長時間里,存在一個一元主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主導)多元并存合一的過渡狀態:自上而下的社會主義政治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公私并存的經濟結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軍對壘的文化結構。有鑒于此,在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之后,在開初的一個時間里,人民領袖不得不十分強調政治,以及強調與此相關的人民自身的解放──盡管經濟是基礎,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根本問題之一。這就是毛澤東在建國前后,為人民自身思想解放的戰略大計,常常以乍聽起來有點極端的語言來宣傳民眾,大講特講民眾作用的原因所在。這也可以理解為“矯枉必須過正”。當然,過正的東西還不是正,仍有待于歷史去矯正。不過,對“過正”的矯枉是歷史的第二步行動,必須在第一步行動之后的。
毛澤東在這方面的思想和言論,可歸納為三點:
第一,為“把顛倒過去的歷史再顛倒過來”而鼓呼。
以往的歷史,使人民屈辱,人民低頭彎腰,做牛做馬,為奴為婢。不少人以為命該如此,習以為常;也有不少人因此而妄自菲薄。這是歷史顛倒的結果。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吳媽、祥林嫂等,即是對這些民眾心態的典型化揭示。毛澤東和魯迅的心是相通的。但毛澤東和魯迅又有不同。魯迅對民眾的這種意志,常有“怒其不爭”的情緒。毛澤東則相反,努力鼓呼,盡力推動群眾“奮起力爭”。他一再向人民揭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14)“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5)“真正的銅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6)。并把人民比喻為至高無上的上帝。對人民可謂是忠誠不二,并充滿熱忱,從不心灰意冷,也無怨情怒氣。
第二,努力揭示小人物創造大事的道理。
針對群眾中一些人不同程度的迷信名家、權威、洋人和死人的心理,建國以后,毛澤東一再提倡破除迷信。讓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發揮創造力。50年代后期的一次會議上,他說:“自古以來,發明家、創立新學派的人,開始的時候都是年輕的,學問比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壓迫的。”(17)他列舉了數十個有作為的人來證明他的觀點,并肯定地說,多數如此。他甚至提示人們去研究其是否是規律。同期,毛澤東在讀一篇文章后這樣的批語:“……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賤人、被人看不起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大部分發明創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干的。”(18)到了60年代,毛澤東又一次重申:“在某種意義上說,最聰明,最有才干,是最有實踐經驗的戰士。”(19)
第三,情感的天平始終傾向最下層的人民群眾。
為了矯歷史之枉, 毛澤東始終以最真摯的熱情對待人民群眾,保護并謳歌人民群眾革命熱情、創造精神和自我教育而解放自己的行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他力排眾議,憤筆疾書,為農民運動叫好,歡呼他們“將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土豪劣紳的小姐少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滾一滾……”(20)的革命行動,認為這些是億萬人民在朝著解放的路迅跑的大好事。建國初期,他高度贊揚廣大農民的社會主義熱情;1958年的大躍進中,浮夸、共產風肆虐全國時,他同自己往日戰友發生嚴重分歧的根因之一,就是要保護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不要把形勢說得一團漆黑,而不在于左傾錯誤要不要糾正的問題(左傾錯誤是要糾正的。廬山會議前期,以及廬山會議之前的幾個會議,毛澤東都是在實際地糾正左傾錯誤。不過,他始終認為,這人民群眾──當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好心努力中犯的錯誤,故而要在保護積極性的前提下;在不摧殘建國后好容易才培植起來的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群眾精神的前提下,不潑群眾冷水,嚴肅認真地、逐步地克服左傾錯誤);就連文革后期,在種種原因下,不少作為“造反派”的群眾,犯一些嚴重錯誤,他還告誡領導者們,對這些群眾要“高抬貴手”,正確引導犯錯誤的群眾改正錯誤。
素來強調開展積極思想斗爭、分清是非的毛澤東,在對待群眾缺點錯誤的問題上,確似有點偏愛和“護短”。其實,這個“短”有時是需要“護”的。因為有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了推動人民走出滌罪所,去除群眾身上沉重的迷信、畏懼、保守等包袱,是必須以“允許犯錯誤”為代價的……。舍此,就可能犯因噎廢食的錯誤。不過,在社會的實際斗爭中,對這一點的把握,始終得以全局可控、局部適度為條件。當然,這是一個新的領導科學的歷史課題,現在就下結論,也許有信口開河的錯誤。
但不管怎么說,毛澤東情傾廣大基層群眾,推動群眾在大膽實踐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是有馬克思主義的遠見卓識的。也是同他不懈的社會主義追求連在一起的。
2、最干凈和最具力量的是工人農民和小人物。
在毛澤東完成向馬克思主義轉變之后,他過去的真樸民本意識,便出現了一個理性的飛躍,個人的感情也完全投向工人、農民。他說:“……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干凈”。(21)
毛澤東的這句話,不可僅理解成一般性的比喻,而應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為:在階級社會和階級還沒消滅社會里,與凌駕于社會之上──有時確發生異化──的社會上層組織(主要指國家組織)相比,基層、基層民眾的生活領地,是一片凈土、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力源。人民群眾的整體運動指向總是合理的;其本質性追求和是非標準總是正確的或大體正確的。在當代,從根本上說,人民群眾和社會主義;是互為生存發展條件的。
毛澤東這一比喻的深廣內涵,可以從他如下幾個方面的言論來說明:
第一,任何時侯都立足扎根在群眾之中。毛澤東始終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脫離群眾的行為是一切弊端之源──就是脫離開凈土,就會變得不干凈。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幾次談到這個運動本意源點。他認為,在我們隊伍里,有蛻化變質分子,這些人,騎在人民頭上拉屎拉尿……必須有個處理。他還說:有些人官做大了,薪水多了,自以為了不起,就擺架子,有事不跟群眾商量,不平等待人,不民主,喜歡罵人,訓人,嚴重脫離群眾;大官們壓人,但是小官、學生、工人、農民,不喜歡大人物壓他們,所以他們要革命呢。
第二,在一切勞動群眾中,更重視體力勞動者的情緒意向,把一切勞動中的體力勞動看成是思想意識最佳凈化方式。毛澤東不否認腦力勞動的作用,也承認知識、科學及知識分子的重要價值。這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在三大差別存在的今天,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能為我們這個社會提供更多的政治營養。所以,建國以后,他反復強調干部要下去,要同勞動群眾實行三同;要知識分子同工農群眾相結合,知識青年要大有作為就必須下鄉去;文藝要送下鄉;醫療衛生的重點要放到農村去……,等等。他甚至說:“要把唱戲的、寫詩的、戲劇家、文學家趕出城,統統轟下鄉,分期分批下放到農村、工廠。不要總住在機關,這樣寫不出東西。你不下去就不開飯,下去就開飯。”(22)毛澤東這種重視體力勞動,重視基層體力勞動者的意向情緒,重視從中取得營養的真切性,特別表現在他自己身上。建國以后的毛澤東,不但仍堅持經常下去調查研究,參加勞動,并且在1962年還曾表示要騎馬視察黃河全流。他甚至指責自己:進了紫金城,官做大了,成了黨內的最大官僚主義者了……所以,他曾設想下放自己去辦一年商業、辦一年農業……
第三,也和毛澤東的好多言行一樣,這也是一個爭議較大,有些知識分子頗多看法和批評的問題。較為普遍的批評是:不切實際。但對高瞻遠矚、屬于未來的革命家來說,對于過于拘泥于眼前“實用、實利”而致使千年停滯的民族來說,看上去似乎是不切實際的浪漫,也是對歷史的補充──極可能是對歷史進行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式的沖撞和推動。
第四,支持“小人物”的“三敢”精神。從毛澤東一意向“下”傾斜的思維模式中──姑且讓我們這樣說,還可以很快發現毛澤東對小人物“三敢”精神(即毛澤東自己經常提倡的敢想、敢說、敢干)的高度贊賞和保護。當人們盡可能多地了解掌握毛澤東工作、生活情況后會發現:他對來自大官們的議論、批評的接收聽取度,同來自最基層廣大群眾和小人物的批評建議,有一定的差距。他對來自基層的老百姓口中的批評意見,總是熱情的,認為其有較大的可信度。并認真而迅速地糾正錯誤。1960年和1966年,湖南農民賀鳳生兩次在毛澤東面前“罵娘”(23),直言批評共產風、浮夸風,批評文化大革命中的過火行為,毛澤東非但沒有指責他,反而反復表揚他敢說真話,十分熱情地希望他多來反映真實情況,并表示改正某些不正確的做法。除此,還坦率承認自己的個人責任。無疑,在作為官方的各種文件、報告面前,毛澤東當然是要相信的,但他更相信來自“下層小人物”大膽反映上來的第一手的材料。這方面的事例很多,此難一一列舉。
毛澤東支持小人物,可謂是滿腔熱忱。他多次講過“青年人要勝過老年人,學問少的人可以打倒學問多的人,不要被權威、名人嚇倒”(24)。50年代中期他支持“小人物”對紅學專家的批評,并抱怨說:小人物把事情做起來了,大人物卻往往不予重視。60年代中期,他表揚當時的乒乓球小將徐寅生關于用辯證法打球的文章,說“這是小將們向我們這一批老將挑戰了……如果我們不向小將們學習,我們就要完蛋了”(25)。后來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則全力支持青年學生和基層群眾的“造反”行動……其中有無失誤,不在本文論列。本網民這里說的——毛澤東真心本意,極有可貴之處。
無須回避,也不必隱瞞,毛澤東的這一民本、崇“下”的價值坐標,是和一切剝削階級的價值標準,有鴻溝之隔的。在一些資產階級分子看來,毛澤東的這些思想──有人稱之為“戀民”情結,是毛澤東少年時受到嚴厲的父權專制而造成的心理扭曲。這是近似熱昏的胡話。要說扭曲,其實,扭曲不在毛澤東,而是資產階級灰暗心理的扭曲。他們的確無法理解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恢宏博大、深沉邃遠。也許說毛澤東有“戀民”情結,在某些方面還說得通。但要看到這一情結絕非是毛澤東個人生活經歷造育的,而是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幾千年來受壓迫受剝削的反抗之火的聚焦。至于其中可能有“過正”之處,那是無產階級大革命和社會主義的開創時期必須具有的。仍如上言,對“過正”的再度矯枉, 那只能是人民群眾自己的繼此之后的事。一切資產階級“好心”參與,頤指意使,只能是人民權力的再度喪失。人民應當警惕這一點。因為現代資產階級的“和平演變”手法已變得極具技巧,很有點“迷魂湯”效用。比如打著“改革”旗號,起步點上給人民擴大點似是而非的權力,……進而把人們引入誤區或陷井,最終又將人民權力全部剝奪──使人民只剩下無可奈何的沮喪。東歐和前蘇聯解體過程中的情況正在教給人民這一點。
3、避免安泰式的錯誤,時刻不離開人民,永遠走群眾路線。
列寧曾給蘇聯共產黨人講過這樣一個悲劇性的故事。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大力巨人安泰,他同大英雄海格立斯角力。開初,他每一次被海格立斯打倒,從地上爬起來后,較前更為有力量,更為勇猛。其中奧秘是他每一次倒地,大地母親總是賦予他新的更大力量。后來,海格立斯終于發現了這一點。于是改變了戰略,將他舉過自己的頭頂,懸在空中,使之和大地隔離開。這樣,他漸漸失去力量,而終于被海格立斯卡死在空中。列寧用這個故事教育共產黨人不要脫離人民群眾,要永遠偎依在人民的懷抱中,這樣才會永遠有力量。永遠代表人民。毛澤東同志則常常把黨和群眾的關系比喻為魚水關系,并不斷強調說,群眾是基礎,是土壤、土地;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在實踐中依靠群眾、聯系群眾,遵循群眾路線是我們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毛澤東在長期領導活動中,從理論上賦予群眾路線十分豐富的內容,如簡要歸納,大體有如下內容:首先從出發點上說,要一切為著人民群眾,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是我們黨的宗旨。其次,從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上說,要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再者,從信念上說,要相信人民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此外,從具體方法上說,必須堅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
由于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是人們熟知,而且也不存什么疑義的問題,故而本文已無必要作展開性論述。
現在的中國人大都已經懂得,歷史已進入“多數人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真正人民革命的大時代,人民時代正在不斷造育真正代表人民(永遠同人民站在一起是其代表人民的前提)的偉大戰士。毛澤東就是這樣的戰士。他把人民的解放和社會主義邏輯地連在一起,一生演出了一個個非同凡響的大戲,始終想讓人民當主角。因而他有永恒的魅力,──對人民來說。他可能也有缺失,包括在對人民的問題上,但缺失中也閃爍著輝煌;他有過失敗,而失敗也顯得雄壯且前途無限──而不是葬送了事業(從常理上說,一個終身與民思齊、為民奮斗者,其真理的占有度、事業勝利的比率,一定會比個人主義精英們高出千萬倍)。這也是毛澤東去世后,社會上時常出現“毛澤東熱”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完全可以預言,“毛澤東熱”仍將在今后一個較長時間里時常出現,并滌除某些非理性、非科學的“熱”氛,而變得越來越深沉和嚴肅,直到社會主義在世界上勝利。這也許是西方資產階級分子無法理解的。
這里重申,毛澤東如此,是空前的,但不是絕后,相信毛澤東的后繼者——會越來越多;右翼們要注意了,幾十年來,你們對“尊民為帝”的毛澤東的故意淡忘冷落、歪曲、詆毀,已經自食苦果了(確如一次次地“飛蛾投火”),再不收手,必自臭于世!!
注:
(1)引自《走下神壇的毛澤東》第94─95頁
(2)同上,第95─97頁
(3)同上,第97─98頁
(4)同上,第99─100頁
(5)同上,第98─99頁
(6)同上,第107頁
(7)《毛澤東的晚年生活》第152頁
(8)引自《走下神壇的毛澤東》第105─106頁
(9)同上,第107頁
(10)同上,第108頁
(11)《走下神壇的毛澤東》第39─41頁
(12)同上書,第47─49頁
(13)《馬恩選集》第1卷,第693頁
(14)(15)(16)《毛主席語錄》第104、80頁
(17)(18)(19)引自《晚年毛澤東》第253─254、255頁
(20)《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6頁
(21)《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08頁
(22)引自《晚年毛澤東》第257頁
(23)參見《毛澤東人際交往實錄》第211─219頁
(24)引自《晚年毛澤東》第258頁
(25)同上,第258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