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華網發了一組圖片新聞《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百姓的福根》,第一張圖片和說明是——
9月25日,張福根在暢談他的創業四部曲——“劈山修路、深打旱井、植樹造林、發展旅游”。
在巍巍太行海拔800米的深山里,有一位72歲的莊稼漢,他憨厚熱情,骨子里透著太行人的大情大性大愛,他就是50多年帶領村民戰天斗地的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白泉村支部書記張福根,村民都親切地稱他為“百姓的福根”。白泉村沒有泉,群眾吃水、出山難,曾是太行山里出了名的貧困山村,從福根早年的勵志詩作“蹬破地球闖開天,單手舉起太行山”看得出,這個大山之子有著要改變窮山村的雄心壯志。幾十年來,他帶領村民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水泥路;深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井;植樹造林,憑借一雙手兩個肩,一把镢頭一張锨,綠化了2萬畝荒山;發展旅游,建了個白泉山莊,開辟景點搞旅游致富。這就是福根的創業四部曲。72歲的福根老人雖然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只有0.4的視力,可他干起活來仍然一個頂幾個,每天5點就起床,一點也閑不住。福根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在通往白泉村景區的路上,村民在路面上刻上了“福根路”。沒有福根,哪有這一條條水泥路。福根當了幾十年的村支書,但每次選舉鄉親們還選他。村民說,福根活到一百歲,就讓他把支書當到一百歲。春節,村民們自發在村委會貼了副對聯:“半生辛勞富白泉,一腔熱血為百姓”,橫批:“不忘福根”。(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第二張圖片和說明也很有意思——
9月25日,福根(左)和參加修路的村民一起在一個石磨邊吃午飯。福根不吃桌,總是一碗面。他給群眾承諾:我要拿群眾一分錢就砍了我的手,喝群眾一口酒就割了我的舌頭。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白泉村支部書記張福根的這種精神,實際上是保持了當年的紅旗渠精神。當年的紅旗渠動工于非常艱苦的1960年,經過十年春秋,在十萬林州兒女的艱苦奮斗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譜寫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贊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不但修出了紅旗渠結束了林餡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造福于百姓,同時還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張福根這樣的先進模范人物,基層集體的優秀帶頭人,為百姓留下了“福根”。
毛主席曾指出過:“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這個教育靠誰去做?靠茅于軾那樣早就想搞資本主義的知識分子去做嗎?當然不行。對農民最好的教育就是為農民樹立榜樣,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張福根這樣的帶頭人,讓農民自己教育自己。實際上,當年像張福根這樣的基層帶頭人在農業學大寨中已經大批涌現出來,像小崗村那樣的生產隊就是在安徽也是很落后的地方了。可是一些人中了邪,偏偏把非常落后自私的小崗村拉出來作為農民的榜樣。這一拉,讓千千萬萬的“張福根”失去了方向,也讓廣大的農民失去了“福根”。
好在還有一些張福根這樣的共產黨人堅持守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中國農村應該走什么路,讓人們看到燦爛的希望。我們的領導同志則應該看到,72歲的支部書記張福根需要年輕的接班人了,要把“百姓的福根”長期留下來,永遠傳下去。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