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橋關民網友發帖要《熱烈歡呼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他的邏輯是:中國人口必須減少,所以必須長期讓生育率降到2以下,由此帶來的“老齡化”也必須對之“歡呼”。
本網友要問:計劃生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按照如今的時髦說法,計劃生育的目的,應該是對于人口的“維穩”,也就是:
1)人口總量處于一個合適穩定的數值;2)各年齡人口結構也保持合適穩定的分布。
這個目標并不難達到,只需要長期維持人口總和生育率等于標準生育率2.1,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自行調整,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那么,我國的總和生育率是如何變化的呢?讓我們還是用數據圖表來說話吧!
先來看已經陷入嚴重老齡化的日本。下圖給出了日本1920——2000年歷年的出生人口和總和生育率(黑點是出生人口,數值對應于左側豎軸;空心白點是總和生育率,數值對應于右側豎軸):
可以看到日本的生育率在1945年二戰結束時達到高峰4.5(這個高生育率應該是戰爭期間的宣傳所致,因為日本并沒有“多子多福”的傳統),此后,隨著戰爭的結束和艱苦重建的開始,生育率直線下降到1960年的2左右,此后一直穩定在2左右。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那么日本社會本來是不會產生老齡化問題。然而,從1973年開始,生育率繼續下降。到80年代的時候,總和出生率就降到2以下,并且還逐年下降,這就是日本社會步入“老齡化”的根本原因。
再來看我國。草橋關民網友在帖子中說“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一些人實在沒什么事干,所以在家養活孩子玩兒”。
他的言下之意顯然是說:在1966——1976這十年里,生育率是大漲的。由于這些年的宣傳,很多人對于文革期間的生育情況也是如此看待的,而且文革期間的人口確實也是一直增長的。但是,人口繼續增長,并不等于生育率也仍然維持在高位。
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我國1949——2000年歷年出生人口與總和生育率(黑點是出生人口,數值對應于左側豎軸;空心白點是總和生育率,數值對應于右側豎軸):
從圖中可以看到,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其實在解放前就一直維持在6左右這個較大的數字,這顯然是“多子多福”的歷史傳統在起著作用。可能有人會問:解放前的生育率這么高,為什么人口并未增長呢?原因很簡單:主要是由于整體的衛生防疫條件太差,導致嬰兒的存活率很低,再加上人均壽命短,死亡率也高。
然而,1958年,總和生育率突然從6.5下跌到6,1959年大幅下跌到4.2左右,然后進一步下跌到了1961年的3.2左右。緊接著,1962年和1963年又是突然連續暴漲,1963年達到最大值7.5。1964年又下跌到6.2左右,1965、1966年基本沒變,1967年下跌到5.5,1968年又反彈到6.6左右。1968年更是一路直線下降,到1976年已經降到2.6左右,1980年更是繼續下降到了接近國際公認的平衡生育率2.1。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
1)總生育率在1956年之前一直維持在高位,1957年開始下跌,一直跌到1961年;
2)總和生育率開始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正是始于文革開始的1966年;
3)從1968年開始,總和生育率從6.0持續直線下跌到1976年的2.6左右,1980年已降到2.1。
本網友認為,1958年開始的生育率小幅下跌,應該是草橋關民網友貼中所說“早在1957年啦,我們就有文件啦,計劃生育啦!”的“計劃生育文件”開始產生的效果。當然,1959—1961年期間生育率的下跌,與三年自然災害導致生育意愿下降也有關系。1962年和1963年的生育率反彈,是自然災害結束的標志。從1966年開始的生育率持續下降,則只能解釋為:從1966年開始,“一個少了,三個太多,兩個正好”的“計劃生育”政策開始起作用了。
有些網友大概會問:既然“早在1957年啦,我們就有文件啦,計劃生育啦!”,為什么到1966年才開始明顯地持續地起作用呢?
本網友認為,這是由于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不夠“剛猛”,主要是靠說服教育和避孕為主。“強制上環”、“強制結扎絕育”以及“高額罰款”之類的特色先進計生手段及其輔助手段,在“貧窮僵化”的年代,是絕對不允許搞的。
避孕藥雖然在30年代就發明了,但是口服避孕藥是直到1960年才在世界上被制造出來的,我國研制出避孕藥的時間就更靠后了。直到1965年1月9日,毛澤東在與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談話時,面對斯諾的提問“主席對中國計劃生育的進程感到滿意嗎?”,他還回答說:“不滿意,在農村還沒有推廣。最好能制造一種簡便的口服避孕藥品”。在避孕藥研制出來并推廣之前,要搞避孕當然只能是“土法上馬”,避孕的有效率是不高的。草橋關民網友作為香港網友,應該是講究人權的,總不會贊成用禁欲和結扎來“計劃生育”吧?
根據相關資料《為治女性不孕而生:避孕藥的風云50年》:“實際中國的口服避孕藥研究從1963年開始。僅用了4年時間,上海仁濟醫院的肖碧蓮所在的實驗室就研制成功了兩款低劑量口服避孕藥。1967年,國產的口服避孕藥通過了國家科委鑒定,開始推廣試用。在北京,許多人仍然記得當時避孕藥推廣的情景,這些避孕藥是由單位免費發放試用的。”
此資料中也提到了避孕藥研制出來之前的避孕方式:“1956年,國家投資200萬元在廣州建成中國第一條避孕套生產線。同時從1953年至1959年間衛生部發出的有關避孕、人工流產和絕育的文件有8件之多。1956年8月衛生部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和形勢發展需要,拍攝了《避孕》科教片,上海拍攝了《節育》科教片,圖文影并茂地向大眾宣傳“避孕”的重要性。
盡管有了自己的避孕套生產廠,避孕用具仍然緊缺,不容易搞到,還要省著用。有人這樣回憶道:“1959年時,28歲的我就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了。我本來不想那么早要孩子,但是那時候根本沒有人談論避孕,壓根兒不知道怎么才能將‘每四年生一個,共生三個孩子’的計劃付諸實施。好不容易托朋友搞來幾個避孕套。我每次用完了,就用肥皂洗干凈,晾干后抹上滑石粉,下次再用。””由此可見,“提倡節育”的宣傳工作實際上從1953年就開始了。
此資料還介紹說:“1968年,毛澤東指示為群眾搞一種簡便的口服避孕藥。于是,協和醫院的專家們成立了攻關小組。1969年初,小組成功研制出復方甲基炔諾銅,這是中國首創的低劑量短效口服避孕藥。
從埃德加・斯諾從北京發給《時代》的一篇文章,可以看出當時的情形:“流產是免費的,而且只要女方提出要求就可以。避孕藥也是免費供應的,從1968年起,在中國很流行的每月吃22天的避孕丸的方法越來越代替了避孕環和其他的避孕辦法。”
斯諾還記錄道:“林大夫告訴我,每月吃二十二天的那種避孕丸沒有任何副作用。如果(二十二天里)每天都吃的話,其有效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絕大多數婦女仍然不夠經心。所以繼續研究一種一個月只吃一次的理想避孕丸。……林大夫對我說:“我們的研究小組,我們叫作計劃生育戰斗組,也在研究新的長期避孕方法。我們還在試驗一種三個月吃一次的避孕藥,我們還想搞一種有效期為一年的避孕丸或者注射劑。””
因此,本網友認為,總和生育率的數據顯示:隨著避孕藥的成功研制和推廣,“一個少了,三個太多,兩個正好”計劃生育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到1980年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2.1,此后完全沒有必要搞“強制一胎化”這種“計劃生育”。
當然,肯定仍然會有一些人挖空心思又要把文革期間生育率下降歸結于“迫害”,而這些人以前是把“多生三億”的罪名安給文革的。然而,孔慶東在博文《坐視天下亂紛紛》中引用《吳法憲回憶錄》提供的資料說:“文革中全國共有73萬人遭到迫害,其中34800人被整死,平均每省27071人受迫害,1242人被整死。”也就是說,文革十年,全國平均每年只有7.3萬人遭到“迫害”,其中平均3450人被整死。
草橋關民網友大概還會認為“計劃生育”必然導致老齡化。其實,“計劃生育”的目的,就是把總和生育率調整到2.1左右,使得人口總量和結構都維持穩定。如果總和生育率太低,“計劃生育”就應該是鼓勵提高生育率。作為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讓我們來看一看美國的歷年出生人口和總和生育率:
可以看到,美國同樣經歷過1945年二戰結束直到60年代初期的高生育率時期。1960年,美國引進了第一顆口服避孕藥,此后就開始“計劃生育”,生育率也在十年之內就直線下降到1970年的2.1左右,并進一步下降到1975年的1.7左右。此后,由于經濟美國政府采取了各種鼓勵生育的措施,使得生育率在2000年回升到了2.1左右,從而獲得了擺脫“老齡化”威脅的機會。當然,要真正擺脫“老齡化”的威脅,還必須在相當長的時期繼續維持2.1的生育率才行。
我國現在的生育率,實際上早就長期低于2,已經與日本的情況相當接近了,而我國的總人口是日本的數倍,即使老齡化比例相同,問題也會嚴重得多。本網友實在不知道草橋關民網友為何還笑得出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