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理論批判
有必要區分兩種不同的計劃生育:第一種計劃生育又稱為“家庭計劃”,是指夫婦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計劃和決定家庭人口的數量和生育的間隔,政府只起著引導的作用,也就是說,實行計劃生育是公民的權利而不是義務。這就是國際通行的“計劃生育”。1969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社會進步和發展宣言》認為:“父母享有自由負責地決定其子女的數目和出生間隔的專有權。”
第二種計劃生育的實質是“政府計劃”,夫婦不能自主決定生多少個孩子,也就是說,實行計劃生育是公民的義務而不是權利,因此,這種計劃生育被稱為“強制計劃生育”。
本文所說的“計劃生育”,如無特別說明,均是指強制計劃生育,因為現在中國實行的就是這種計劃生育。
現在世界上總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除了中國大陸以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實行強制計劃生育。有人說:“中國實行強制計劃生育,是因為中國人口太多了。不是嗎?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比欢匆粋€國家的人口是不是太多,顯然不能光看人口數量。如果光看人口數量,那么澳大利亞人口有2000萬,新加坡人口只有400萬,你能不能說:“相對于新加坡而言,澳大利亞的人口太多了?”然而我們知道,澳大利亞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而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屬于世界最高之列。因此,看一個國家的人口是不是太多,一個更重要的指標是看人口密度。
其次,單看人口密度也是不夠的,因為不同的土地的自然條件不同,土地的承載力也不相同。例如,西藏面積雖大,但適宜人居住的地方不多;江蘇省面積雖然小,但絕大部分地方都適宜人居住??梢哉f,江蘇省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養活的人口,肯定比西藏1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養活的人口更多。因此,要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是不是太多,還要考慮到適宜人居住的土地面積。
現在我們來看一組人口密度的數據:中國為135人/平方公里,韓國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為335人/平方公里,德國為235人/平方公里,英國為245人/平方公里,可見,韓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國大。即使扣除中國西部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中國的人口密度仍遠不及日本和韓國,而現在日本和韓國不但不認為“人口太多”,反而還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
有人認為小國的人口密度可以很大,但大國的人口密度就不能很大。這種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并且這種觀點在客觀上助長了分裂主義。因為分裂主義者會說:“小國比大國更有優勢,國家分裂可以減少人口基數,所以國家分裂有利于發展經濟。”但實際上,歐洲國家正在朝著聯合、統一的方向發展,就是因為大國比小國更有優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美國的五十個州都成為獨立的國家,那么并不一定會比現在的美國發展得更好。
有些人認為,中國人特別喜歡生孩子,如果取消計劃生育,人們就會生五、六個孩子,造成“人口爆炸”,他們舉例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實行計劃生育,那時人們不是都生五、六個孩子嗎?”其實,每個國家在長期戰亂之后,都會在一段時期內出現人口快速增長這種情況。從1950年至1976年,這20多年是近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1950年中國人口為5.6億,世界人口為25億;1976年中國人口為9.3億,世界人口為41億。可以看出,在這段時期,中國人口增長速度與世界人口增長速度基本同步。
另外,那時人們多生孩子,還有兩個原因:一是缺乏避孕手段;二是在集體化時期,糧食以及其它物質財富是按人頭分配的,家里人越多所得越多,人越少越吃虧,所以客觀上起到了鼓勵生育的作用?,F在這兩個因素都不存在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撫養孩子既費錢又費力,教育投入高昂,即使取消計劃生育,又有多少人愿意多生孩子?從1976年到現在,中國人口增長速度大大低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
新加坡、臺灣、香港和澳門,這四個地區的主體居民都是華人,也都在鼓勵生育,但生育率卻屬于全世界最低之列。上海和北京的政策生育率都高于1.0,但實際生育率均低于政策生育率。
現在中國農村的生育率高于城市的生育率,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農民是沒有任何社會養老保障的,農民只能靠養兒防老。如果有社會養老保障,農民也不想多生孩子。計劃生育可以說是舍本逐末,一方面不許農民多生孩子,另一方面又不去建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計劃生育支持者主要是從人口與資源的關系、人口與就業的關系、人口與環境的關系等方面來論證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下面我們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計劃生育的理由是否成立。
其一,人口與資源的關系。計劃生育理論認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口越多,人均資源就越少;人口越少,人均資源就越多。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刻舟求劍”的觀點,它以為自然資源是固定不變的。只要稍微了解世界歷史的人都會知道,從幾萬年前一直到現在,人類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人口數量越來越多。那么,人均資源是不是越來越少呢?在原始社會,人口的數量很少,雖然表面上的“人均資源”很豐富,但實際上,那時的人類對很多資源(例如石油和煤)都不會利用,所以“人均資源”再豐富,對人類也沒有什么用處。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多,表面上的“人均資源”越來越少,但由于科學技術在進步,人類利用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大,所以實際擁有的人均資源反而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其它條件同等的情況下,人口越多,科技進步就越快。況且,一個國家的貧富,與這個國家的人均自然資源沒有必然關系。例如,人均自然資源豐富的非洲反而是最貧窮的一個大陸;而許多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反而很富裕。
其二,人口與就業的關系。計劃生育支持者認為,中國失業率高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人口太多。其實,人口數量的多少與失業率并沒有什么關系。比方說,大城市人口多,小城市人口少,但大城市的失業率不一定比小城市的失業率高。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可是很多人都跑到這兩個地方找工作。有人說:“人口多了,一個工作崗位就有很多人來競爭,所以找工作就困難?!逼鋵崳丝诙嗔耍粋€工作崗位固然有很多人來競爭;但另一方面,人口多了,就會產生更多的工作崗位。人總是要消費的,消費就創造需求,需求就拉動經濟,經濟發展就創造就業機會。所以,人口越多,消費就越多,創造的就業機會也越多。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出現大量失業人口或過剩人口的時候,不是人口出了問題,而是社會出了問題,要改革的是社會制度而不是要減少人口。例如,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時期,美國人口只有1.2億,那時失業率高達25%,如果你認為失業是由于人口太多,那么你是不是認為那時美國也應該減少人口呢?然而,現在美國人口有3億,失業率只有5%。如果社會制度出了問題,即使是像阿根廷這樣人口密度只及中國十分之一的國家,照樣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
其三,人口與環境的關系。在計劃生育宣傳中,常常把環境惡化的原因歸咎于人口過多。事實上,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口過多,而是人們對環境粗放式、掠奪式的開發利用。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時期環境破壞一度也很嚴重,例如,在十九世紀,那時英國人口和倫敦人口都沒有現在多,但空氣污染很嚴重,倫敦被稱為“霧都”。隨著環保意識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倫敦又恢復了晴朗的天空。又如,中國的人口密度是135人/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只有18%;日本的人口密度達335人/平方公里,然而森林覆蓋率高達67%。生態學家認為,改善環境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植樹造林。而要植樹造林,就離不開人的勞動。如果中國能把一部分所謂的“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那么一定能大大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環境的好壞,決定性因素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人們是否注意保護環境。
可見,計劃生育并不能解決資源問題、就業問題和環境問題,相反,計劃生育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出了計劃生育的負面效應:
經濟家會看到,計劃生育最大的負面效應是加速了老齡化進程,而嚴重的老齡化將導致經濟衰退。
社會學家會看到,計劃生育最大的負面效應是性別比失衡,幾千萬光棍將大大引發買賣婚姻、拐賣婦女、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為。
教育家會看到,計劃生育最大的負面效應是人口素質逆淘汰,導致整個民族素質的降低。
政治家會看到,計劃生育最大的負面效應是兩個比例的降低:第一,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的持續降低,從而影響到國際政治格局;第二,漢族人口占中國人口比例的持續降低,從而影響到國內政治格局。
法學家會看到,計劃生育最大的負面效應是破壞了法制,因為在計劃生育執行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計生暴行,而法院一般不受理有關計生部門的違法案件。
遺傳學家會看到,計劃生育最大的負面效應是許多優秀的基因沒能遺傳下去,因為許多高素質的人才只允許生一個孩子。
倫理學家會看到,計劃生育最大的負面效應是對倫理道德的破壞,對于很多家庭來說,“兄弟姐妹”這些詞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不能說計劃生育沒有起過任何積極的作用。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推行“晚、稀、少”的計劃生育(相當于“二胎化”)。“晚”是指男25周歲、女23周歲才結婚;“稀”指兩胎要間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兩個孩子。“晚、稀、少”的政策比較符合中國的國情,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970年的總和生育率是5.8, 到1980年,總和生育率已降至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如果中國從1980年以后一直實行“晚、稀、少”的計劃生育,那么現在的人口結構肯定合理得多。
然而,從1980年開始,中國的計劃生育走入了歧途,其標志是1980年9月發表的《中共中央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 由此定下了中國人口政策的基調:“一胎化”。表面上是“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但在計劃生育實踐中,“提倡”變成了“強制”。中國的計劃生育已是一錯、再錯、三錯:一錯,是用強制計劃生育代替家庭計劃生育;再錯,是用“一胎化”代替“二胎化”;三錯,是推行了27年的“一胎化”之后,至今仍不懸崖勒馬。
我們知道,人口學上的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2.1,即平均每對夫婦要生2.1個孩子,才能使人口數量保持不變?,F在中國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4左右,這意味著計劃生育的目的就是要大量減少現有的中國人口,達到所謂的“適度人口”。那么,這個“適度人口”數量是多少呢?不同的人口學家根據不同的標準或愛好,會得到不同的“適度人口”數字:“人口控制論”創始人宋健認為中國的“適度人口”是7億左右;全國政協人口資源和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偉雄說:“只要繼續嚴格堅持計劃生育政策,100年到200年以后,中國的最終人口規模將可以控制在5億到8億,到時候中國人就能過得很舒服了”;中國社科院人口所的李小平認為中國的“適度人口”是3億;國家計生委副主任潘貴玉說:“要是我們中國人只有兩三億人口,現在一定是很神氣”……
在所有的“適度人口理論”中,宋健的理論影響最大。假如宋健的“適度人口理論”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從縱的方面來看,在1960年,中國人口數量就符合這個“適度人口”,但那時中國正處在大饑荒之中。第二,從橫的方面來看,在世界各國中,有的富國人口密度很大(如日本、德國),按照“適度人口理論”,這些國家早已超出了“適度人口”,但這些國家還在鼓勵生育;有的窮國人口密度很?。ㄈ缢黢R里、尼日爾),按照“適度人口理論”,這些國家還達不到“適度人口”的數量,但這些國家卻出現了“人口過?!薄?/p>
從實踐上來看,假定“中國的適度人口是7億”這種觀點是對的,那么當中國將來的人口降到7億時,由于生育率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因此人口仍然會繼續下降。到了那時,為了維持7億的“適度人口”,要不要強迫婦女懷孕呢?要知道,降低生育率容易做到,但要提高生育率卻很難?,F在俄羅斯、日本等國就為人口下降而大傷腦筋,千方百計鼓勵生育,但卻收效甚微。
可見,計劃生育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在1980年,中國的人口學可以說剛剛起步,對很多人口理論都沒有搞清,就貿然推行史無前例的“一胎化”。不但那時是這樣,甚至到了1999年元月,當時的《人口研究》主編喬曉春博士在該刊第1期卷首語中感慨道:“難道我們的理論已經很完善,中國人口問題已經解決了嗎?不是。實際上我們連一些最基本的理論都沒能夠搞清……?!比丝诶碚摏]有搞清楚,那么人口數據呢?從1991年以來,中國人口的一個關鍵數據----總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就一直沒有搞清楚。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22,計生委把它調高到1.8。中國人口政策就是建立在空想的人口理論和空想的人口數據之上。
“一胎化”在中國已經推行了27年,不知有多少家庭被罰得傾家蕩產,不知有多少婦女被強迫墮胎、強迫上環、強迫結扎……我耳聞目睹過許多計生暴行,每一次我都不能不感到驚異:這個民族怎么了?為了減少自己的同胞,已經到了如此歇斯底里的程度?中國人口(或中國人本身)怎么變成了中國的禍根?更令人驚異的是,許多知識分子(包括一些自由派的知識分子)也支持強制計劃生育。如果計劃生育是可行的,那么計劃經濟更是可行的,兩者的思維是同一的。事實上,經濟學是比人口學更為成熟的一門學科,然而,計劃經濟還是失敗了,那么,比經濟問題更復雜的人口問題,又如何能夠計劃呢?中國要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盡早取消強制計劃生育(或至少放開二胎)。否則,再過十多年,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和光棍問題將使中國陷入長久的動蕩不安之中,中華民族的復興無異于癡人說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