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懷舊”的教授,正是舊派人物
三十多年前,毛澤東推行“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里解放出來”,讓哲學大眾化。在那個時代,黨反復教給人們一個原理:社會發展中的本質性的新與舊,不是按事物的出現時間先后來確定的,而是按是否符合歷史規律來判定新和舊,——符合歷史總規律的發展,稱為新事物。就是說,今天新出現的事物,比之昨天的事物,未必就是新事物,——因為在歷史發展中,新事物在發展之初,因為自身的不成熟、力量還不十分壯大,有時會遭遇局部的失敗,而使舊事物“死灰復燃”。有趣的是,在中國,這一類復舊,通常又是在“創新”的名義下進行的。這就是所謂的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尤其是社會發展,新的社會制度會在世界范圍內多次反復才能建立、鞏固。
這一基本觀點,毛澤東在其晚年是讓全國人民作過長期的學習、討論和互相教育的,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深入人心。與此哲學觀點相一致,毛澤東時代的討論、學習和爭論,讓全國人民懂得:二十世紀最大的新生事物就是社會主義,——就是公有制;就是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就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與以上三點相一致的——克己為人、克己為公、互相幫助社會道德。人們同時十分的清楚:私有制、市埸經濟、個人發家致富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各顧各”,是舊事物,是屠宰勞動群眾的屠殺埸!但卻是剝削者的“永‘新’”、是命魂、寶貝和天堂。
應當說,毛澤東關于防止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復辟,進行全民性教育,就是從這一理論基礎,并結合社會主義初期的實際斗爭,而進行的。毛澤東以其驚人的預見力,還特別強調舊事物復辟的極大可能性、復辟的開始手段是“拉大旗作虎皮”“以舊充新”,以及利用人民自身的舊的習慣勢力等。
鑒于毛澤東這一理論科學的邏輯性和實際的真理性,至今仍以強大的力量征服著億萬人們;也鑒于這一真理的不可動搖性,毛澤東去世后,資改分子頗是大費苦心。幾十年的實踐表明,有極少數人在利用我黨的改革,利用我們黨“摸索前進”“局部后退”(后退就是后退,用舊就是用舊,但要退得明白,用得清楚,時機成熟后再止退謀進。這在戰略上是允許的。但,不可講退為進、指舊為新),力圖混淆新舊,玩弄——毛澤東早就揭示過的、人民也早就心知肚明的——“拉大旗作虎皮”“以舊充新”的把戲,具體地說,不可把資本主義范疇的東西說成是“新”(在可控的情勢下適當利用,是可以的),妄圖使之固定、穩定鞏固化。把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向往、對資本主義導致的兩極分化、大面積腐敗、礦難頻乃、治安惡化、殖民化的批評說成是“懷舊”!
本網民請不知“新”“舊”的教授注意了!我們黨和人民一邊在摸索改革,一邊仍在警思著“十個如果”!不要以為你們已經得逞!更不要用你們自以為的“既成資本主義‘事實’”,逼共產黨交出領導權、搞議會制,改換掉社會主義旗號!
社會是需要反面教員的。如今,故意混淆“新”“舊”、故意不知“新”“舊”的教授來批評“懷舊”啦。這是一個典型的“狼外婆”,他想兜售給人民的是不折不扣的舊物——資本主義!!
理論動態:中央黨校教授痛批“懷舊”
[ 仿佛回到起點 ] 于2010-07-19 11:27:19 上帖 [ 發短信 ] [ 表狀 ]
理論動態:中央黨校教授痛批“懷舊”
根據北京日報2010年07月19日消息,《理論周刊》近日對中央黨校宋惠昌教授進行訪談,宋教授對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今不如昔“懷舊”情緒進行了深入剖析和猛烈批判,引起了理論界和有關方面的重視。
他說: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是作為一個社會總體的革新行為,就目前的發展內容來說,主要包括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而它的社會成果則是由人治轉變為法治,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內對外的全面革新。所以,改革開放事業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衷心擁護。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利益機制、價值觀和思想方法的偏頗,也產生了“懷舊”情緒,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消極精神力量。這是需要認真研究和科學對待的。
他說:歷史上任何一個大的社會改革,都要從根本上改變該社會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說,這樣的變化往往會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暫時有損失。比如說,在曾經存在的人治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總是要有少數人享有某種特權的,而由人治轉變為法治、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后,隨著相應的特權的廢除,他們的既得利益也就失去了。這本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的話,這不僅利國利民,而且對個人終究也是一種好事。但是,總有一些思想狹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計較于一時的得失,甚至如喪考妣,而懷念起“昔日輝煌”,于是對改革開放事業產生抵觸情緒,這就不難理解了。
他說: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機制,進步性質的變革就是要在人們的利益沖突中開辟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就是說,由人治向法治、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是我國當代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價值觀,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文明的這些新趨勢,總是看不慣,想不通,進而將其視為社會發展過程的“弊端”而加以責難。于是,有人哀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那種樸素的社會風氣再也不見了,人們對個人利益太重視、太計較了;由于思想觀點趨向多元化,人們的分歧意見越來越難統一了;甚至有些人認為,當今社會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泛濫,集體主義精神泯滅了;由于體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敗現象,等等。
他說:這類“懷舊”的人認為,這些是改革造成的,是由于搞市場經濟、民主和法治帶來的結果。如果僅從現象上看,的確能夠找出某些“根據”來為這些人的觀點辯護;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質,就可以看出這些觀點是膚淺的、片面的。因為改革的大趨勢是向著更高文明層次前進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細節末葉來否定改革事業本身,那就意味著要把社會拉向倒退。而這對中國人民來說,卻是命運攸關的大事。
他說:其實,當前我國社會中的這種“懷舊”情緒并不是新奇的現象,因為縱觀古今中外,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每當經過深刻變革而使社會發生巨大進步的關鍵時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思想現象。這種思想情緒的基本特點,是在指責社會變革中的種種“弊病”的同時,對舊時代的種種“好處”發出贊嘆,用曲折的方式提出回到舊時代去的“愿望”。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帶有規律性的歷史現象。
他說: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承認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大潮涌來,有時沉渣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這其中,令人深惡痛絕的腐敗現象,從根本上說,是改革過程中新舊體制交錯之際,不完善市場經濟中的資源壟斷和不完善民主法治中的權力壟斷兩者相結合的產物。這些現象說明,問題的確是在改革過程中產生的,但是,它們恰恰是改革不徹底而形成的。因此,要消除當前社會中的這種“懷舊”情緒,其出路就是把社會主義改革事業堅決進行下去,通過繼續改革來克服改革過程中的不完善。新時期改革實踐的經驗教訓告訴人們,一味沉湎于往昔的“尊榮”之中,是沒有出路的,更加徹底的改革才是我們的希冀之所在。
讀后感:正確觀察事物,需要借助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和變色鏡。正確認識事物,需要掌握理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