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演員自我修養》
熟悉老僧的網友應該會發現,我最近的帖子多了一些“文藝腔”,感性的東西增多了,說理的成分減少了,這對于一個學工的、并且推崇“理工科思維”的人來說,這種變化顯得比較僵硬。數學網友在解釋他提出的這個概念時曾提到所謂的“理工科思維”關鍵是兩點:“是什么?”和“怎么做?”。就我的理解來說,“是什么”主要是探究原理,屬于“理科”的主要內容;而“怎么做”是尋求方法,正是“工科”的重點。所以,“是什么?怎么做?”確實是對“理工科思維”最精確的概括。但近兩年來我發現“理工科思維”與“文科思維”各擅勝場,理工科思維有其局限性,而文科思維也有其優點。理工科思維擅于解決問題,而文科思維擅于傳遞情緒;理工科思維注重內在邏輯,而文科思維注重外在表“象”。從傳遞復雜信息的角度來看,文科思維的效率要比理工科思維的效率高。理工科思維者更“關注過程”,而文科思維者直接“構造對象”,用“對象”傳遞復雜信息的效率應該更高。而“情緒”是很復雜的東西,要用“是什么怎么做”的方式來分解、重構,注定將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任務。或者可以用另外的方式理解這點,人類在傳承文化時,到底是通過詩歌、戲劇、小說、神話、故事、傳說這一類的文藝作品?還是由史官一板一眼記錄下來的史書傳遞的?我覺得除了父母的身教外,文藝作品對人獲取社會文化信息具有更大的作用。
看到文科思維在傳遞情緒這方面的長處,于是就想鍛煉一下自己的文科思維,這是我試圖學習《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的原由。目的是想了解一個好的表演工作者,如何才能抓住角色的精髓,用最有效率的面部表情、手勢、語氣傳遞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另外能永遠都說出最正確的臺詞而不忘詞這點也很不容易辦到。由于這方面的知識實在太缺乏,所以打算系統的看看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曾經出現在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的道具書——《演員的自我修養》,剛才在網上查詢了一下,發現該書確實存在,而且很有影響,作者是前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百度百科里面的簡介是這樣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Stanislavski,Konstantin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原姓阿列克賽耶夫。
名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這句名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讓人感慨良多。毫無疑問,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在生活中扮演著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按照周星馳《喜劇之王》中的說法就是“跑龍套的”。但是,對于我們自己來說,這世上沒有“龍套”,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演”,以“主演”的熱情和態度去表演好自己的龍套,這就一個演員的基本修養。這也是周星馳在電影《戲劇之王》中想要傳達的信息。
反面的例子也有,就是朱時茂和陳佩斯的小品《主角配角》。小品中“陳小二”老是和“老茂”爭主角位置,本來扮演漢奸的“陳小二”總是要擋在“老茂”的前面,非得演八路隊長的角色,不給演就搗蛋,要么裝“電線桿子”,要么做各種夸張的小動作,反正是用搞怪的方式吸引觀眾眼球,將大家的注意力牢牢的集中在自己的身上。當然,后來“陳小二”成功的穿上了老茂的八路軍隊長的戲服,然后結尾出人意料,“陳小二”在下意識之間,還是回到了他本來的角色位置上。所以正應了一句《紅樓夢》里面的臺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我想斯坦尼拉夫斯基的那句名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應該安于生活安排給我們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不本職工作,那么我們這就會是自己生活的主演。而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始終否認自己是跑龍套的,總是強調“我是一個演員”,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當然,我最欣賞的演員其實是梁朝偉,他前前后后拿了14項大獎,這很了不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