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8年蔣介石政府官員的學歷看中組部的“千人計劃”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錢學森先生留給我們的問題。后來這個問題經過xxx苦苦冥思之后,演化成了“中國現在為什么培養不出大師?”老僧后來寫了一篇帖子說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2&pageNo=1&treeView=0&id=993831&boardId=2 《“大師”需要“土壤”,“大師”無法“培養”》,提出杰出人才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磨礪出來的,而不是被“培養”出來的,中國之所以沒有辦法培養出杰出人才,最關鍵的原因就在于沒有杰出人才生長的土壤。而“土壤”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單單是教育的問題(這篇帖子中,第一句話是我在強國論壇上說過的最讓我自己后悔的話)。現在,中組部引進“海外杰出人才”的“千人計劃”就是這個問題外在表現之一。
一直認為,中國社會這些年的很多問題都根源于一顆聰明的腦袋。“聰明人”機智靈活辦法多,但也因此而容易浮躁。浮躁的人往往不愿意踏踏實實、按部就班的成長,總是妄圖尋找“快捷”的道路,從而回避那些又苦又累的“笨辦法”,從“打左燈向右轉”到“步子更快一點”,都是聰明人的表現。而“智叟”當家,那么整個家庭都難免不跟著“聰明”起來,于是整個中國社會到處都充滿了浮躁的氣氛,沒有一地清靜之處。引進“海外人才”顯然又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聰明辦法,這與“市場換技術”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對“造不如買、買不如租”聰明思想的體現。“引進人才”的其實就是“租賃人才”的另外一種說法。“租機器”還能保證機器正常運轉,“租人才”就完全有可能是花錢請回來一個“大爺”。如果是社科類“人才”,更有可能是掏錢租回來一個“木馬”,當年“特洛伊屠城”就是被“木馬”搞定的。說到海外人才,想起以前看到的一篇資料,提到的是1948年國民黨政府里面官員的學歷,現在找出來給大家看看:
--------------------------------------------------------------
1948年中國政府高官的學歷一覽
中央銀行總裁:劉攻蕓----倫敦經濟學院博士
行政院長:翁文灝 -----比利時魯文大學博士
外交部長:王世杰----倫敦大學經濟博士,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駐美大使:胡適----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教育部長:朱家驊-----柏林大學博士
司法部長:謝冠生----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交通部長:俞大維——哈佛大學博士
社會部長:谷正綱——柏林大學博士
衛生部長:周詒春——耶魯大學碩士
糧食部長:關吉玉——柏林大學博士
考試院長:張伯苓——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芝加哥大學名譽博士
司法部長:王龐惠——耶魯大學博士
立法院長:孫科——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最高法院院長:謝贏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上海市長:吳國楨——-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
這份資料里面還忘了一個領頭的:蔣介石——日本士官學校
從學歷來看,蔣介石政府里面的高官大多數都屬于“海外杰出人才”,而蔣介石本人也屬于海歸精英人士。那么他們的能力怎么樣呢?干得又怎么樣呢?這點勿需多說,49年一個湖南師范學校的畢業生宣布了他們這個“海外杰出人才團隊”的倒臺。
另外,革命早期,“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海歸杰出人才”也將當時蓬勃發展的中央蘇區折騰得半死不活,要不是那個官話都說不好的湖南師范生,歷史還真有可能被改寫。
最近引進“海外杰出人才”的例子最有名的莫過于上海交通大學的陳進先生了,他發明的“漢芯”技術舉世無雙,成本低廉工藝簡單,效果驚人,只需要幾個民工打磨幾天就可以獲得上億的收益。不知道當年引進他的人都有什么樣的“后話”?當然,“承擔責任”這樣的事情我們的領導干部一般是不干的,決策都是“有關領導”這樣過的“匿名馬甲”做的,跟我們具體的責任人無關。
實際上,在老僧看來,凡是需要“引進”的都不是人才。套用一句電視臺詞:什么是人才?有“人”才有“才”。需要被祖國花高價錢“引進”的人我認為都算不得什么人才,當年錢老他們那一代,都是自己放棄國外優越的待遇而回來的,他們回來是為了報效祖國,而不是向祖國索取。現在中組部花高價錢“引進”人才,我認為他們只可能引進一些投機者,或者就是如楊振寧這樣回來領取“上帝最后的禮物”的“人才”。對啦,楊先生被“引進來”的這些年給國家做出過什么貢獻呢?這點我倒是想知道一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