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總路線在太平縣的貫徹和農業“大躍進”
今日《黨的總路線在太平縣的貫徹和農業“大躍進”》一文,是我2008年應黃山區(原太平縣)黨史辦之邀,為農委所寫黨史專題(之二)的底稿。這里,我不想多說一個字,只想拿出來供大家參閱。(注:1、發帖時,對無關內容予以了省略;2、僅供參考。)
原底稿正文
【中共黃山區農委黨史專題之二】
黨的總路線在太平縣的貫徹和農業“大躍進”
總路線形成的1958年,是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常的一年。這一年,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相繼出臺,并掀起了“三面紅旗”運動。當時的“人民公社”在我國延續了20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被鄉一級政權替代。
一、總路線、大躍進相繼出臺的歷史背景(略)
二、我縣貫徹落實總路線的總體運行情形
1、時間內容
農業大躍進,我縣早在1957年,就號召發展生豬生產,是年養豬3.3萬頭,比上年增長50%。
1958年1月6日 ,我縣農業合作社干部訓練班開學,學習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討論太平縣農業生產“大躍進”的生產指標;推廣雙季稻連作、間作和茶葉生產技術,批判“右傾保守”思想,為實現水稻畝產862斤而奮斗。 3月25日 ,縣委發出《關于開展農業生產大躍進宣傳運動的指示》,要求“以一個月時間,大張旗鼓地開展一個工農業生產大躍進宣傳運動,來一個思想大躍進”。全縣立即以“四大”形式大規模地宣傳“大躍進”,從而揭開“大躍進”的序幕;6月,全縣開展“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宣傳活動。全年開展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宣傳。上半年,掀起全民大辦工業高潮,遵照省、地委指示,縣委、縣人委提出1958年建立工業基礎,兩年內工業產值趕上農業產值,1962年超過農業的奮斗目標。為此,縣委指示:組織領導上,各鄉鎮確定一名副書記,各社確定一名副主任專管工業;思想上,本著由無到有、由小到大,先手工后機械,由低級到高級、因陋就簡的精神;資金上,依靠和發動群眾,以礦養廠,以積累為主,財政投資為輔。全縣很快形成“社社隊隊辦工廠,家家戶戶搞工業”的全民大辦工業高潮,至年底,共新擴建各類廠礦246個,比1957年增長15.4倍。8月,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9月,開展聯鄉并社工作,將原有高級社按地域合并擴建為人民公社。對所轄管理區進行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核算,在實施權利、安排勞動力及分配制度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過份集中和平均主義傾向,刮起一股“一平二調”的“共產風”。是月,還開始全民大辦鋼鐵,為實現年產1000噸生鐵的目標,縣委作了緊急動員和部署,號召全縣人民“再來一個淮海戰役”。全縣共抽調勞動力15911人,組成以大辦鋼鐵為目的的煉鐵、開礦、燒炭、淘鐵砂、運輸等作業大軍。同時,縣委成立冶金工業指揮部和交通運輸指揮部,除原分管工業的書記外,縣委第一書記親自掛帥指揮,并派縣委委員4人統領煉鐵、開礦、燒炭、淘鐵砂、運輸等作業大軍。經過40多天日夜奮戰,全縣共煉出土鋼193.64噸、生鐵361.93噸、開采鐵礦石634噸、燒炭6735噸、淘鐵砂1163.5噸。 10月1日 ,農村全面實現人民公社化,全縣撤消、合并了14個鄉鎮、87個高級農業合作社,成立甘棠、三口、龍源、新豐4個人民公社,下設12個管理區,73個生產大隊,916個生產隊。其中規模最大的甘棠人民公社,由5個鄉鎮的32個高級農業社合并而成,農戶達6986戶。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商學兵五位一體,農林牧副漁統一經營。是月,公社化后,農村大辦公共食堂,全縣先后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950個公共食堂。社員在食堂吃飯一律不要錢。后因口糧標準低,營養不足,不少人患了浮腫病。12月,太平縣第一座小型水電站——仙源水電站竣工,容量5千瓦,供應縣直機關照明。是月,陳村水庫(陳村水電站)淹沒區開始移民。至1986年,先后進行3次移民,共遷移12530戶,56576人,其中縣境內就地安置42761人。第一次移民,至1962年結束,移民為縣境地勢最低的淹沒區湘潭、龍門等地居民,共遷移2592戶,8847人,大多數就近后靠,少數安插在其他社隊。是年底,因燃料不足,產品質量低劣而“下馬”。其間,為解決燃料,縣組織近萬名采伐工進山砍伐。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是年,縣內所有公私合營及大多數合作商店、個體商販、并入國營商業和農村合作社,同時關閉自由市場。
1959年4月14日 ,石埭縣并入太平縣,國務院第86次會議決定撤消石埭縣,將石埭縣夏村、七都、橫渡、廣陽4個公社劃入太平縣。 11月14日 ,全縣整風整社會議召開。是月,省委批準太平縣城由仙源遷往甘棠。
1960年3月,石門水電站竣工,1958年10月動工,除線路架設外,國家總投資39.9萬元,裝機2臺,容量384千瓦。 4月15日 ,“三反”整風運動拉開序幕。
1960年,因自然災害和“共產風”影響,全縣糧食大幅減產,群眾多以瓜菜、蕨根、芭蕉根為食,浮腫、干瘦病不斷發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4%。為組織救濟和醫療,縣政府撥款14.27萬元。
1961年1月4日 ,縣鎮反肅反領導小組成立。 4月13日 ,徽州專區恢復,太平縣隸屬徽州專區。12月,全縣劃分為8個區32個公社。是年社會商品零售736萬元,財政收入200.57萬元,這已是1958~1963年中的最低點,完成任務情況比1960年還差。
1962年9月,縣委認真貫徹省委《關于改正“責任田”辦法的決議》,至同月29日,全縣32個公社129個大隊1218個生產隊,已有267個生產隊改正“責任田”,占實行“責任田”1086個生產隊的21.9%。是年工農業總產值(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1150萬元,其中農業696萬元,工業454萬元,則同樣是1958~1963年中的最低點。而且蠶繭生產100擔,比上年減少73%;茶葉生產7723擔,比上年減少38%。
1963年1月5日 ,農村第一批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開始。 3月5日 ,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人民日報》發表,全縣掀起宣傳、學習雷鋒精神的熱潮。6月,縣直機關開展厲行增產節約和“五反”運動。
2、運行情形
總路線原則加上“大躍進”精神通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組織平臺,一場全國上下轟轟烈烈的運動就開展了起來。
人民公社中的耕作組只負責生產。大片山林、水庫、魚塘、廠、場、礦,由公社直接經營管理。小片山地、小作坊、小魚塘、小飼養場,由公社和工區確定專人管理,所有動力機械由公社統管。小農具由工區管理,分給耕作組使用。勞力、耕牛、農具、資金及物資,公社有權無償平調。不久,公社核算太大,難以發號施令,才轉以大隊為核算單位,但上級對下級的平調依舊。公社社員統一按軍事化組織生產和生活,把人員按營、連、排編制管理。相對集中居住、集中勞動、集中吃飯。還搞了一陣把小村并大村,謂之大辦居民點。
大辦公共食堂,一個耕作組或者一個自然村辦一個食堂,合作社原有資產一律無代價收歸公社。取消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社員飼養的家禽、家畜,折價歸公,實際也是一句話。只食堂免費吃飯,“無價供應”,東村吃了西村挑。
勞動報酬實行工資制,按勞力分等定級,勞力年工資40至60元,80%到人,20%作獎勵。由于公社資金全都浪費到“大辦”上去了,實際沒有執行。各級組織都往社員身上平調,由于下面競相發衛星、虛報高產、增產、增收,國家征購就多取了去,下面大手大腳,大吃大花,又多浪費一些,勞力都調去搞沒有報酬的鋼鐵生產去了,有的調去修水利去了,有的大辦那些沒有用處的工業產品,連原材料都白搭進去了,哪里弄到現錢?有的甚至沒有人去收,糧食爛在地里。社員根本無法進到錢,生活不下去了,地、縣委責令銀行發放貸款,各公社自行向銀行貸款,專用于社員分配找補。其實,人平不過兩元錢,表示心意而已。貸款實際還是銀行賠了。公社出售的農副產品,不管質量如何,統一要供銷社收購,最后,只有倒掉,資金則由供銷社報銷了。各地于公共食堂一角,放些小日用品,取名“無人售貨”臺,顯示人民公社共產主義的精神面貌,不到兩個月全部取消。
隨著人民公社體制的確立,所有原屬縣管下屬機構,都下到人民公社,社里設財政、稅務、銀行、商業、學校等機構。什么下放都好說,把個稅收也下放了,縣稅務局也撤消了,該上繳的被公社截攔、亂花,就大亂套了,各級財政都岌岌可危,到1961年底,中央趕緊下令收回財權,恢復稅務局。當時宣傳這種“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是進一步消滅私有殘余,消滅資產階級一切不平等殘余,開始向共產主義邁進的重大革命運動。
1958年6月,農業方面號召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畝產糧食1000公斤,并提出“全黨動手、全黨動員、分秒必爭,與時間賽跑,爭取一顆一兩稻,力爭早稻畝產雙千斤”的口號,1958年實施木材采伐放“衛星”,森林資源受到極大破壞。
1958年的確還是吃了半年的飽飯,但1958年10月起大辦食堂,免費吃飯,“無價供應”,糟蹋或浪費了很多糧食,再加上1959年浮報高產量,再度高征購,到1959年下年,糧食已經緊張。 1960年大糧荒爆發,農民人均糧食一天沒有半公斤谷子。當時物資大缺乏,通貨大膨脹,大米一市斤由原價8分漲到1.6元,豬肉一市斤由正常時的0.4元,漲到18元,機關、廠礦、社員,到處發水腫病、婦科病、小兒營養不良癥,個別地方還出現了餓死人。春上,太平縣成立度荒委員會,發動大搞代食品的群眾運動。地區、縣里大批的醫生到鄉下到處設戰地病床、療養院。本來“出工一條龍,收工一窩蜂,賺錢歸集體,糧食吃大公”,到了農民連“吃大公”也成問題,群眾干勁下落了。于是大干快上的大批項目不得不大批下馬,解散所有食堂,解散大批集體豬場。總路線也就自然而然流產告終。
1961年,雖然城市職工口糧從每人每月的大36斤降低到了23斤,有段時間還降到還21斤。還是不解決問題,于是9月壓縮職工,精減干部,動員超齡學生返回農村。先后于11月和次年3月壓下成千上萬人回到農村去,減少城市壓力。
三、若干年份農業生產情況
1、1958年農業生產情況
195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009萬元。糧食總產80842700斤,畝產464斤;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41291畝,總產54024523斤,單產382.4斤。茶葉產量17753擔。年初飼養生豬19933頭。以下太平縣1958年農業生產計劃的執行結果基本上都得到了完成。
2、1959年農業生產情況
1959年是我縣苦戰3年的第二年,是具有決定性勝利的一年,是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一年。這年里,春雨綿綿,夏秋兩季又干旱,年內還遇有凍害、冰雹襲擊,據匯報統計受凍面積約達3000余畝,春茶損失竟達1000擔左右。但我縣12萬英雄人民在上級黨委的正確指導下和縣委的直接領導下,以及有關部門的支持與協作,堅持了政治掛帥,層層建立組織,實行領導分線,勞動分業,在黨的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和人民公社的無比優越性特別是黨的八屆八中全會決議在我縣廣泛深入貫徹以后,在反右傾鼓干勁,實現了“產量大躍進、質量大提高、三季大增產、全年滿堂紅”。接著為實現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躍進,為提前和超額完成1959年工農業生產計劃而奮斗的口號鼓舞下,廣大干部和群眾更加精神振奮、意氣風發、干勁沖天、斗志昂揚,掀起了一個接一個的抗旱、興修水利、積肥造肥、深耕等躍進高潮,使我縣農業生產和全國各地一樣,駕上了千里快馬,邁著一天等于20年的快步高歌猛進。
全縣總耕地面積220516畝,其中水田116726畝,旱地24477畝,水澆地29313畝,水澆地中菜園地占28000畝;總播種面積361278.8畝(不包括綠肥),復種指數達163.8%,糧食總產量共計86903000斤,比大躍進的1958年總產增長7.97%;按糧食占有的耕地面積畝產達549斤,比1958年畝產增長12%。
全縣茶園面積18830畝,其中可播面積15725畝,到12月22日止,共開辟新茶園705畝,墾復茶園1717畝,短穗栽插完成18.5畝,改造老茶園227畝。全年茶葉總產量19000擔,比大躍進的1958年茶葉產量增長7%;其中春茶11000擔,增長7%,平均單產達120.8斤。這一年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面積豐產和高額豐產,如三口公社招桃生產隊,培養27畝茶園,畝產達252斤,比一般單產將近一倍;又如又升生產隊0.8畝產達608.8斤的高額豐產茶園,比一般單產增長3.8倍。同時還出現了平均單產超過150斤以上的公社有5個,平均單產超過200斤以上的大隊1個,如夏村公社地里溪大隊有茶園167畝,總產達360擔,比1958年增長51.71%,平均單產達214斤,比1958年141斤提高73斤,而質量上也有顯著提高,實現了“產量大躍進、質量大提高、三季大增產、全年滿堂紅”。特別是秋季超過了夏茶有1000余斤,占春茶的50%。
油料和棉花因面積減少,產量少于1958年,但單產比大躍進的1958年提高了,其中油料單產增長66.6%。
全年養蠶1132張(其中因病死亡466張,產繭345擔;養蠶種490斤(其中死傷蠶種390斤)),產鮮繭30擔。
全年飼養生豬26735頭,比1958年初19933頭增加34.1%,占地委分配計劃42000頭的63.7%。現有耕牛10719頭,其中黃牛8184頭,水牛2535頭,馬驢騾106頭,綿羊254只,山羊48只。共飼養家禽143597只,其中雞101263只,鴨31755只,鵝11079只,家兔2633只。
3、1960年農業生產情況
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083公頃、總產量19702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0445公頃,產量15878噸,畝產99.50公斤。1960年工農業總產值(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3308萬元,其中農業851萬元還是不錯的,但也無法解決糧荒。社會商品零售882萬元,財政收入286.86萬元,卻是比較偏低了。
4、1961年農業生產情況
一是基本情況。耕地情況,耕地面積166921畝,其中水田139558畝,旱地27363畝;茶園17903畝。
二是勞動力情況。勞力34295人,其中整勞力22059人,半勞力12236人,輔助勞力6284人。有勞力耕牛5521頭。
三是氣象情況。全年平均溫度16.2度,年降雨量1710.4公厘,晚霜4月28日,早霜11月23日。
四是耕種情況。糧食大豆作物播種面積209605畝,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464畝,棉花300畝,復種指數134%。
五是災害情況。旱災,遇到了25年來未有過的特嚴重的夾雷旱,自6月10日到7月22日共計42天,未降過透雨,使全縣最大受旱面積達到103307畝,占耕地總面積60%;水災,自6月7日到10日,全縣境內連降大雨,降雨量最大的地方達244公厘,山洪爆發,陳村水庫淹沒區水勢陡漲,淹沒水稻3755畝,午糧與玉米等1342畝,并沖壞塘壩144處,田埂678條,沖走農具、家具3000多件;風雪災,9月2日晚,全縣大部地區受到6~7級大風和冰雹侵害,不完全統計被風吹倒水稻7518畝、玉米2771畝。僅以上三次災害給我縣帶來不可估量底損失,但由于各級黨委的堅強領導,全縣干部、群眾上下一心,與自然災害展開了頑強的戰斗,參加抗旱的民工達176282個工作日,修理了水車690部,渠壩、開溝5249處,搭棚、挖泉眼等工程941處。在大風、大水之后發動群眾抓緊洗苗、補苗、清除積沙雜草、扶棵追肥、加強管理等積極有效措施,從而戰勝了接踵而至的水、旱、風、雹等嚴重自然災害,奪得了良好的收成。
六是問題和缺點。⑴前幾年強調推廣引進良種,忽視了當地良種的繁殖,使小籽棉、土油菜種植面積大大減少,以致現在各地需要這些品種的種子時卻無法解決。⑵小型農具也普遍缺乏,如新豐公社一個大隊有132頭耕牛,只有30張犁、17副耙,其他鐵、木、竹農具也同樣缺乏,據摸底計算,全縣需要添置修理小農具35萬件,但由于工人和原材料的限制,很難滿足需要。⑶畜牧生產方面,群眾養豬積極性雖已調動起來,但種母豬少,繁殖慢,仔豬供不應求。⑷防疫治療方面,也沒有跟上去,藥品缺乏,治愈率低,以及放松了對中獸醫和防疫員的領導,一年之內沒有打過防疫針。⑸蠶桑方面,對嚴重砍桑樹現象,始終未能采取堅決有效措施制止,培桑養蠶的包工包產工作,也沒有妥善解決,使蠶繭產量連年下降。
5、1962年我縣農業生產情況
午季實收午糧30742擔,比上年增加16%;油菜實收7945擔,比上年增加3.3倍;生豬現有7574頭,預計年底可達7400頭,比上年增加58.5%;耕牛現有7326頭,年底可達7529頭,比上年增加2%;家禽飼養量年底可達156000只,比上年增加5%;只有蠶繭生產100擔,比上年減少73%;茶葉生產7723擔,比上年減少38%。
6、1963年我縣農業生產情況(略)
7、總路線時期興修水利情況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全縣人民高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進行了頑強地斗爭,掀起了抗旱、興修水利運動的躍進高潮,取得了輝煌成就。
1954年1月,我縣第一座小(二)型水庫在和平鄉鳳凰山動工,翌年5月竣工,蓄水13萬立方米;同時興建三口江家沖塘、甘棠龍門嶺腳水庫、和平十畝塘,改弦瑞鄉麟瑞塘為聯灌、串灌塘等。
1957年下半年開始,全縣各地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許多地方連夜點起汽油燈“挑燈夜戰”。
1959年完成土石方537萬公方,其中石方就有74773方,改善灌溉面積32882畝;完成水電水力站6處,裝機41千瓦。
1962年共完成48651土石方,44638個工作日,整修水庫12處,塘、壩、渠、岸1314處,并由國家投資興建了3處基建工程,共改善灌溉面積24045畝,增加灌溉面積1000畝。
1963年整修和新建中小型水利工程2400處,機灌站4處,完成土石方70800多公方,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積22211畝。
至1969年,全縣興建水庫20座,總庫容53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160公頃。
四、若干年份指標狀況及其對比
1、若干年份經濟圖表
附表1: 太平縣1958~1962年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 (單位:萬元)
分類 年份 |
工農業總產值 |
其中: | |||
農業 |
工業 |
社會商品零售 |
財政收入 | ||
1957 |
1503 |
839 |
664 |
773 |
258.43 |
1958 |
2102 |
1009 |
1093 |
979 |
336.95 |
1959 |
2543 |
1253 |
1308 |
952 |
310.77 |
1960 |
3308 |
851 |
2457 |
882 |
286.86 |
1961 |
1326 |
734 |
592 |
736 |
200.57 |
1962 |
1150 |
696 |
454 |
802 |
205.58 |
注:此處工農業總產值(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
附表2: 太平縣1961年與1960年農業生產情況比較 (單位:擔、頭、只、噸)
類型 情況 |
糧 食 |
茶 葉 |
油 料 |
棉 花 |
蠶 繭 |
糖 料 |
煙 葉 |
大家畜飼養量 |
生豬飼養量 |
家 禽 |
成 魚 捕 撈 |
生產數量 |
507060 |
12422 |
4412 |
78 |
130 |
614 |
16 |
7914 |
7742 |
148318 |
16.81 |
完成情況 |
超過計劃1.4% |
完成計劃85.6% |
完成計劃64% |
完成計劃45.8% |
完成計劃53% |
完成計劃15% |
完成計劃11.4% |
完成計劃80% |
完成計劃52.6% |
超過計劃48% |
投放魚苗37.7萬尾 |
與60年比較 |
減少9% |
減少32% |
減少30% |
增長56% |
減少47% |
減少79% |
減少64% |
減少80% |
減少49% |
增長56% |
—— |
附表3: 太平縣1963年與1962年農業生產情況比較
類型 情況 |
糧 食 |
油 料 |
棉 花 |
茶 葉 |
蠶 繭 |
大家畜 |
生豬 |
生產數量 |
6500萬斤 |
9800擔 |
390擔 |
9120擔 |
117擔 |
7315頭 |
13000頭 |
完成情況 |
完成計劃106.6% |
完成計劃132% |
完成計劃650% |
完成計劃86.5% |
完成計劃172% |
完成計劃93.5% |
完成計劃240% |
與62年比較 |
增長5% |
接近62年實際數 |
增長137% |
增長18% |
增長12.5% |
增長2.5% |
增長50% |
2、若干年份農作物經濟情況補充
水稻,1959年,不顧生產條件,盲目擴種雙季稻,每0.067公頃產量降至12.5公斤;1960年,水稻總產由1957年的2.88萬噸,下降150.4%,比1949年總產還低0.25萬公斤。
蠶桑,1949年桑園面積2公頃,蠶繭產量0.05噸;1952年桑園面積2公頃,蠶繭產量0.10噸;1957年桑園面積73公頃,蠶繭產量11噸;1962年桑園面積2公頃,蠶繭產量5噸。
茶葉,1949年茶園面積678公頃,產量146噸;1952年茶園面積759公頃,產量291噸;1957年茶園面積942公頃,產量547噸;1960年桑園面積908公頃,產量876噸;1962年桑園面積855公頃,產量303噸。
3、夏村人民公社1958年農業生產收益分配情況
全年總收入8166547元(農業4435746元,林業2689236元,牧業11520元,副業683435元,漁業2893元,工業48620元,其他295097元)。
扣留部分合計3628002元,占總收入44.5%(其中公積金873478元,占總收入10.7%;公益金145754元,占總收入1.79%;行管費56610元,占總收入0.7%;稅金922483元,占總收入11.3%;生產費用1601138元,占總收入19.65%;其他28539元,占總收入0.36%)。
分配部分合計4538543元,占總收入55.5%。其中伙食抵墊2216478元(原扣2464830元,因以后尚有248352元列入工分分配的)占分配部分48.8%;工資部分2322067元,占分配部分51.2%;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即工資部分)21元(按參加分配人數的98745人)。
伙食供給情況。是年我縣普遍實行了伙食供給制,但扣留的伙食抵墊資金一般以7個月計算(因上年分配是11月中旬才進行的,從12月份起實行到今年6月底止),每月以4元計算,每人共扣28元。扣留以后,有些單位工資部分很少,甚至個別的單位將分配部分全部作為伙食抵墊還不夠,如勝豐社員分配部分33120元,占總收入51%(因為生產費扣留26.23%,稅金17.1%),但伙食抵墊按該單位1380人計算,7個月須要38640元,不僅沒有現金收入,而且只能吃到5月份(因由于蔬菜方面節約了一些吃到6月份)。類似情況較多,如供給部分占分配部分60%以上有34個單位,40~60%有46個單位,40%以下僅有24個單位。
由于供給部分大于現金收入部分,所以該社在午季預分時為了使供給部分不超過分配部分30~40%(當時是按午季收入計算的,午季收入僅占全年收入24.2%),因此只有1個單位繼續實行伙食供給制,7個單位實行口糧供給制,6個單位實行半口糧供給制,其余都是實行補貼制辦法。
4、夏村人民公社1959年農業生產收益分配情況
全年總收入8091387元(其中農業4923678元,比上年增加11.1%;林業2031755元,牧業50678元,副業849324元,漁業4339元,工業53530元,其他178083元)。
扣留部分合計3493560元,占總收入43.18%(其中公積金833410元,占總收入10.3%;公益金132482元,占總收入1.65%;行管費56798元,占總收入0.7%;稅金1049644元,占總收入12.97%;生產費用1421226元,占總收入17.56%)。
分配部分合計4597827元,占總收入56.82%。其中供給部分1262972元,占分配部分27.47%;現金收入(工資部分)3334855元,占分配部分72.53%;按分配人口98862人,每人平均33.73元。
審批方案的依據:是省委10月21日“關于1959年人民公社分配工作意見”和安徽日報一篇社論的規定,在保證90%以上社員增加收入,其余10%也不至減少收入,同時盡可能擴大公共積累;扣留部分應控制在40~45%以內(個別情況例外)。因此,我縣扣留比例平均在43.18%。,其中:扣留達不到40%有12個單位(其原因是由于今年較上年有所減產,有的系窮隊),40~45%有90個單位,超過45%有2個單位(主要是生產費用和稅金較多)。
實行供給形式的依據:省委指示供給部分不得超過分配部分的40%;除去供給部分,社員分配的現金收入每人平均應不得低于30元。根據這兩條原則和各單位的收入情況,決定其不同的供給形式:實行伙食供給的有2個單位,全口糧供給的是9個單位,2/3的口糧供給31個單位,1/2的口糧供給18個單位,1/3的口糧供給12個單位,1/4的口糧供給11個單位,1/5的口糧供給3個單位,實行補貼制的仍有18個單位。今年供給我們比上年減少的原因:上年另加了7個月的伙食抵墊,而今年是按全年計算的;由于受了上述兩條原則的限制;今年雖然農業、茶葉收入增加,但木材減少867056元,1959年總計仍比1958年減少75160元。
5、夏村人民公社1959年與1958年農業生產情況對比
附表4: 夏村人民公社1959年與1958年農業生產收支情況對比
年度 收支 項目 類別 |
1958年 |
1959年 |
1959年比1958年 | |||||||
實績數 |
與總收入% |
實績數 |
與總收入% |
增 加 數 |
減 少 數 | |||||
金額 |
與58年% |
金額 |
與58年% | |||||||
總
收
入 |
各種支出合計 |
827602.68 |
|
898515.13 |
|
70912.45 |
8.5 |
|
| |
其中農業收入 |
351657.81 |
42.5 |
440971.61 |
49 |
89313.80 |
25 |
|
| ||
園林收入 |
381425.67 |
46 |
409364.64 |
45.5 |
27938.97 |
7.3 |
|
| ||
牧業收入 |
1680.81 |
0.2 |
1499.35 |
0.1 |
|
|
181.46 |
10.8 | ||
副業收入 |
82984.57 |
10 |
27115.45 |
3 |
|
|
55869.12 |
6.7 | ||
漁業收入 |
355.98 |
0.1 |
4154.46 |
0.4 |
3798.68 |
1067 |
|
| ||
工業收入 |
1672.62 |
0.3 |
3620.71 |
0.4 |
1948.09 |
116 |
|
| ||
其他收入 |
17825.22 |
0.9 |
21788.72 |
1.6 |
3963.50 |
50 |
|
| ||
總
支
出 |
各種支出合計 |
396618.47 |
48.1 |
402744.73 |
44.8 |
6126.46 |
0.15 |
|
| |
其中:稅金 |
78243.77 |
9.45 |
133589.84 |
14.8 |
55346.07 |
70 |
|
| ||
生產費 |
136009.91 |
16.4 |
146908.96 |
16.3 |
10899.05 |
8 |
|
| ||
管理費 |
4680.60 |
0.85 |
13436.65 |
1.7 |
8756.05 |
187 |
|
| ||
公積金 |
157523.94 |
19 |
96614.37 |
10.7 |
|
|
60909.57 |
38.9 | ||
公益金 |
20160.25 |
2.4 |
12195.11 |
1.3 |
|
|
7965.14 |
39.1 | ||
社
員
分
配 |
分 配 合 計 |
430984.21 |
51.9 |
495770.20 |
55.2 |
64785.99 |
15 |
|
| |
供給部分 |
金額 |
244571.00 |
|
126692.72 |
|
|
|
117878.28 |
48 | |
占分配% |
56.7 |
|
25.5 |
|
|
|
|
| ||
工資部分 |
金額 |
186413.21 |
|
369077.48 |
|
182664.27 |
98 |
|
| |
占分配% |
43.3 |
|
74.5 |
|
|
|
|
| ||
按分配部分計算每戶平均 |
戶數 |
2376 |
|
2391 |
|
|
|
|
| |
平均金額 |
181.30 |
|
207.40 |
|
|
|
|
| ||
按分配部分計算每人平均 |
人口 |
8445 |
|
8236 |
|
|
|
|
| |
平均金額 |
50.76 |
|
60.19 |
|
|
|
|
| ||
小 集 體 收 入 |
總收入 |
39622.60 |
|
153273.79 |
|
113651.19 |
286.9 |
|
| |
總支出 |
2654.80 |
|
74779.08 |
|
|
|
|
| ||
社員分配 |
36967.80 |
|
143794.71 |
|
|
|
|
| ||
每戶平均數 |
1677 |
|
64.10 |
|
|
|
|
| ||
每人平均數 |
4.37 |
|
18.60 |
|
|
|
|
|
五、它留給人們的經驗教訓和啟示
1958年的總路線、大躍進運動,參加人員之廣、聲勢之大,真可謂歷史上少有。凡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無不留下深刻地印象,其中自然包括一些經驗教訓和啟示。
1、經驗
總路線雖然自然而然流產告終,但“多快好省”四個字的合理性不容置疑。當時,我們的國家剛剛從“一窮二白”起步,經濟還相當落后,更多的工廠、更多的礦山、更多的合作社、更多的學校、更多的醫院……;我們需要的東西很多很多。這個“多”字反映了國民經濟的總要求。“快”是說要盡可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加快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速度。只有我們的敵人才希望我們“慢”。這個“快”字自然是好的。“好”是指經濟成果的質量,當然必須如此。“省”是指要節約高效。當時,我們不僅是個很窮的國家,而且是個人口眾多,但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這個“省”字著實十分重要。總路線一化三改(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其功不可滅!
2、教訓
50年前中國人民的奮發進取的精神對經濟發展的要求就是“大躍進”,或者說“大躍進”就是高昂的奮發進取精神在經濟建設上的體現。應該說“大躍進”的發動是一種合力的結果,更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大躍進”時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一個很特殊的時期。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對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不可或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是新中國完成工業革命,實現強國富民,保證中國人不再挨打的,解決中國人不再挨餓的,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實現現代化的唯一可行的發展戰略。但是,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標志是在經濟建設各個領域違背客觀規律,提出不切實際的高指標,盛行“浮夸風”,犯了急躁冒進的“左”傾錯誤,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力,打亂正常生產秩序,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從1961年起,國家不得不用5年時間進行經濟調整。雖然大躍進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但其影響卻是深遠的。
3、啟示。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學上的預見,但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這是中國共產黨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因此,對于歷史,我們應當實事求是。過去將這次大饑荒原因完全歸結為天災,用“三年自然災害”來完全解釋這次災難,而不承認當時黨和政府的決策失誤,這是不全面的。然而部分人完全否認自然災害的影響,甚至用“風調雨順”來形容這三年,這顯然也是不妥的。作為后人,我們只有正視歷史、尊重歷史事實,才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主要引證資料目錄(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