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遠古至21世紀)
古代(遠古—公元1840年)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發現于云南元謀的猿人化石“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原始人類。距今四五十萬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夠制造、使用簡單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已具備了人的基本特征。經過漫長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21世紀,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開始進入奴隸社會。繼夏而興起的商(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進一步發展了奴隸制度。之后就是春秋和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被認為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居住在黃河流域一帶的人民,就以農業為主,并飼養家畜。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了冶煉青銅的技術,并知道了使用鐵器;在制陶技術方面,有了白陶和釉陶;絲織生產也相當發達,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絲織技術。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制鋼技術已經出現;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有一位名叫李冰的地方官和他的兒子共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四川成都附近),合理地安排了灌溉、分洪和排沙的關系,堪稱古代水利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學術也空前活躍,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政治,評析社會,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孔子、墨子、孫子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嬴政結束了戰國時諸侯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自稱為“始皇帝”。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建立了郡縣制度,修建了赫赫有名的萬里長城,并分別在咸陽、驪山等地為自己修建了規模浩大的宮殿、陵園和行宮。如今,地上的建筑早已被兵火毀滅,但那些深藏地下的物品卻被長久保留下來。僅以部分考古發現為例,其中神姿英武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雄偉壯觀的浩大場面令紛至沓來的中外游客嘆為觀止。秦朝末期,平民出身的劉邦與貴族將軍項羽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又經過數年,劉邦打敗了項羽,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強大的漢王朝。
漢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極大的發展。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公元前140年-前87年)是漢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他擊敗匈奴,派使臣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從長安(今陜西西安)經新疆、中亞直抵地中海東岸的道路,被稱為“絲綢之路”,中國絢麗的絲織品經此源源西運。公元前33年,宮女王昭君受命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留下了動人的漢匈聯姻故事,多民族國家更為統一了。漢朝共存在了426年,到公元220年,歷史進入魏、蜀、吳鼎立的三國時代(220—265)。
三國時代最出名的政治人物是曹操、諸葛亮和孫權。曹操是魏國的創始者,他廣攬人才,唯才是舉,屯墾戍邊,成就一方霸業。諸葛亮是蜀國丞相,千百年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激勵著后人,成為中國古代智慧的象征。孫權為吳國的建立者,曾與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又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他還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他們的故事集中體現在一部名叫《三國演義》的小說里。
三國之后,經歷了晉(265—420)、南北朝(420—589)、隋(581—618)等朝代,李淵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618—907)。李淵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君王之一。他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史稱“貞觀之治”,把中國封建時期的繁榮昌盛推向了頂峰: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紡織、染色、陶瓷、冶煉、造船等技術也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全國水陸交通縱橫交錯,并與日本、朝鮮、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許多國家建立了廣泛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唐亡之后,經過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960—1279)。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他的孫子忽必烈于1271年入主中原,建立元朝(1271—1368),定都大都(今北京)。宋、元時期,工商業和對外貿易都很發達,許多外國商人、旅行家紛紛來到中國。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曾在中國廣泛游歷,在他的游記中,生動、具體地描述了當時中國的富強和工商業的繁榮。造紙、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是中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到了宋代、元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并相繼傳入世界各地,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1368—1644)。他的兒子朱棣即位后,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城池、宮殿、壇廟,并于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明代,農業生產和手工業都有顯著進步,到明末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與此同時,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也日漸頻繁。
明朝后期,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間滿族人的力量在崛起,他們在首領努爾哈赤率領下,歷三代而問鼎中原,于1644年建立清朝(1644—1911)。清代最著名的兩個皇帝是康熙(1661-1722年在位)和乾隆(1735-1796年在位)。人們把康熙、乾隆統治時期稱為“康乾盛世”。在清代,還出現了一些藝術性很高的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曹雪芹描寫封建貴族家庭由興轉衰的長篇小說《紅樓夢》。
近代 (1840—1919年)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19世紀初,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造成中國白銀外流,銀價飛漲,財政困難。1839年,清政府派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英國為了保護鴉片貿易,1840年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戰爭開始后,雖有林則徐等人領導愛國軍民英勇抵抗,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一再向侵略者謀求妥協,最后同英國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之后,英、美、法、俄、日等國家不斷逼迫清政府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并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為了反對封建壓迫和外來侵略,中國人民曾進行過英勇不屈的斗爭,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革命運動。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這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偉大意義。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的妥協退讓,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篡奪了,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現代 (1919—1949年)
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1919年中國爆發了由愛國學生發起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標志,它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得到進一步傳播,并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在思想上和干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準備。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1924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孫中山同中國共產黨積極合作,共同組織工農群眾進行北伐。孫中山逝世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集團于1927年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后于南京建立了國民黨政府,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歸于失敗。此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長達十年的土地革命戰爭,亦稱“十年內戰”。1937年7月,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敵后戰場,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抗擊了大部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對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作用。從1946年6月起,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全面進攻,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內戰。為了使中國人民獲得徹底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開始了全國解放戰爭,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終于在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當代 (1949年— )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由各黨派、各團體、各界代表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制定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10月1日,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建國之初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中國致力于逐步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從1953年到195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還提前完成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建設了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在過去又沒有的基礎工業,包括飛機和汽車制造業、重型和精密機器制造業、發電設備制造業、冶金和礦山設備制造業,以及高級合金鋼和有色金屬冶煉等。從1957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是中國開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3倍,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增長,一批新興工業部門建立起來;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全國農用拖拉機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6倍以上;提前五年實現了《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許多新興科學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勤奮勞動、心情舒暢,中國真正成為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勞動者的樂園。在這十年中,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在指導方針上也出現過嚴重失誤,使得國民經濟曾一度發生嚴重困難。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毛澤東晚年針對人類心靈的資產階級改造,背著他在運動中進行了大量的禍國殃民的活動,使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但文革也使中國避免了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社會主義國家亡黨亡國的改旗異幟風潮,使毛澤東成為中國人民最崇敬的民族英雄和偉大領袖。1976年10月,中國共產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77年7月,根據全國人民的強烈要求,恢復了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銷的黨內外一切職務。經過1978年底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從1979年起,中國實行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并全面而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逐步確立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是建國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也是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期間,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外交活躍,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但是,因為貪污腐敗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而至官商勾結盛行,社會精英階層對普通勞動群眾的掠奪和壓迫日益嚴重,致使貧富差距被迅速拉大至55倍以上,社會矛盾日積月累,勞動人民不堪重負,精神病人超過1億以上,精神病人自殺、砍殺事件不斷發生,公平公正分配被提上議事日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