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沒有錯,大量需水的水稻沒有受到旱災影響,抗旱作物玉米反倒受災嚴重。
剛聽到這句話時,我也很震驚,可這話不是我院病人說的,也不是轉基因公司的專家說的,而是此次大旱災的重災區廣西東蘭縣地頭上一位正在干活的老農民說的,是電視臺播放的廣西東蘭抗旱啟示錄的一集里的片段。
老農民說的是實情,啟示錄里也沒有回避這個讓某些人尷尬的話題,進一步的揭示了原因。水稻沒受旱災影響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一條小水渠,攝像機拍下了這條小水渠,寬高大概不足60CM,長度不詳,大概沒有幾公里,三面敷的水泥,稱作三面光,流經稻田的一面打上孔,可以放水灌溉。這條水渠造價可能不到20萬,維護費用幾乎沒有,每年產生的效益卻很大,使用壽命還很長,遇到今年的這種大旱災更是發揮大作用。一條小水渠,就能拯救一片稻田,百年“大旱”,根子不在老天不下雨,而在水利建設的嚴重缺失。
再說那受災嚴重的玉米,玉米本來就是著名的抗旱作物,種植在旱地上,需灌溉水量大概不到水稻需水量的一半(水稻是泡在水里的,一刻也離不開水),而我們廣西,則更是幾年前就開始推廣種植“迪卡”轉基因抗旱耐瘠高產玉米,抗旱作物再加上高科技的強力抗旱基因,怎么還是沒抗得住?沒有人出來給個說法。我不懂農業,憑常識問一句,轉基因抗旱因子對于玉米來說有什么用處,再加一倍抗旱因子,也只能解決多和少的問題,而不能解決有和無的問題,對玉米來說,能抗旱5天和10天沒有多大區別,最終還是離不開水,如果只有靠天吃飯的農業水平,你不能指定老天爺旱5天還是旱10天,老天爺旱11天,那你再怎么抗旱也都完蛋。用提高作物自身抗旱屬性的思路來抵御天災,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因為這種錯誤的思路而忽視了本應該大力發展的農田水利建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