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管得過多、統得過死舊體制是如何建立的?
高臥故園
一提及舊體制,精英們無不咬牙切齒,怒目相向。于是,歡呼改制而后快,改來改去呢,還覺得不過癮,于是要攻堅,攻什么呢?可能已經不是體制而是根本制度了吧,總之是只做不說,指鹿為馬,我等小民,不得而知了。本文探討一下舊體制是如何建立的,以其中一個問題糧食統購統銷為例。
糧食統購統銷決策的出臺,是由1953年上半年糧食供銷全面緊張引起的。這一重大舉措,被稱為新中國財經戰線上的“第二大戰役”。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對于保障國家經濟建設、幾億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會安定,起了重大作用。
實行糧食統購統銷以前,糧食市場還是自由市場。農民上繳了農業稅后,糧食就可以自由上市。經營糧食的,除國營糧食公司和供銷合作社,還有私人糧商,后者經營的商品量約占上市總量的三分之一。遇到災年,或是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糧食時,這部分糧商便同國家爭奪糧源,哄抬糧價,帶動整個物價上漲,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1953年上半年糧食供銷全面告急,收進的少,銷售的多,京、津等地糧價上漲,與此有很大關系。
當時的形勢相當嚴峻。據糧食部的報告,在1952年7月到1953年6月的糧食年度內,國家收入糧食547億斤,支出587億斤,收支相抵,出現40億斤赤字。各大城市的糧食庫存迅速減少。東北等主要糧食產地在這一年又受水災,預計減產70億斤,對嚴峻的糧食供銷形勢無異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經濟波動,人心不穩,對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形成嚴重威脅。如果不及時制止,勢必極大地妨礙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系列重大步驟的實施。
1953年國慶之夜,在天安門城樓會議室里,負責財經工作的陳云,經過長期的思考和分析研究后,就改變糧食現行的購銷辦法向毛澤東作匯報,建議在農村實行糧食征購,在城市實行糧食配售。毛澤東當即表示同意,并要陳云代中央起草《關于召開全國糧食緊急會議的通知》,鄧小平負責起草中共中央關于糧食統購統銷的決議。
第二天晚上,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專門討論糧食統購統銷問題。陳云作報告,全面分析了全國糧食的嚴峻形勢,指出如果不采取堅決措施,糧食市場必將出現嚴重混亂局面,導致物價全面波動,這不利于國家和人民,只利于富農和投機商人。他說,在糧食問題上,有四種關系要處理好,這就是: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國家與消費者的關系,國家與商人的關系,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的關系。這四種關系中,難處理的是頭兩種,而最難的又是第一種。陳云提出,根據現在的情況,處理這些關系的基本辦法就是: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實行定量配給 (“定量配給”的提法,根據糧食部部長章乃器的建議改為“計劃供應”,相應地將“糧食征購”改為“計劃收購”,簡稱“統購統銷”。),嚴格管理私商,以及調整內部關系。至于在農村實行征購,這是陳云從八種處理辦法中經過慎重比較后選擇出來的。下這個決心很不容易。陳云后來曾說:“我現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如果搞不到糧食,整個市場就要波動;如果采取征購的辦法,農民有可能反對。兩個中間要選擇一個,都是危險家伙。”
半個月后,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糧食統購統銷從12月初開始,結合農村正在進行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在全國范圍內(除個別地區)普遍地實行了。隨后,又實行油料的統購和食油的統銷。1954年又實行了棉花的統購和棉布的統購統銷。
中國的事情就是這樣,比如一件事情,大家覺得辦的不怎么好,就都說不是我辦的啊。辦得好,許多人都跑來說,是我是我還是我,當然了糧食統購統銷還是有他的歷史功績的,后來不適應形勢了,需要改掉,我完全擁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