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提高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
田忠國
在今天的中國,理論創新文章可以說車拉船載,但中國的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不是加強了,而是弱化了。有人可能問,為什么會這樣?其實,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并不復雜,因為某些主流精英理論創新的基點就是解構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現實(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總是走向愿望的反面。換句話說,中國理論創新的錯誤,源于價值選擇元點的錯誤。
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源于立國思想、立國原則的管理能力,因為,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是由其立國的價值邏輯推動的。現在的中國,一方面追求立國原則確立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卻否定或解構立國思想形成的價值邏輯,這就像一個人同時往相反的方向走路一樣。
所以,中國要想解決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的問題:
在本文一開頭,我們就說“中國理論創新的錯誤,源于價值選擇元點的錯誤”,但問題是,什么是價值選擇元點的錯誤?簡單的說就是理論創新的源頭。有文章認為,中國前三十年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中國后三十年堅持搞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馬列毛主義就是理論創新的源頭;堅持搞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剝削壓迫就是其理論創新的源頭。堅持公有制的社會主義,人民大眾就必須當家作主、四大自由;堅持私有制的“社會主義”,就必須剝奪人民大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取消四大自由,特別是取消“造反有理、革命無罪”,也即人民大眾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堅持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思想文化的繼續革命;堅持私有制的“社會主義”,同樣必須否定思想文化的繼續革命,弘揚以自私自利為主體的自由掠奪剝削主義。由此可知,中國存在的各種問題其源頭出在理論創新上,理論創新的源頭出在價值目標選擇上,價值目標選擇的問題出在階級立場和階級觀點上。
所以,我們認為,堅持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價值目標,解決中國存在的各種問題只會越解決問題嚴重。聯合早報在“新中經濟學者團:中國成功“保八” 卻使經濟結構惡化”一文中說,陳抗在會上說,1997年國企改革的長遠效應一直沒得到重視。他以圖表說明,1997年至2007年間,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1%;其中在1997年到2002年之間下降7.6%。與此同時,企業與政府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則基本等值上升,其中政府收入上漲在2002年以后仍持續。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下降最大的是工資收入。恰恰證明了我們的觀點。
存在問題不可怕,關鍵是怎么辦?
有人統計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近期講話中,一再強調加快,最多達五十多處。這顯示了中央加快改變經濟結構的決心。但是,我們給中央潑次冷水,沒有經濟制度的改變,經濟結構調整是不可能見成效的,或者效果相反。因為,決定利益流向的是經濟制度,如果光講分配制度而不講決定分配制度的經濟制度,什么問題都無法解決,這是一。其二,經濟制度不僅僅決定利益流向,更決定于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因為,不同的經濟制度,其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會朝向相反的方向。這就是為什么現實總走向愿望反面的根本原因。其三,因此,我們認為,調整經濟結構的根本出路一在于調整經濟制度,二在于構建民眾問責機制。沒有前者,后者就無從建立,失去后者,經濟制度就失去了保障。
中國失去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失去了民眾問責制,準確的說法,就是人民大眾失去了當家作主的權利,也即人民大眾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這是產生各種問題的根源,所以,這個問題不解決,立國思想、立國原則就無法恢復,立國思想、立國原則無法恢復,制度目標和愿望相矛盾,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就無從談起。
為什么這樣說呢?比如,中央一再強調調整經濟結構,強調改變分配制度,但到目前為止,竟然是越調整經濟結構就越失衡,兩極分化越嚴重,階級矛盾越尖銳。為什么會這樣?表面上看是個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的問題,但從本質上說是個經濟制度的問題,大量的生產資料被國內外私人資本家控制,政府如何調整結構,改變分配?中國經濟有兩大目標,一是以加快推進私有化步伐為龍頭,帶動GDP增長,一是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而以前者為全部工作的重點。
執行后者的前提是,不得有損前者,因為前后矛盾,而又以前者為主,經濟結構勢必越調整越失衡。
由此可知,戰略決策執行力和持續力即源于大眾問責機制,即,人民大眾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造反有理、革命無罪”,也源于戰略目標、戰略決策的統一性。主流精英堅決反對大眾問責機制,即,人民大眾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造反有理、革命無罪”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大眾有了問責權,主流精英就失去了自由掠奪和胡作非為的空間。
2010-2-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