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一:外源質(zhì)粒DNA經(jīng)小鼠胃腸道的吸收代謝動力學 World Chin J Digestol 2004 May;12(5):1108-1113
摘要
目的: 分析外源質(zhì)粒pcDNA3s經(jīng)胃腸道吸收后在組織中的動態(tài)變化評價外源質(zhì)粒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上的可能性.
方法: 分別于灌胃200 mg 質(zhì)粒 pcDNA3s 后1 3 6 24 48 h 及3 6 wk 提取小鼠肺腎脾腸系膜淋巴結胸腺生殖器官糞便十二指腸大腸血液及肝臟的總DNA 通過PCR方法檢測質(zhì)粒pcDNA3s在各組織中的分布及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瓊脂糖凝膠分離高分子量基因組DNA與游離質(zhì)粒PCR方法檢測外源質(zhì)粒在基因組DNA上的整合情況.
結果: 灌胃給藥后1 h所有的組織均能檢測到質(zhì)粒的存在質(zhì)粒在組織中的拷貝數(shù)水平隨時間的推移呈動態(tài)變化至6 wk僅在腎臟和血液中檢測到外源質(zhì)粒質(zhì)粒在體內(nèi)主要以碎片的形式存在.
結論: 外源質(zhì)粒能被胃腸道吸收迅速分布全身各個器官并以碎片的形式在體內(nèi)存留較長的時間. 外源質(zhì)粒DNA經(jīng)胃腸道途徑有可能整合到宿主染色體基因組上
文獻支持二: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感染有幽門螺桿菌,大量實驗數(shù)據(jù)證明幽門螺桿菌已經(jīng)被證實具備自然遺傳轉化能力。何為自然遺傳轉化能力?就是能夠攝取攜帶各種基因裸露DNA的能力。因此,食物中所含有的外源基因完全可以自由進入幽門螺桿菌。而幽門螺桿菌長期寄居于人體的胃部,因此轉基因食品中的抗性基因完全有可能通過幽門螺桿菌進入胃部細胞。具體研究參見文獻:Natural transformat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DNA transport in an unexpected way. Trends in Microbiology Volume 10, Issue 4, 1 April 2002, Page 162
文獻支持三:大腸桿菌具備自然轉化能力。大量食物殘渣進入人體腸道,當然也包括未完全消化的DNA。近年來研究表明腸道中大量存在的大腸桿菌具備自然轉化能力,因此轉基因食品中的基因有可能通過大腸桿菌進入人體腸道細胞。具體研究參見:Escherichia coli is naturally transformable in a novel transformation system. FEMS Microbiol Lett. 265:249-255和Transforming DNA uptake gene orthologs do not mediate spontaneous plasmid transfo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J Bacteriol. 191:713-719.
文獻支持四:人體致病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奈瑟淋球菌也具備自然轉化能力,因此轉基因食物中攜帶外源基因的DNA片段或可進入人體血液或者尿液中并在這些液體介質(zhì)中進入這些致病菌,進而這些致病菌或可攜帶外源基因進入人體血細胞或血液及尿液經(jīng)過的器官和組織。具體研究參見文獻:DNA UPTAKE DURING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Nature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VOLUME 2 | MARCH 2004 | 241
另外,在細菌自然轉化過程中,即使基因被降解成小的片段,仍然具備轉化能力。因為在經(jīng)典細菌自然轉化過程中,這些DNA進入細菌細胞時本身就會被首先降解為小片段,最終以單鏈形式進入細胞。然后通過同源重組及類似DNA修復的機制同染色體DNA發(fā)生交換。所以,認為食物中的DNA被完全降解而不可能進入細胞的說法是完全不科學的。
很可能的情況是,外源DNA首先進入寄居在人體的細菌中,然后在長時間的共生過程中這些細菌攜帶的含轉基因外源DNA進入人體細胞的染色體DNA上,并穩(wěn)定遺傳。在沒有證實上述假設是否成立的條件下,冒然大范圍推廣轉基因作物和并以轉基因食品為主糧是極端危險的。從延長患者生命的人道主義角度上看,將轉基因技術和產(chǎn)品用于絕癥治療或者拯救瀕危物種等個案是應該鼓勵的,但是對于多數(shù)健康人群是不應該推廣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