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轉:得到一本舊書《我們唾棄那種中國人》,林默涵、魏巍主編,由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這本書主要敘述逃到海外的所謂的“斗士”的在美國的丑陋表演,對于大家來說可能是舊聞了。但是本書里有很多有預見性的話,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現摘錄本書第一章第七小節《如此斗士》的一部分供大家參考。也可以用此文填補《南方周末》的半版空白。
如此“斗士”
——李潔明大曝方勵之當年“避難”內情
作者:馬鳴
4月間,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和“中國異議人士”方勵之,在美國的兩家大報上展開了異常頗為有趣、令人回味的爭吵......(以下內容為狗咬狗,本人一個字一個字敲太麻煩,顧略去。)
......說穿了,李明潔翻1989年的那筆老賬,再明顯不過地表明了美國當局對方勵之等躲在美國“吃老本”的“精英”,興趣已經大大降低。李明潔不是說過嗎,方勵之自從“走進美國大使館藏匿后,對民運的價值已經沒有了,對大陸當局也不再構成任何威脅”,“方勵之已不能對大陸民運起領導作用”。
對美國所策動的“大陸民運”價值的喪失,也就是方勵之對美國對付中國的戰略價值的喪失。對中國大陸當局不再構成“任何威脅”,養活你們這幫子人還有什么意義!方勵之如果不是呆在美國,而是呆在中國,哪怕呆在中國的監獄里,對美國的價值不是要大的無比嗎?當年的汪精衛,如果一直呆在日本,而不回到南京組織偽政權為日本服務,對日本帝國主義有什么價值?方勵之不識相,不但不乖乖呆在那里,反而時而出來以“功臣”自居,說三道四。難怪李明潔要說出“我們對此感到十分不滿”的話來了。
標志著這場爭吵進一步升級的最明顯的是,李明潔對在香港媒體的談話中,實際上已經顯示出極其不耐煩,在給不識相的方勵之等呆在美國的“精英”們下“逐客令”了:
“如果要推動中國民運,他們必須回到大陸,在本土扎根,美國幫不上忙。”
不是商量,而是“必須回到大陸”,在“本土扎根”,跟中國政府和人民對著干。而“美國幫不上忙”的話更是耐人琢磨。它不是帶有“不再幫忙”即不再供養他們的某種威脅嗎?方勵之不再敢于“應戰”,掛起“免戰牌”,正是對這種威脅及其后果有所“領悟”的結果。
其實繼續賴在美國也罷,“回到大陸”也罷,象方勵之、劉賓雁、阮明、王若望這些人,早都已成了“過了氣”的“乏走狗”。對美國的戰略意義來說,他們都永遠不可能再擁有曾經擁有過的那種價值了。就是“回到大陸”,方勵之能繼續撈個科技大學校長當當嗎?而沒有了原有的社會地位、社會頭銜、社會關系、社會講壇、社會影響,這個“根”又“扎”在哪里呢?從這個意義上說,的確,從他們躲進美國使館、登上新大陸的那一刻起,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其對美國價值的降低,甚至喪失。可惜的是不僅那些“精英”自己對此缺乏自知之明,而且連美國統治集團意識到這一點也晚了一些。現在他們才開始知道,把這些“價值已經沒有了”的人收羅到美國來只是增加了包袱和累贅。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不注意到李明潔前一段時間所作出的暗示。美國統治集團已經把對付中國的重點,從支持海外“民運分子”和“民運組織”轉移到更多直接依賴“來自中國方面的力量”,即主要在中國國內,利用非法以至于合法的力量,來為美國“改變中國”的戰略目標服務了。從美國在中國國內“有影響”的人物中,重點尋找和培植“扎根”于中國的新對象,把某些在海外的“精英”派回中國,重點扶持,組織國內的什么“人權保障協會”、中國式“團結工會”等等,不是都反映了這一新的動向嗎?李明潔說“西方應與大陸采取積極合作的態度,而不是進行對抗”,也成了國內一些“民運”分子的新的“指導方針”,被他們所心領神會。這倒是我們不能不深入思考、高度注意的一個新的信號,這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顯然,扮演這種“新”的角色,無論從何種角度說,方勵之輩已經不夠格了。
誰能擔負起這一新的“重任”?誰在成為這種新的角色?正在被選中并大加培植和扶持?人們當密切注視,瞪大雙眼,拭目以待。
(《中流》1994年第8期,標題略作改動)
以上為馬鳴老師所做《如此斗士》的半部分,對以馬明老師94年在文中最后的疑問,我想大家今天能夠回答了。
誰能擔負起這一新的“重任”?誰在成為這種新的角色?正在被選中并大加培植和扶持?人們當密切注視,瞪大雙眼,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