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是個垃圾筐
上海《報刊文摘》4曰27日頭版摘載國家新聞出版署官員文章,題目曰《新聞出版體制改革不會導致低俗化》。這信心極好,乃大眾之所期,該謝天謝地!
不過其中有一段話須有一辨的必要。
低俗出版物的出版并非市場化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講恰恰是計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惡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新聞出版單位是一部分經營得很好,另一部分就經營不下去,為了生存,經營不下去的單位就出版一些低俗的出版物以換取經濟效益。現在我們把企業變成了一個市場主體,更主要的是讓它們獨立承擔起社會責任,它們就會小心再小心。另外,市場經濟對市場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嚴格的行政管理,遏制出現不良的傾向。
小平特別強調實事求是,這一結論,無論是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時代出版物的估價還是對原因的分析,都不夠實事求是,離實際情況很遠。
首先,對兩個時代低俗出版物出版狀況的估價恰好顛倒了。指責計劃經濟時代 “極左”也好,“僵化”也好,不夠繁榮、不能與世界接軌也好,盡管立場不同,評價會迥異,但至少在邏輯上還可言之成理。如果說計劃經濟時代“低俗出版物”泛濫,那就有點閉著眼睛瞎說,實在使人難于接受了。20年前小平時代就已經搞過“清除精神污染”,如今,污染早已滄海橫流,“無性不成書,“下半身寫作”蔚然成風,“豐乳肥臀”滿眼, “八榮八恥”美丑善惡榮恥顛倒,早已不是有無低俗的問題了。
無視這一現狀,無異于縱容“低俗”泛濫。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新聞出版單位是一部分經營得很好,另一部分就經營不下去,為了生存,經營不下去的單位就出版一些低俗的出版物以換取經濟效益。”
這是從何說起。計劃經濟年代,“突出政治”講的是社會效益,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都是社會公益事業,它關乎人民群眾和國家民族的整體素質,精神的身體的,都是由國家財政撥款,不存在尋找借口為單位或個人逐利現象。那時的投入比例,比現在高的多。而政治的監管又極嚴,誰也不敢“不爭論大膽地干”。所以,計劃經濟年代,低俗出版物基本是絕跡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實行“市場經濟”之后,統統將他們“推向市場”,財政減少撥付或竟“斷奶”,遂成改革的總體思路。于是,東西南北中,工農商學兵,新聞出版和醫院學校,統統推向市場。于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誰有本事誰發財。市場經濟的原則就是“大利大干,小利小干,無利不干”,“逼良為娼”之說20年前就有,而市場和精英所打造的文化接受特色,原是越黃票房越高,要生存,叫我怎能不低俗呢?何況誰又不想“先富起來”,何況,更有著“大膽地試,大膽地干”的尚方寶劍為之保駕護航呢?
“計劃經濟”已經成為“垃圾筐”,凡是要顛覆否定丑化鞭撻的,無不可以往里邊扔。不過,也要多少能夠言之成理才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