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讓天府之國四川的土地和人心都傷痕累累。迫于為生計奔波,震后我一直都沒機會回家看看,好在知道家中一切安好,且通過密集的電話隨時能了解家中近況,也就能稍稍安下心來。黨校培訓結束后,匆匆到單位報了到,簡單辦理了一些入職手續,趁著正式上班前的間隙,我請了一個星期的假,于8月8號下午踏上了回川的列車。
一出綿陽火車站,有一種既熟悉又異樣的感覺。熟悉的是眼前的每一棟建筑、每一條馬路、每一間街邊小店和來自家鄉的氣息;異樣的是大街上怎么也沒有往日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熱鬧,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無法言表的凝重氣氛,明顯冷清不少的情景總使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三個月前那場罕見的災難。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災后的綿陽并沒有想象中的一片凋敝、蕭條,歷經特大地震破壞和唐家山堰塞湖嚴重威脅后,她正在努力讓自己恢復。可以看出,她已經堅強地挺過了最危機、最關鍵的時刻,正朝著重建美好家園的目標昂首邁進!
我一路沒停,直接坐車回到了梓潼縣城。先前已知道我將回家的幾個朋友老早就做好準備,非要大家見面聊聊。于是,我就在縣城停了下來,跟這些十幾年都未謀面的老朋友敘敘舊,一直到晚上很晚才散。我執意要回家,朋友拗不過,他們也理解我此時急切的心情,只好找車并陪著送我回去。到家已經是9日凌晨了。
家里的情況遠不是我想象中的糟糕樣,以至于我都沒發現跟平時有任何異樣。老爸告訴我,地震當時震感很強,人發暈,站立不穩,房屋什么的晃的厲害,且斷斷續續的余震一直持續到現在,但總歸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害。我們家房屋的結構沒出任何問題,就房頂靠近邊緣的瓦在地震當時掉了一些,部分移了位,現在已經修復好了。村子里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只有一兩家原本就風雨飄搖的老房子倒掉了,所幸沒人員傷亡;還有兩家早年建的二層小樓樓上墻體開裂,也都加固好了。
鄉親們的生產生活基本恢復了正常,地震剛過那會兒四處開花搭建的簡易帳篷都拆下了,只剩下孤樁破氈,雖偶爾還有余震,大家也都搬回屋內居住。在說到地震時,幾乎感覺不到這個話題的沉重,甚至還略帶幽默的調侃。看得出來,地震在大家心里投下的陰影已經在慢慢散去,這主要是因為地震在我們這里沒造成多大的破壞,當然,也與鄉親們樂觀積極的精神分不開。聽老爸說,由于我們這受災不算重,村里還組織村民們為重災區捐款捐物,雖然大家能力有大有小,但都很熱心,在臨時帳篷里、莊稼地里、趕集路上遇到村里的募捐人,紛紛捐上幾百、幾十哪怕是幾塊錢。其實村民們也不富裕,也很需要錢,但他們說,錢可以擠一擠,我們暫時緊一緊也就過了,那些無家可歸、親人傷亡的家庭更需要,何況大家離得這么近呢!
地震后,政府及時給村里送來了救災物資,有方便面、礦泉水、餅干、衣被等。其實,這些東西本不需要,既然政府關心送來了,社長(村民小組組長)就召開社員會來分配。結果,問題出來了:送來的物資種類、數量不一,沒法按照人頭或戶頭均分,而根據社員們各自想要的又不能恰到好處地把這些東西分下去。大家的眼光不合時宜地一致起來,偏偏都盯著衣被、帳篷等價值大些但數量很少的東西。社長很犯難,社員會開得怒目相瞪、劍拔弩張。最后究竟是怎樣分下去的我不得而知,只聽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分到衣被或帳篷的喜笑顏開、暗自得意;只拎回方便面礦泉水的垂頭喪氣、憤憤不平,指責那些人靠與社長關系好而貪得好東西,甚至還有人連帶社長罵一些很難聽的話。不過這還算好的,總歸沒引起鄰里間大的沖突。鄰社的社長就向我大倒苦水,因為幾瓶礦泉水,以致他們社有兄弟兩家反目成仇,吵得不可開交,他這個社長當然也被夾在中間左右不是人,兩頭受氣。沒辦法,只好怪上面發放物資時沒考慮下邊工作的難做。
這種現象很有意思:大家節衣縮食地為重災區捐款捐物在所不惜,卻為了一點毫不起眼的利益爭得面紅耳赤,甚至不惜以拳腳相見。有人會說,這是農民小農意識、貪小便宜心理的體現,而我想起了孔子兩千多年前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仍適用于現在我國大多數國民的財富心理。因此,不光在農村,這事發生在任何地方都會是矛盾的導火索。
除了前面提到的引起矛盾的救災物資外,政府還向村民提供三個月的生活補貼。我在新聞上看到的標準是每人每天10塊錢、1斤糧,但不知是因為受災輕還是別的什么,我們村的補貼全都只有上述標準的一半。現在村民們已領到了兩個月的補貼,第三個月的還沒開始發。不過這是人人有份的,反倒沒人急,偶爾提起時會笑笑說,應該快發了吧。關于補貼政策,村民們表現出對政府很滿意,或者說還帶有很大成分的感激,普遍的心理是:本沒怎么受災,還有補貼,不管多少都很滿足。所以,幾乎沒人去關心補貼是否是按時按量發放的,村社干部啥時通知了,去領回來就行了,反正大家都一樣,沒啥好爭的。我在家的那幾天,社里沒發過補貼,以前發的也消費完了,只聽說有大米、面粉啥的,都沒見過。我的戶口7年前已遷出村子,當然沒我的份了,也就更沒動力去關心一下補貼標準減半的問題了。
這幾天社長正在挨家統計房屋加固及重建的信息。按照社長傳達的政策,國家對每戶都有補貼,具體為:房屋加固的,磚木結構的平房每戶補500元,樓房(不管幾層)每戶補1800元,其外,每戶還按人頭每人補1000元,土坯房原則上沒有補貼,要求全部重建;重建的,政府每戶補貼20000元,另外,還可按信用等級,以優惠政策在農村信用社貸款,貸款額度分10000、20000、30000元三個層次。我算了下,我們家將得到1500元的補貼(磚木結構平房加我爸一人的戶口),鄰居一家將有4800元(樓房加3人戶口),這筆錢對農村家庭來說已不算小數目了,至于房屋加固,似乎大家都認為沒太大必要。
重建的政策很優惠,但最終登記重建的只有5、6家。這幾年農村經濟稍好些,加之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社里每年都有幾家新建起二層小樓。土坯房已經很少了,除了兩三戶只有老人居住的外,其余幾家大概因為有孩子正上大學,或由于早些年孩子上學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還住在土坯房里,不過這次都登記重建了。
我原本以為,在政府優惠政策的支持下,今年建房應該很容易。一戶最多可以有50000元、最少也有30000元的優惠融資,要放在前兩年,幾乎可以直接把房屋建好了。但今年形勢完全不同了,市場的作用迅速而充分地發揮了出來,建筑材料價格飛一般地向上竄,鋼材已經由3000多元一噸上漲到5000多,紅磚由一毛七八漲到了近三毛,還不一定有貨,運費、人工費也跟著使勁上揚,等等。還有,為保證建筑抗震強度,政府明確要求補貼建房地基和一二層連接處必須打圈梁,這無疑也使建房成本大大增加了。初步估算一下,今年的建房成本會比往年高出一倍,由于補貼的時間限制,政府那20000元補貼還真成了建房戶眼中的雞肋。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預先沒有料到的。
地震使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了巨大損失,但在我的家鄉,借用一鄉親的話說,我們大家反而因地震而得益,我們是沾了那些家破人亡、背井離鄉的同胞的光。當然,說這話絲毫沒有幸災樂禍的意思,不愿、也不敢,我只是想客觀地說明黨和政府對災區群眾的關心、對抗震救災的決心、信心和勇氣。以我的一戶鄰居為例,截止目前,政府對他家的各項資助補貼已達到7000多元,且大部分是以現金形式發放的。這么多錢意味著什么呢?作個比較:即使在風調雨順的年份,這筆錢也差不多相當于他家兩年的純收入,更不用說遇到個水旱災害什么的了。那天和幾個鄰居在一起聊天時大致估算一下,我們社共計得到的政府補貼近30萬元,對于一個只有七八十人的村民小組來說,這筆錢足以讓村民們今年的生產生活有顯著地改善。
總之,震后的家鄉與我回家前想象的種種情景完全不一樣,沒有破敗衰落的殘垣斷壁,沒有星羅棋布的帳篷,沒有令人心碎的恐懼面孔,也沒有抗震救災的眾志成城,一切都很平靜,以至于我時常產生一種地震根本就沒在這里發生過的錯覺。據鄉親們說這幾天還偶有余震,但我一點都沒感覺到,以前對地震的恐懼也隨著這種平靜的氣氛化為無形。前幾天的一個晚上,邀幾個親朋好友小聚,就著簡單的飯菜,我們觥籌交錯、盡興而談,夜闌方散,一時興起多喝了幾杯。第二天醒來,朋友們說昨晚又震了,感覺還很強烈,可惜我酒高幾分,毫無感知,又錯過了一次親身體驗地震的機會。
其實,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震后家鄉的情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