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龍永圖上一課:外資也是造成我國內需不足的一個原因
阿二
先編一個故事,請不要上綱上線:
那天,我、龍先生、H總和黑石總裁詹姆斯(TonyJames)打麻將牌,我手背,輸了個一塌糊涂,龍先生和H總勉強打個平手,詹姆斯贏海了!
這詹姆斯一看賺的差不多了,找個理由開溜了。
龍先生一看,“三缺一呀!趕緊再找一個人來。”
我說,“找一個不行,要找兩個!”
H總疑惑,“你怎么也不玩了?”
我說,“大哥,不是我不想玩,而是沒法玩了,我的錢全被那個詹姆斯卷走了。”
恰好此時W總進來,說,“啊?!這不就是內需不足嗎?這不就是通縮嗎?我借給你點錢,咱們接著玩!”
我用這個故事形象的來描述外資是如何造成我國內需不足的。
為什么我國內需不足,原因有很多,我認為外資在我國各行各業控股比例過大的原因之一。我一直在思考,但遲遲沒有寫點東西出來,因為自己考慮的還不太周全。但是,今天看到龍永圖的一個講話,覺得不寫不行了!
中新社溫州十二月八日電(記者 翁陽),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八日在此間表示,在給予外資在華企業和國內民營企業國民待遇問題上,中國仍需努力。他特別強調要把外資在華企業當作真正的中國企業來對待,莫因國與國在外交上出現的一些麻煩,抑或是一樁普通的兼并收購案而將其政治化。
龍先生的講話不僅是一個泛泛的表態,而且還暗指了具體的事件。比如,最近沸沸揚揚的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事件,遭到了國內百分之七、八十的反對,這是否就是“抑或是一樁普通的兼并收購案而將其政治化”呢?
龍先生顯然只看到了外資帶來的一點甜頭,而忘記了“義不經商”的古訓。
投資產生的利潤,一部分需要用來向政府交納稅費,一部分就可以作為投資主體的純利,外資企業的過分膨脹,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是在養虎為患。
內資企業的純利,在我國嚴格的外匯管制下,很難大規模流出國門,他們將在國內尋找投資機會。比如,山西的煤老板、溫州的炒房團,他們的資金雖然離開了本鄉本土,但還是在中國境內活動,他們到北京、上海、深圳炒房,客觀上帶動的這些地區的GDP增長、增加了就業機會,這就是“肉爛鍋里”的道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也是把財富帶回了國內。比如,奇瑞在海外設廠,這些海外工廠的盈利最終還是需要歸結到奇瑞總部的大帳上來。
因此,內資企業的經營活動,不論是在國內投資還是在國外投資,本質上都是在為中國的經濟積累做貢獻。
外資企業正好相反,他們的一切經營活動,本質上是為外國的經濟積累做貢獻。他們的稅后利潤匯往境外,是直接的財富流失;在國內擴大再生產,是為了擴大市場分額,為了將來可以將更多的財富匯往國外。
我國普通民眾總感覺物價漲的快、工資漲的慢、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發展不同步,外資控股比例過大就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比如,我國食用油行業外資控股比例達到80%,在我國統計局的統計圖表上,食用油行業的產值也許是100億,但實際上,只有20%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另外的80%應該記在美國四大糧商的報表上。當統計數字中百分之好幾十比例是把屬于別國的利潤硬加到自己的報表上時,你說這水分有多大?
當外資撤離的時候,結果就是把虛假的統計數字打出原形。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很多國家的經濟倒退了十幾年,這非常好理解,這只是外資抽走了屬于自己的錢而已,那些亞洲國家的統計報表立刻就縮水了百分之幾十,這不就相當于倒退十幾年嗎?
我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在今年年初,政府施行了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勞動合同法》,很多外資企業借口勞動力成本過高,遷到了相對落后的東南亞國家。
從目前看,由于我國巨大人口蘊藏的極大需求,外資不會大規模撤離,但這不過是長痛與短痛的差別而已小。現在有許多很有趣的矛盾,老板說錢難賺,員工說工資低;農民說糧價賤,城市居民說再漲就吃不起了,為什么會這樣呢?當我們每個人的勞動創造,有30%、50%甚至80%的比例是在為外國的經濟積累做貢獻的時候,結果只能是人家吃肉,我們喝湯,更慘的人連湯都喝不上,只能聞聞味。
我并不是反對外商投資,但是,目前我國28個大行業有二十多個被外資掌控,這也有點太夸張了吧?造成這種局面,并非象龍永圖說的那樣,沒有給外資以國民待遇,而是給了他們 “超國民待遇”。
經濟上不獨立,外交上沒自由。龍永圖大可不必擔心我們政府“因國與國在外交上出現的一些麻煩”而將一些經濟問題政治化。抵制這貨、抵制那貨是民眾呼聲,何時見到我國政府制裁別國?真正把經濟問題政治化的恰恰是那些在我國享受超國民待遇的國家。
目前我國經濟出現了問題,采取一些權宜之計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從長遠看,一定要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否則,象亞洲金融危機那樣出現白干30年的局面就麻煩了。
相關專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