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也許不難
南京財經學院副教授 盧映西
2008年3月6日
一般認為,要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縮小貧富差距??墒羌毦恐戮蜁l現,貧富是相對而言的,貧富差距應該多大才合適,實在不好把握。況且,我們這個世界多幾個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有什么不好,非要把他們與普通工薪階層的距離人為地拉近才好嗎?我們考察一下目前世界上最為和諧的社會――北歐高福利國家,比如挪威,那里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在挪威,國王吃黃油面包,百姓吃面包黃油;國王拿著滑雪板上山滑雪,百姓上山滑雪拿著滑雪板?!笨瓷先ナ制降?,可是這只是基本消費水平上的平等,并不意味著國王和一般百姓所擁有的財富差距不大。
實際上,高福利國家中的企業家如果做得好,也能成為巨富,比如在瑞典執掌宜家公司的英瓦爾·坎普拉德家族,就在今年剛出爐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名列第七。我們還注意到,在這個富豪榜的前十名中,印度人就有好幾位,而中國人一個都沒有?,F在大家都覺得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太大了,可是跟國際上一比就知道,我們合法致富的富人實際上還不夠富。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要縮小貧富差距,而是要消除貧困。就是說,要像高福利國家已經做到的那樣,實現所有人在基本消費水平上的平等,但不必刻意追求財富擁有量上的平等。要知道,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財富上的差距如果只體現在投資能力的差別上,就不會引起任何社會問題;只有當一部分人的財富擁有量少到連基本消費需求都無法滿足時,才是需要認真解決的社會問題。
但是,消除貧困卻是人類社會一直未能徹底解決的難題。其實,這個問題之所以難,只是因為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太過膚淺。流行的觀點是只有先把經濟搞上去才能消除貧困,可是我們看到即使發達如美國也未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應該換一個視角,把一些可能已被人忽略的閃光思想重新發掘出來。
2004年去世的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觀察到:“由于現代技術的發展,世界目前生產的食物多于它的需求。如果將這些食物平均分配,我們將擁有一個人民過于肥胖的世界,但是,這些食物并沒有平均分配。”
更早一點,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上個世紀初考察了歐美的情況后這樣評論道:“大凡文明進步,個人用體力的時候少,用天然力的時候多,那電力、汽力比起人的體力要快千倍。舉一例來說,古代一人耕田,勞身焦思,所得谷米至多不過供數人之食。近世農學發達,一人所耕,千人食之不盡,因為他不是專用手足,是借機械的力去幫助人功,自然事半功倍。故此古代重農工,因他的生產剛夠人的用度,故他不得不專注重生產。近代卻是兩樣。農工所生產的物品,不愁不足,只愁有余,故此更重商業,要將貨物輸出別國,好謀利益,這是歐美各國大概一樣的。照這樣說來,似乎歐美各國應該家給人足,樂享幸福,古代所萬不能及的。然而試看各國的現象,與剛才所說正是反比例。統計上,英國財富多于前代不止數千倍,人民的貧窮甚于前代也不止數千倍,并且富者極少,貧者極多。”
再往前追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傅立葉(1772-1837)早有名言:“在文明時代,貧困是由過剩本身產生的?!?/p>
可見,只要換一個角度,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十分荒誕的世界中:這個世界總有一部分人發愁自己的產品賣不出去,而另一部分人則發愁無錢購買必需的消費品。不需要太多的理論知識,僅憑常識就應該想到,這樣一種莫名其妙的荒誕肯定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法破解。問題只在于,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最近已經有人公開提出突破常規的想法了。在今年1月召開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刑普建議通過向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的方式,讓人民直接分享改革開放成果。這一建議引起了社會輿論的熱烈反響。
刑普建議中所發的錢是由財政負擔的,他認為只要這筆錢不是由央行增發的鈔票,就沒有引起貨幣總量的變化,所以最終導致通貨膨脹的概率就比較小。實際上,目前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走的也是從財政開支的路子。那么,我們能不能思想再解放一點,探索一條由央行直接向個人增發鈔票的路徑?
任何思想解放都意味著對某些思想禁區的突破。要破解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通脹恐懼”,我們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問題:貨幣總量的增加是否一定會引發通貨膨脹?
回顧一下貴金屬本位時期的情況,可以看到那時還沒有中央銀行,貨幣都是由各貴金屬礦以生產和交換的方式向社會“發行”的。從去年出版的暢銷書《貨幣戰爭》所援引的史料來看,那個時代的物價十分穩定。問題是,這么穩定的物價是貨幣總量穩定的結果嗎?當然不是,因為貴金屬礦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地產出貨幣,即社會的貨幣總量天天都在增加。所以歷史的經驗表明,貨幣總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引起通貨膨脹--只要貨幣量是按照貴金屬礦的生產方式增加的,物價就能保持穩定。
這個問題解決之后,可在紙幣時代應用的“模擬金礦”設想就呼之欲出了。這個設想來源于經濟學大師凱恩斯:“如果財政部把用過的舊瓶子裝滿鈔票,然后選擇適當的深度,把這些舊瓶子埋在廢棄的煤礦中,再用垃圾將煤礦填滿,擇取自由放任的原則,讓私人企業再把這些鈔票開采出來(通常的辦法是通過招標來取得在填平的鈔票區開采的權利),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的話,失業問題就解決了?!辈贿^,用先填埋再開挖的方法解決問題,看上去總有點滑稽。我們可以把這個設想改進一下,以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取代那種無聊的挖坑勞動,資金來源則由財政部改為央行。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所有學校都看成是“模擬金礦”,把學生上學當作是到“模擬金礦”淘金,因此學生也應該像金礦工人一樣,每天都能產出貨幣。不同的是,現在學生的“貨幣生產”是模擬的,“產品”是央行特別增發的貨幣。具體操作過程是:學生每上一個月的課,也像一般職工到企業上一個月班一樣,可以領到“工資”,只不過這“工資”的來源是央行直接印發的貨幣。換句話說,央行通過這種方式增發貨幣,按道理就應該像過去金礦源源不斷地生產貨幣一樣,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這個設想,道理上似乎并無不妥,但在現實中是否真的可行,尚需實踐檢驗。這樣的檢驗可以從試點開始,成功后再逐步推廣。當年我國搞證券市場時,鄧小平曾經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磳α?,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么,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蔽覀儸F在要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的仍然是鄧小平這種敢于試驗的精神。以這樣的精神搞“模擬金礦”試驗,對了放開,錯了糾正,同樣不可能犯大錯誤。
具體的試驗步驟可以這樣安排:先選取一所大學作試點,按照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向該大學的學生發“工資”--資金來源為央行專為這項試驗增發的人民幣。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半年足夠),如果沒有觀察到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就說明試點成功,可以將試驗擴展到更多的大學。如此循序漸進,只要不出現通貨膨脹,最終全國高校都會在財務上平穩地過渡到“模擬金礦”。接著,我們可以把這項試驗繼續擴展到中學、小學。最后,試驗可以擴展到人人都可以自由進出的圖書館:任何人只要在圖書館學習一天,就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給他發一天的工資。如果這項試驗獲得成功,一直困擾人類社會的貧困問題就徹底解決了――順帶還解決了失業問題。
要徹底消除貧困,也許真的不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