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國:中國的現實呼喚制度關懷和制度救助
田忠國
一位年僅十四歲的小女孩,為了求學,帶著身體殘疾、精神又有毛病的母親,到遠離家鄉(xiāng)的一所學校讀書(十多里路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是太遠,但對于那個小女孩來說,卻是千里萬里了)。通過那篇文章,我感受到了當地有關政府部門的溫馨,但平靜下來之后,透過溫馨的面紗,我終于看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制度關懷!!我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制度關懷”四個字,如果有,算我學別人的話,如果沒有,算我的獨創(chuàng)吧。
何謂“制度關懷”、“制度救助”呢?通過制度的方式,對弱勢群體適時的給予幫助,體現社會意愿和國家意志的制度體系,我稱之為“制度關懷”。但光有制度關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制度救助,因為制度救助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而不能解決一世的問題,制度救助則是從根本解決需要幫助的問題。什么叫制度救助呢?以制度的形式,給弱勢群體職業(yè)上的免費培訓,我稱之為制度救助。
但是,我國的無數事實證明,我們只有好心關懷,缺乏“制度關懷”,好心關懷是一種政府責任推給社會的行為,是一種把弱勢群體的命運交給命定之運的行為,我之所以說是命運變?yōu)槊ǎ湓蚓驮谟冢绻f弱勢群體的悲慘命運讓好心加以改變的話,其結果最大的可能永遠是,大多數弱勢群體的悲慘命運就必然注定為繼續(xù)在悲慘的狀態(tài)中掙扎。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一、正因為我們缺少“制度關懷”、“制度救助”,好心只是一種偶然,而不是制度機制催動下的社會機制。任何社會機制的形成,一是靠制度機制,二是靠社會道德,也就是說,制度是某種價值傾向的集中體現,是催生社會機制的最重要的動力,社會機制是催生社會道德的最大力量。但是事實上,在我國的制度化建設過程中,一是出現了維護權貴利益的傾向,二是出現了狼性的維護權貴利益的傾向導致了官員們的大面積腐敗,狼性傾向又制造了群體的道德淪喪、巧取豪奪以及嚴重破壞了社會公平公正、平等博愛的社會原則,制造了新的社會危機。
二、社會現實不應該呼喚“好心”社會,而應該呼喚“制度關懷”和“制度救助”的社會,因為,社會的愛心是制度機制催生的結果,社會道德也是制度的價值傾向催生的結果,而不是靠傳統文化所能持久維系的。因此,在制度設計時,一定不要忘了核心價值傾向在制度中的體現。有人可能以為制度就是制度,不應該有價值取向,其實,具有這種思想的人,如果參加制度的制定,他一定是制度最大的破壞者。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就是糾正制度價值傾向的最好事例,中國的司法系統,應該深入研究,學習其中好的東西。當然,美國的敵對勢力,其意圖旨在破壞我國的經濟建設,但我們不能因為他是我們的敵人就放棄學習他擁有的好東西。學習別人好的東西,是為了我們明天更好更快的發(fā)展。
三、正因為社會現實呼喚制度關懷、制度救助,加快制度建設,完善制度關懷和制度救助,就成了政府必須解決的問題。在以后的歲月中我們聽到的不再是好心關懷的聲音,而是制度關懷和制度救助的聲音,我們的社會就前進了一大步。因為,好心關懷也好,制度關懷也罷,都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所以,我以為只有制度關懷和制度救助相結合,即解決弱勢群體的短期問題,又解決了他們的求職困境和長期發(fā)展問題,并形成社會機制,才是唯一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
2007-8-1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