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國:我國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田忠國
人們反思改革開放的呼聲不斷,主流經濟學家或者叫精英派經濟學家,依舊堅持反民眾的觀點和立場,有的聲稱學者不是民意代表,卻又自愿做黑窯主非法壓榨窯奴的捍衛者,有的則聲稱,不保護好富人則窮人不富,好像我國對富人保護的還不夠好,不夠全面,享受的特權還不夠“皇帝”,還需要升級標準,有的則聲稱,國有企業像冰棍,不給私人就化了,如此等等,喪失了一個人起碼的良知,起碼的道德感。但問題是,他們是怎么能爬上那么高的高位的呢?這個問題因與本文無關,不提。溫家寶總理曾說,改革將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改革決定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但改革改什么?出路在哪里呢?
一、 改革就改革集權制度
改革揪著總理的心,也揪著全國億萬人民的心,因為這個集權制度催生的鐵三角,鐵三角把他們害苦了、害慘了,鐵三角剝奪了他們保護自己合法利益的權利,鐵三角連他們起碼的利益訴求權都剝奪了。所以他們渴盼改革,但他們盼望的改革不是權貴精英們剝奪他們權利的改革,而是和所有人一樣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平等的擁有財富的權利、平等的擁有機會與發展的權利,平等的管理國家的權利。這種對改革的渴盼,就是我們改革的動力之源,也是我們改革的智慧之源。
但怎么改革集權制度呢?
(一)、以民主的權力制度改革集權式制度
民主制度是對集權式權力制度的全面巔復,全面否定,如果建構民主制度,就意味著權力制度的全面革命,但如果一次性到位,由于我們的民主制度體系準備嚴重不足,勢必造成大面積的制度真空,導致社會行為的混亂,嚴重時可能導致社會大的動蕩,因此,從制度體系上來說,我們必須站在建構民主制度的角度解構集權式權力制度。經過一兩年的制度積累,最終完成民主制度的變革。
(二)、以民主的權力結構改革集權式權力結構
維持集權式權力制度運行的是集權式權力結構,如果民主制度在集權式權力結構下運作,但其結果也只能是新的集權在民主的名義下的運作,所以,權力結構的調正比民主制度建設更為重要。
權力結構的調整首先應該在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各自獨立,但三權分立的基礎是民主監督。沒有民主監督的三權分立,等于是一國下的三國分立,因此,整合三權分立的關鍵是民主監督。要完成民主監督,必須完成:
1、民主監督制度
2、民主監督程序
3、在設計民主監督程序時必須堅持系統閉環原則和制度閉環原則
(三)、從核心價值觀念上改革制度體系
胡錦濤先生曾經為我們黨和政府規劃了一個藍圖,那個藍圖----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的藍圖,既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
因此,所有的制度改革,都必須確保核心價值體系的實現才是為人民群眾的改革,反之,為少數人的改革,則是對胡錦濤先生提出的核心價值觀的全面否定。
(四)、如何確保黨的領導?
如果我們不是從擁有權力的角度,而是從有利于實現黨的核心價值觀的角度看問題,那么,民主制度、三權分立是確保黨的領導的最佳方式,因為,民主制度和三權分立的核心,是以民眾民主為基礎、以制度化管理為手段的動態糾正偏離核心價值觀念的制度管理行為,而不是個人權力意志的行為。世界歷史發展的無數事實證明,個人的權力行為無法長效確保價值體系不變,而制度化的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才是確保價值觀念不變的有效途徑。
(五)、黨在民主化過程中如何領導中國人民發展美好的未來?
創造新思想、新文化、新藍圖、新的價值體系,為社會發展提供不息的思想動力資源,這種領導方式,我稱之間接領導。而直接領導的方式則是選舉出最具有競爭力的杰出黨員,競選國家領導人。
并且,在憲法中載明,憲法中的其它部分可以通過全民公投的方式進行修改,但核心價值體系未經全體黨員大會審議批準不準修改。
(六)、民主制度與民主程序的設計
我們談了那么多關于民主的問題,但實現民主制度的轉換必須搞好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設計,因為,在我國歷史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曾搞過民主,但卻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我沒有做過考證,估計與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有關,或者說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中缺乏制度和程序的糾編功能,因此,在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設計中,我們一定要加強制度和程序的功能性設計。
1、在民主制度設計中,一定要注入自強不息、利他主義的精神,如果離開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個民主制度的設計基本上是失敗了。
2、充分考慮人的自私本性,本著把人自私的本性關在籠子里精神設計制度體系,預防自私的本性被放出籠子,破壞民主制,為禍人間。
3、充分考慮人的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對民主制度的反抗與破壞,在民主制度設計時,盡量把人的等級觀念、特權思想消滅在制度之中。
4、在制度設計過程中,要讓高智慧的人充分攻擊制度漏洞,并在發現漏洞的過程中補充,盡量減少制度性漏洞。
5、充分考慮程序對制度的校正性作用,完善程序設計。
6、充分考慮在民主化過程中的各種出偏可能,并在制度和程序設計中強化糾偏功能。
7、制度和程序設計形成糾偏的閉環系統,即,開始----印證(糾偏)-----確認。使之形成糾偏機制。
8、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糾偏制度程序,吸收“易經”中的系統程序的校正機制(卦畫易而不是文字易)。
我們不能搞無制度無程序的民主,如果搞無制度無程序的民主,其結果只會增加振蕩,增加民主成本,甚至走上失敗的老路。因此,在展開民主化之前,一定要加強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設計,設計好多少,就放開多少,并在實踐過程中提高深化。我們不能以過去沒搞過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設計放棄設計,或冒險推進,或拒絕民主。在民主制度的改革過程中,我們絕對不能犯“摸著石頭過河”的錯誤,如果重犯此類低級的錯誤,就是對人民的犯罪、對國家的犯罪,所以,我們的方向一定要明確。我們的方向是什么?簡而言之一句話,在啟動民主化前,一定要搞好制度和程序。因為,沒有良好的制度和程序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當然,我們可以設計一套完整的制度和程序體系,在一個鄉鎮試點,基本成功再推廣。我相信,中國人只要去掉私欲,去掉以概念性為主體的思維方式,其制度和程序設計的智慧,一定能在我國的民主化過程放射出與日月同輝的光彩。
二、改革就改革自掘墳墓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走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發展道路
1、和諧環境
2、和諧資源
3、和諧社會
和諧環境、和諧資源、和諧社會,是經濟和諧發展的前提條件,應該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為全國統一的經濟發展模式。什么是和諧環境呢?以經濟與環境相互融合,互相促進的經濟發展模式,我稱之為和諧環境。以資源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我稱之為和諧資源。以公平正義、機會平等、平等發展為核心,分配差異合理的社會分配模式,我稱之為和諧社會。這三個和諧是互為因果,缺一不可的,缺一就不是真和諧,真發展。破壞和諧的發展就不是真發展,但要達到和諧就必須要發展、要改革。改革什么?改革就是改掉自掘墳墓式的發展模式。
(二)、走以自主創新為主,兼收世界各類成果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事實證明,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的強大,因此,必須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支持國家創新能力的增強和創新水平的提高,從制度上杜絕破壞國家創新能力的賣國行為。
(三)、走占穩自己的無形空間,開拓世界各地的無形空間的發展道路
國土資源我稱之為有形空間,市場空間我稱之為無形空間。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應以占居本國和國際無形空間的大小作為主要標準。
1、 用文化經濟占領無形空間
什么叫文化經濟?帶有某種文化符號意義產品(它既可以是高端的,也可以是低端的,但低端產品一定要創造其文化價值,一是提高競爭力的需要,二是提高產品價值的需要),叫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有哪些特點呢?產品符號化,符號抽象化,抽象唯美化,唯美精神化,精神感官化,感官愉悅化。
2、 用科技經濟擴展無形空間
中國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個劣質發展的過程(我之所以稱為劣質發展原因,一,以犧牲環境,斷絕子孫后代生存條件和福祉為代價,二,以降低民眾收入,削弱本國消費市場為代價,為別國做貢獻,三,以削弱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為代價,為國外科技產品圍困本國企業創造條件),因此,我國必須改變這種劣質發展的道路,不然,更大的災難或許緊跟在經濟入侵的后面。大力提升科技創造力,是改變劣質發展,拓展國際無形空間的唯一途徑。
三、 關于馬克思的民主理論與中國實際
關于馬克思民主理論問題,我講二點:
(一)、馬克思的民主理論是動態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的民主理論是動態發展的理論,不僅是馬克思的民主理論,世界上任何理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理論,都是在動態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進步產生的思想成果。那種把理論視為一成不變的觀念不是馬克思主義,而那種以為馬克思主義是過時的觀念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用辨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分析動態變化著的社會生活,并提出科學而有效的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俞可平先生在“馬克思論民主的普遍性”一文中說:“其一,至少在法律形式或制度規定上,民主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普遍的人,即全體人民;其二,在制度與人的關系上,人是制度的目的,制度不是人的目的;即國家的法律制度為人民而設立,而不是反過來,人民為國家的法律制度而存在。其三,在政治過程或程序中,人民是決定性的環節。”他同時還說:“在民主政治條件下,國家的意志上升為普遍意志的人民意志,國家的規則由人民制定,并服務于人民。”俞先生的話對于我們理解馬克思的民主理論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馬克思民主理論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在馬克思的初級民主論中,人民民主是其基本概念,馬克思之所以這樣界定民主的概念,是與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關的。但我國經過近六十年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特別是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在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分化出不同的階級,在意識形態上的階級表現,則是理論上對民眾權利的否定,和對本階級的階級利益極力維護。但我們不能因為官僚資產階級的存在就搞無產階級民主,而是應該針對存在的客觀事實,通過制度性規定把各個階級或者叫階層的人們,限定到同一個平等的民主制度的平臺上,在平等、尊重、寬容的民主氛圍中,通過理念、利益的搏弈,最終達到共識。
但是,除了制度的慣性和鐵三角反對民主制度、阻礙民主制度的建設外,我們每個人思想深處存在的等級觀念和不平等的心態、不平等的思維方式等,也是民主制度建設過程最大的破壞者。如果人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在民主化過程中我們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三)、民主政治的最終目標
我以為,俞可平先生的一句話就把全部問題解決了,所以把這句話全文引述如下(并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公民有權罷免不稱職的政府官員,這是公民民主監督權的真諦所在。”再進一步說,只有把集權式的權力制度改造成民主制度、把自掘墳墓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改造為三個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才是中國改革的出路,也是人民群眾深切期盼的改革。
2007-9-1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